第一部分

第35节:正确抉择铸就成功之路(2)

一路保送到北大:一位父亲的35个教子故事 作者:丁廷福



  1999年5月,也是在报纸上看到北京市八中招收少儿班的消息。其实,这个班就是上述育民小学超常儿童班的衔接与扩充。消息一出,报名者云集,有1300多名学生参加了初试,丁羽作为出线的200名学生进行了包括"认知脑像"(类似脑电图)在内的复试,但没有进入试读范围(约50人左右)。同样,这也是一次享受顶尖级教育的机会,我们也同样尽了最大努力,并且离入学仅仅一步之遥。

  丁羽上三年级时,人大附中华罗庚数学学校(简称华校)招收周末班,每个小学仅有几个报考名额,丁羽在本校没有获得报考资格。我得知这一消息后,直接跑到人大附中华校招生办,要求报考。谁知招生办的人在问明情况后当场就让填了表并发给了准考证。据招生办的人讲,给各小学限制名额,是因为该考试试题难度较大,目的是优中选优,避免参考人数太多组织起来困难。其实,华校是不拒绝有能力的孩子前来报考的。回来后,我把这一消息告诉了一个朋友,他的孩子也去报了名并取得了好成绩。丁羽考入第二班(当时六个班,后扩招为十个班),从小学四年级一直读到小学毕业。华校每周六上课,学奥数和英语,每个学期都按成绩进行分班考试,淘汰率很高,竞争非常激烈。丁羽良好的数学基础就是在这个课外班打下的。试想,如果不是我的积极争取,他能有上这个班的机会吗?

  丁羽小学毕业时北京市实行的是计算机派位升中学,按照就近原则,学生由计算机随机分配到户口所在地附近中学就读。我家附近没有重点中学,丁羽的同学中有的通过关系,有的通过户口转移,有的通过权力、重金等方式"择"入较好的学校,而像我们这样的"三无"(无关系、无资金、无门路)家庭,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就只能听从分配啦。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丁羽小学毕业的最后一次家长会上,学校宣布北京市有几个学校招收特长生,可以不参加计算机派位,直接到接收学校就读。就这样,丁羽凭一个北京市小学生四驱车竞赛一等奖证书,获得原中国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现为中关村中学)科技特长班考试资格,并一举中的。

  中考时,中关村中学热情挽留丁羽在本校读高中,允诺保送直入本校重点班。但我考虑该校离家较远,每天来回需坐两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就联系离家只有20分钟自行车路的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首师大附中,过去的市重点,现在的示范校),结果被该校慧眼识才,获得保送资格。

  高考前,丁羽以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北京赛区第31名(与第30名仅差0.5分)而与北大、清华保送生资格(前30名)失之交臂。一模时,又因漏看两道数学大题而与本校推荐北大、清华自主招生再次擦肩而过。就在这时,我却敏锐地抓住一次自荐的机会,成功通过北大自主招生加分(20分)关,为升入北大加了一道保险,从而实质上达到了"保送"北大的目的。

  从以上5个例子可以看出,在现今考试选拔制度极其严格的情况下,考验的不仅仅是孩子,在相当程度上是在考家长。特别是小学升初中和初中升高中,各种所谓的"保送",很大程度上存在人为操作的因素。即使有一个优秀的孩子,也需要家长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掌握有关信息,为孩子把好方向,创造机会,把握机会,铺平前进的道路。而家长的每一次选择都可能改变孩子一生的发展方向。在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发展道路,是家长在孩子幼年时期一次又一次的抉择中铸就的。当然,主要还得靠孩子的实力(各种获奖证书)。单凭活动关系使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空间会越来越小。丁羽前两次获得保送后,不少人认为我有"路子",托我活动关系。当我把我的做法告诉他们时,他们大多半信半疑,我只好把两所中学教务处的电话告诉他们,让他们自己去联系。

  但愿这种"经验"不再是经验之谈,而早日成为笑谈。

  家长心语:

  幼儿园和小学时期,由于家庭教育应占主导地位,择校的意义相对较小;初中,特别是高中,由于家庭教育的逐步弱化,择校的意义越来越大:上什么样的高中,基本上决定了孩子能上什么样的大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