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篇

刘希夷,死于版权纠纷(一)

读史读到伤心处 作者:纳兰秋


  时代:唐朝初期
  籍贯:河南颍川
  关键人物:宋之问
  非正常死亡方式:被土囊压死
  非正常死亡原因:版权纠纷

  一首诗引发的血案

  正是武则天开始掌控大唐帝国的命运的时候,这个以诗歌流芳后世的朝代发生了一件由一首诗引发的血案。

  引发血案的双方不是敌人,也不是为不同政治集团服务的政敌,更不是有过血海深仇的仇家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事人双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关系,一个是舅舅,一个是外甥,两个人的年龄差不多,从小一起长大,后来还一起中了进士。

  可滑天大之大稽的事情发生了,舅舅杀死了外甥,外甥毫无反抗的死于亲娘舅的手中,脸上挂满了错愕,心里充满了恐惧,他没有想到自己的亲舅舅竟会因为一首诗将自己杀死,完全不念及甥舅之情。

  外甥叫做刘希夷,舅舅叫做宋之问,都是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的大诗人。前者凭借一首《代悲白头翁》取得了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相比肩的诗史上的地位,更被后人孙昱所撰《正声集》推为集中之首,成为一个时代的标杆;后者与沈佺期齐名,为格律诗的发展和成型做出了巨大贡献。

  两个人在文学上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都当之无愧为引领一代风骚的人物,两个人的关系又是如此亲密,娘亲舅大,在外甥眼中,舅舅就像是自己的父亲一样,尤其是对于早年丧父的刘希夷来说。尽管刘希夷与宋之问的年龄差异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大,但就当时的社会思想来说,长辈就是长辈,虽说年龄相仿,也是应该心怀恭顺的。

  刘希夷,又叫刘庭芝。提起刘庭芝来,我们忽然感到有些耳熟,仿佛在哪看见过这个名字。不错,爱好中国文学的读者都知道,在《红楼梦》里,曹雪芹不仅堂而皇之的提过这个名字,而且书中的人物和诗词还或多或少有刘庭芝的影子,不难看出,在文豪曹雪芹的眼中,刘希夷是个他非常推崇的与他有着相同的感情体验的诗人。

  曹雪芹认为,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还有一种是正邪两赋所秉承的。正邪两赋所秉的人,在上不能成正人君子,在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然而其清明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残忍乖僻不近人情之态也必在万万人之下。这种人生于公侯富贵之家,必是情痴情种;生于清贫诗书之族,必是逸士高人;纵是生在薄祚寒门,也不可能成为被人招来喝去的走卒健仆,必为奇优名倡。

  曹雪芹的意思是很明了的。他所谓的正气也好,邪气也好,正邪两赋的也好,都无非指的是"性情"。性情就是"气"。如雪芹所说,具有正邪两赋这样性情的人,大概有三类--情痴情种、逸士高人和奇优名倡,只是社会地位有所不同而已。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曹雪芹罗列了一纸的名单,刘希夷和李煜、秦观、顾恺之等大才子并列其中。

  可见,虽然刘希夷与曹雪芹从未谋面也不可能谋面,但曹雪芹对他神交已久,把他看作是前世的知己。刘希夷有什么魅力能令曹雪芹叹服呢?

  搜罗唐朝的史料,发现新旧唐书俱都没有为刘希夷作传,看来刘希夷并没有多少可堪评述的政治事迹和历史贡献。我们只能从元朝的一个文人辛文房撰写的小集子《唐才子传》里的星星点点的描写中想象刘希夷的形象和神态。

  上元二年郑益榜进士,时年二十五,射策有文名。苦篇咏,特善闺帷之作,词情哀怨,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所重。希夷美姿容,好谈笑,善弹琵琶,饮酒至数斗不醉,落魄不拘常检。

  寥寥的数行文字,就把一个风神兼备的刘希夷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

  他是一个美男子,放到现在,一定会令那些风靡时下的"超男超女"们相形见绌,差距不仅仅在容貌上,更多的是在内涵。刘希夷不是一个虚有其表的日历男人,而是一个有内涵有修养的男子汉。他有豪情,面对世事无常能从容谈笑,并不在意人生的得与失。他没事的时候好喝一口,酒是好东西,能够挽留时光疾驰而遗落的温情,刘希夷斗酒下肚,虽赶不上李太白斗酒诗百篇,却也能把流淌于心底的脉脉文字流泻于笔端,把自己的细微而敏感的感情释放出来。

  他是一个音乐家,音乐家这个名头可能有些大了,不过在我看来,能够用心去创造音乐的人都称得上是音乐家。瞎子阿炳并没有获得过诸如"二胡大奖赛的一等奖"此类的名誉和头衔,但他的一曲《二泉映月》令世界上最有名望的日本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以跪听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无上的敬意。刘希夷善弹琵琶,也没有任何虚头八脑的光环,但他是用心在弹奏,他怀中的琵琶是他向这个世界倾诉感情的一种方式,和他笔底的诗篇没有什么两样。琵琶弦不是琵琶弦,而是他的心弦,那弦声是没有什么矫饰和花样的,只是他多愁善感的心迹表白,这一点已经足够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是个诗人,而且还是个落魄的诗人。有人会问,他不是很早就博得了功名吗,怎么还说落魄?是的,对于"五十老明经,六十少进士"的唐代科举来说,刘希夷以二十五的年纪考上进士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可以说刘希夷是相当有实力的,但这并不代表着他就得志了,他就称心如意了。落魄是他的一种心理状态,并不因为中进士而发生改变。他就是这样一种伤感的性格,即使是好事情在他眼里,他也能感触到其中的深深隐藏的忧愁。

  更重要的一点是,他的诗篇不被当时的读者所接受。在初唐很长一段时间内,继承了南朝绮靡诗风的宫体诗非常流行。一提到宫体诗就让人想到上官体,它的创造者是上官仪,这个家伙就是因为宫体诗写得好而被推为当时文坛的领袖,在他的领导下,宫体诗主宰了诗歌市场。刘希夷擅长写军旅和闺情两种体裁,尤其是闺情诗更是他的专长,但他从不喜欢用宫体诗那种艳情华丽的词藻,而是喜欢采用魏晋古乐府的形式,因此在体例结构和语气情调两方面都不与时同,得不到文坛的读者的重视。这是导致刘希夷落魄的外部条件。

  但落魄的刘希夷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一种平常的心态面对这种遭遇。落魄不拘常检,就是说他落魄的时候不以为意,照样喝酒,照样弹琵琶,照样写诗,并不因为自己的落魄而自暴自弃。这不失为大丈夫的胸怀。

  刘希夷早年孤苦,不得不寄身外祖父家。外祖父很疼爱他,让他跟他的舅舅宋之问一读书学习。在这段一起学习的时间里,甥舅之间的关系相当融洽,虽然两个人之间有着辈分之间的差异,但总拗不过年龄相近带来的相同的兴趣和爱好。他们都喜欢写诗,而且都很有功底,各有所长。

  童年和少年的时光就是这样优游的度过的。刘希夷没有因为父母早亡而变得过早的成熟,因为他在外祖父家的生活使他感到这个世界充满了关怀和快乐。他的舅舅宋之问对他很好,也许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关系,他们之间更像是一对好兄弟。

  然而正是这个刘希夷眼中的"好兄弟",在不久的将来,却因为一首不过数行的小诗,将他用土囊杀死。事实证明宋之问不是一个好兄弟,而是一个用心歹毒的舅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