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3月10日,被迫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的孙中山,与胡汉明等僚友,到南京东郊紫金山打猎。休息时,他看到山南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气势十分壮观,便对左右感叹道:"待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1925年3月11日,在逝世的前一天,他对守在病床旁的汪精卫等人嘱托道:"吾死之后,可葬在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此时,正是军阀混战之时,孙中山对自己的墓址安排,隐含了深刻的含义。
如果说,那次找猎只是他一时有感于自然形胜,那么此刻在弥留之际,选定走向共和之门的南京为归宿,则理性地寄寓了深刻的政治目的,使中山墓址蕴藏着纪念与象征的精神基调。
紫金山,又称为钟山,海拔448米。东西并列三座山峰:主峰为北高峰;西峰为天堡山;东峰便是小茅山。1925年4月11日,宋庆龄、孙科等在北京处理完丧事后,亲赴南京选择墓址。此后,又两次登山勘察。最后,选定紫金山东峰小茅山南坡为墓址。
墓址选定后,以什么样的陵墓建筑,来安葬这位名垂不朽的伟人,成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最大的悬念之一。
谁来提纲这个历史的重任?
1925年5月15日,孙中山葬事筹备委员会悬奖5000元,登报征求设计图案。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建筑设计大赛。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都市的天际线,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这次竞赛,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登上建筑舞台提供了机会。
中山塑像
中山先生,一个人的身躯代表了一个年代、一个民族的海拔,一个人的一生改变了一个国家、一段历史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