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谢林——唱反调的“琵琶”(3)

一盏经济的渔火 作者:刘铁骝 著


  谢林提到一个有趣的例子,一对夫妇在电话里为碰面的时间与地点争执不下,如果此时妻子说完何时何地碰面之后立即把电话挂了,那丈夫也只能听从妻子的意见。小孩有时会故意大声哭叫以装着听不见大人的呵斥和警告。在很多场合,策略地屏蔽信息、变得“无知”是增强自己谈判地位的一条捷径。我们经常说的“眼不见心不烦”、“无知者无畏”与谢林的这一观点有相通之处。书中诸如此类的真知灼见不胜枚举,读者可细心体会。谢林的研究领域极为广泛,从核扩散、军控、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到能源和环境政策及种族隔离问题,著述甚广。他另外一本影响较大的书是《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Mircomotives and Macrobehavior),1978年由诺顿公司出版,研究在社会领域个体的选择如何导致了社会层面的系统现象,如种族隔离和性别歧视。谢林自己也承认,对于长达50余年的研究生涯,很难用一种简洁的语言概括自己的研究兴趣究竟是什么,但在他自己看来,这一切研究都相互关联,而其中最重要的纽带是痴迷于理解人们(包括国家)如何相互应对和影响对方。确实,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人们之间的互动及其影响,构成了谢林所有学术贡献的一条主线。

  博弈论对于经济学的重要贡献使得三位经济学家——纳什、舍尔顿和哈桑尼——分享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殊荣。时隔11年之后,谢林和奥曼又因对博弈论的巨大贡献而获奖,这凸显了博弈论在当代经济学中的核心地位。然而,这些经济学大师的原创贡献大都体现为高度技术性的论文,让一般的读者望而却步。所幸谢林的原创贡献是一个例外,他的《冲突的战略》没有涉及多少专业术语和数学模型,完全依靠逻辑的力量展现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无疑是体现博弈论如何帮助人们理解现实世界的最好范例。我相信,任何对博弈和策略感兴趣的读者都将从本书的阅读中直接获益,因为智慧在深层次上是相通的。

  谢林的“荒诞之举”

  博弈论的出现给经济学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以至于“当代最后一位经济学全才”萨缪尔森会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谢林在博弈论研究领域占据着独特的重要地位。所谓独特,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他因在博弈论方面的研究,荣获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另外一方面,翻开当今世界流行的博弈论教材,其他学者的论文都被这些教材频繁地引用,但是谢林被引用的却只有一两本著作,而不是通过匿名审稿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博弈论的发展与谢林教授的研究入手作一个简单的梳理,有助于大家理解上述似乎矛盾的现象。

  1950年,约翰·纳什提出了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概念后,博弈论开始大行于天下,甚至改写了经济学的基础。博弈论诞生于数学王国,受宠于经济学领域。但正统的研究仍旧是,必须以高深复杂的数学理论为工具才可以在这片领域里继续开疆辟壤。数理模型、经济实验和非数理方法等成为博弈论研究的主要手段,建立模型,进行纯粹的逻辑和数学推导得出结论。对博弈论进行的主流研究沿着完全的信息理论和严谨数学表达的两条基本途径发展到今天,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理论推演的结论严重偏离现实的困境。

  托马斯·谢林教授“反弹琵琶”,抛弃数学工具来研究博弈论,创下一个“荒诞行为的壮举”。他主张超越传统经济学的经济理性假设,突破了经济学理论数学表示的传统方法,开创并发展了非数理博弈理论(non mathematical game theory)。在他看来,在双方或多方相互影响的情势之下,博弈是不可能通过建立模型来表述,进而加以研究的。因为决策主体的期望和行为无法通过纯粹的逻辑和数学推导而得到。混合动机博弈的决定因素,与其说是数学的,不如说是经验的,即参与人在选择博弈战略时,不仅有数学上的考虑,也有创造声誉、沿袭传统、建立自信、显示大度等许多非数学因素。基于这样更接近现实的观察,谢林教授开创了非数学博弈理论这一新的领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