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篇

奕詝,危局中的蹩脚皇帝(三)

最恨生在帝王家 作者:纳兰秋


  天父天兄齐上阵

  咸丰皇帝所处的危局,是内忧外患两重的,而且都不是小打小闹,都是轰轰烈烈的,那一个处理不好,都有亡国的危险。咸丰皇帝浑身是铁能碾几颗钉?何况他是一个极平庸的人。此话怎么说呢,就是说咸丰帝要是做平头老百姓是没有问题的,老百姓家业小事情少,日子好过,可他偏偏当大家,管理一国的事务,就他那点能耐,应付不来。

  先说这内患。内患患在太平天国。它的前身是拜上帝会,扛把子是洪秀全。

  洪秀全,小名叫火秀,又叫仁坤,是广东花县人,纯正的农民子弟。论岁数来看,洪秀全比咸丰皇帝要年长17岁,咸丰帝在洪秀全眼里看来小孩子而已。可就是这小孩子,让洪秀全的前半生都窝窝囊囊的。

  洪秀全从小到大一直在读圣贤书,希望能博得一份功名,光耀门庭。可是,老天爷跟他过不去,屡试不第,县试虽然高中,但府试却名落孙山,后来又连考了三次,皆不中,由是大骂:将来老子要自己开科场,考生都能榜上有名。谁成想,洪秀全由当年科场失利而出的一句骂言,若干年后竟成事实。

  由于科考失利,洪秀全再也不读什么劳什子的圣贤书了。现在看来,考场的失落确实给洪秀全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打击,或许曾经一度神经恍惚,但最后他还是抛弃了再次科考这条上进之路。此路不通,就只好走别的路了。

  1836年,洪秀全到广东省城广州参加府试,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府试。他欢欢喜喜的去了,然而却落得个失望满怀。运气并没有眷顾他。落地的洪秀全踟蹰街头,满脸沮丧,头顶的天空全是一片灰色。一边走着,他突然发现脚下前边不远处,横放着一本书,封面崭新,俨然是过往的商旅新落的。洪秀全走到切近拾将起来一看,封面上赫然四大大字--《劝世良言》,原来是一本西方基督教的布道书。洪秀全当时没往心里去,随手就放在包里,没怎么翻看。

  第三次落地以后,洪秀全心情极度沮丧,百无聊赖万念俱灰的情况下,他无意中翻出这本小册子来,随便翻看一下。谁知这一随意之举,竟把洪秀全深深地吸引住了。书中上帝、天父、天主等概念是他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听都没听说过,因此他一口气读完,竟冒出了传教的想法。于是,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

  洪秀全在广州的传教活动并不顺利,无奈之下他辗转来到广西,没想到传教事业大为好转,拜上帝会的规模越来越大。渐渐的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包括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在内的领导班子。拜上帝会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其中最能打动下层民众的就是洪秀全构想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人平等,男子皆为兄弟,女子皆为姊妹,一切财产归公,建立"圣库"制度……对于民智尚未开启的下层民众来说,洪秀全所构想的一切是十分具有吸引力和鼓动性的。老百姓没过过一天好日子,更遑论人人平等、财产归公了。拜上帝会由此而逐渐做大。

  1851年1月,洪秀全在金田村宣布起义,将反抗的矛头指向清政府。不到两个月,洪秀全攻下武宣县东乡,在此建立太平天国,自封为太平天王。此时距奕詝登基,仅才一年左右。说来也可笑,当洪秀全在南方展开轰轰烈烈的起义,到处攻城略地的时候,北京的咸丰皇帝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甚至连洪秀全究竟是何许人也都不知道。直到后来丢了几座大城池,咸丰帝才幡然醒悟,觉到洪秀全并不是一般的流民草寇,可是此时洪秀全已经玩大了,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建立了与清廷对立的朝廷,此时再想扼杀已属徒劳。

  1853年3月,距离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只两年的时间,太平军攻下虎踞龙蟠的南京。南京被定为太平天国的首都,改名为天京,从此中国内部出现了两个南北对立的朝廷。咸丰帝大光其火,可是干瞪眼没办法。他所委派的剿灭太平军的政府军实在是不堪一击,统帅们也只知一味逃窜,面对精诚团结的太平军焉有不败之理?

  万般无奈之际,咸丰帝想到了祖宗。他不止一次的前往祖陵去拜祭,可是于事无补,战场上照样失利。细想想,太平天国能闹这么大,跟他的祖宗还真是难脱干系。要不是乾隆皇帝的好大喜功,要不是道光皇帝无所作为,能使国家的吏治腐败至此吗?文官爱钱,武官惜命,用心搜刮,无心做事,太平之年,一个个胸脯子拍得生响,我是忠臣清官;一旦祸乱纷扰,一个个全成了缩头乌龟,踢他不动,打他不动,到了战场上,除了逃跑再也不会别的了。这些局面都是咸丰帝的祖宗造成或遗留的,他向他们告祭,实在是荒唐之举。

  还有更荒唐的。咸丰帝战场虽然打不过洪秀全,可是可以在背后玩阴的,他派人去挖了洪秀全的祖坟,而且一挖就是三代,以期坏其风水。可见咸丰皇帝确实回天乏术。在军事上不利的紧急关头,咸丰帝两下罪己诏,历史上下罪己诏的皇帝不多,汉武帝有过一次,崇祯皇帝有过一次,而咸丰帝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连下两次,也算是旷古绝今了。祖宗啊,为什么不眷念子孙呢?为什么会降下这样的灾祸呢?孙子已经无能为力了啊!罪己诏是咸丰皇帝的最后一着棋,洪秀全已经将他逼得走投无路。

  咸丰帝感觉到自己实在是无力于国事,勤政的他也渐渐的倦怠了。国事的烦乱无处排解,他不禁寄情于声色犬马。据野史载,咸丰皇帝有五春相伴,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和陀罗春,还有那拉氏的"天地一家春"。这就是传说中的咸丰帝的"五春之宠"。咸丰帝酗酒也很厉害,每饮必醉,醉必杀人,只有五春之中的杏花春才能制止。妇人美酒向来是温柔的港湾。事业上失意的人很容易逃避于此,在妇人的怀中、美酒的樽中才可以忘怀一切,什么太平军、天地会、洋人、条约,种种的危机都被美人胸怀和美酒香樽化解了。

  可是,逃避终究不是办法,清醒的时候还要面对事实。依然是痛苦。依然是无奈。好在天不绝人之路,国乱总有忠臣在。就在咸丰帝一筹莫展,陷于困境的时候,曾国藩异军突起了。曾国藩就是咸丰皇帝的救命稻草,只不过这根稻草出来得有些晚了,因为太平军已经占据了南京,咸丰帝很没面子。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在晚清史上最是响当当的人物。曾国藩最拿手的就是搞团练。团练就是民间武装,一般由乡绅出资,由乡绅控制。刚开始曾国藩只是帮忙团练而已,后来他做得很是得心应手,慢慢的由团练转为自办练勇,说白了就是自筹经费练兵,既不从中央财政要钱,练出兵勇来还能剿匪灭寇,咸丰帝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对曾国藩练勇一事并不阻挡。就是这样一点小缝隙,造就了曾国藩的湘军。湘军练成后,很快就成了对抗太平军的主力。

  可是问题又来了。曾国藩是个汉臣,满洲皇帝对汉臣向来是很猜忌的,咸丰帝也不例外。一方面他倚重曾国藩剿灭太平军,一方面又怕曾国藩做大,自主用事,不听中央调遣。于是出现了一个很怪的现象,曾国藩全面负责对付太平天国事宜,而官衔不过是个侍郎。

  曾国藩也很担心,说不定等到太平天国垮台了,自己也就玩完了。历史上这样的事不少,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千古一理,更何况自己是一个汉人。虽然如此,随着太平军的攻势更加猛烈,咸丰帝即使心有所忌,也不得不重用曾国藩。以现在眼光来看,咸丰帝对曾国藩的猜忌是不无道理的,也无可厚非,那个时候满汉不平等,满人掌权,汉人做事,满族权贵对汉人猜忌颇重,生怕汉人复辟。

  曾国藩是太平军的克星。在曾国藩的努力下,太平军的攻势得以抑制,后因其内部发生巨大矛盾,给了曾国藩可趁之机,连续几次取得了军事胜利。后来,太平天国在清军和西方列强的联合绞杀下覆亡。咸丰在此过程中,既战战兢兢又心存侥幸,总之很累,心力交瘁。然而还有更加令他焦头烂额的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