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政府的作用

4.3 关于调节

实用市场理论 作者:冯清著


  调节的本来含义是,通过对数量或程度上的调整、节制,使之合乎要求。在市场理论中的调节,指政府通过对不同经济杠杆的使用,或在使用中通过对其力度的调整,使得反映市场运行的所有经济指数或变量,都处于政府所预期的范围之内。调整,指对内部参数的变动。调节,指对外部关系的作用。

  在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和建立之后,政府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节方面,即以调为主,以控为辅。调节的主要手段是政府的间接干预和管理。

  政府的间接干预主要指政府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更进一步说,对于财政政策主要是指税收,对于货币政策主要是指利率,它们好比两个笼头,一个冷水,一个热水,只有调节得合适,才能得到适当的水温。这种比喻,似乎不太恰当,因为不论是税收,还是利率,本身都具有高、低或松、紧两种状态。只调节任何一个"笼头",都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在现代经济理论学派中,供应学派就特别垂青财政政策,而货币学派又格外偏爱货币政策。双方都认为自己握住了通灵之宝,想热就热,想凉就凉。我们将它们比作笼头,无非是想强调它们之间的配合,这也是研究市场调节理论的最重要、最容易有所突破的方面。

  政府进行宏观干预的主要目的,归根结底,在于创造一个稳定发展的经济环境。稳定与发展,反映在市场参数上,又以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为主要体现。当失业率或通货膨胀率过于高时,社会肯定不够稳定。经济增长率过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得不到发展。因此政府的调控应当以这三个指数及其他市场参数为依据,在不同的经济周期内,以不同的对象为主攻目标,选用及侧重不同的杠杆,并争取协调发展。

  目前经济理论界对经济周期的看法并不统一,反映在对周期的划分及定义,对周期波动的长度,对产生周期的原因等等,各执一词,各有各的学说和理论。不过没有人会否认,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高潮也有低潮,有波动和反复。政府干预得当,市场发展健康,这种波动和反复的幅度就小,频率就低,周期就会拉长,而且是呈始终向上发展趋势,那么这个国家就有好的发展势头。多数经济学者都同意,将从低潮向高潮发展阶段定义为复苏(recovery),将发展到顶峰定义为繁荣或高涨(prosperity或boom),将从高潮向低潮下滑定义为衰退(recession),将滑到低潮的谷底定义为萧条(depression)。同时同意将在衰退阶段发生的某些突发事件定义为危机(crisis),作为独立的事件来研究。遗憾的是,经济的客观发展不仅常常戏弄预言家们的估计,而且不遵循理论学者们缜密规定的逻辑轨迹。事实的发生,既不是人们预料中的最坏,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最好。当大家都在积极地准备,应付萧条到来的时候,经济,这个不可捉摸的"大师"却会突然地跳过萧条,一下从衰退转向复苏和繁荣的路线。70年代初的那场西方经济大衰退,就有过这样一次"表演",使得不少著名的评论家们事后感到很难堪。

  不过,几乎世界所有的政府对经济形势的估计,从来都比理论界乐观,即使已经到达繁荣的顶点,也没有人会承认,接下来就一定是滑坡。他们会认为,自己永远处于繁荣的开始,还有许多潜力可挖。政府也从来都不承认,萧条不可避免,他们相信只要工作对头,经济就可以从衰退转入复苏。因此政府在考虑经济决策时,只有两个周期状态,高涨与衰退。

  在通常情况下,即在高涨与衰退之间的某一段时间内,政府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力杠杆,即税收与利率,对于市场的三个主要参数,都有趋势相同的作用。当税率或利率提高时,失业率都呈涨势,通货膨胀都呈降势,而且经济增长的速度都会放慢。当税率或利率降低时,失业率都呈降势,通货膨胀都呈涨势,同时经济增长都能得到快速地发展。不论单独调整哪一个,都会产生以上的效果,对市场,进而对经济的发展都可以起到升温或降温的作用。具体的趋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图形中分别看到。

  其背后的原因,可以从企业及消费者所受影响而产生不同行为上得到解释。

  税率与利率对企业的影响:

  在市场体系中,人们出资办企业,并不是为了消遣,也不直接是为了满足社会消费的需要,而是为了赚钱-获取更多的利润。哪里有利润,人们就会向哪投资。特别是当某种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且能够带来高利润时,人们投资办企业去生产该产品的热情,会格外高涨,直到由于很多人同时生产,该产品的供给饱和,所得利润趋向于同行业的平均利润时为止。这一行为是自发的、没有组织的、或者说是"无政府的"纯粹谋私利行为,受供求定律所支配的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所摆布而兴起,又因企业竞争中失利,被迫转产或破产的风险机制所平息。不论动机如何,其效果有利于繁荣市场,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有利于减少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率的提高。由于成本加利润等于价格,高价格可以带来高利润,所以大家都愿意向生产高价格产品的企业投资,为的是分享高利润。但是政府对利润部分要求纳税,税收高,投资者的收益就小,税收低,投资者的收益就大。如果税率达到百分之百,即使产品的利润再高,投资者也没有兴趣去投资办厂,为他人做嫁衣裳。这就是税率对企业的主要影响。同样,利率对投资者决定是否投资办企业,也有很大影响。利率过高,投资者宁愿把钱存入银行,少冒风险而稳妥地吃利息。这样会影响新办企业所需要的整个风险投资的金额。另外,利率对于现有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很有影响。多数企业为了占税前还贷这个税收挡板的便宜,都采取杠杆投资的方式,即一少部分如20-40%的自有资本(具体多少取决于政府的规定),其余部分向银行贷款,作为百分之百的全额资本。杠杆比例越大,盈利后的收益越大,亏本时的破产风险也越大。企业破产,几乎都是由于不能按期向银行或其他债权人还本付息而引起的,债权人向法院起诉企业,法院对企业下达破产通知、委托拍卖等判决,偿还债务。假若利息过高,无疑使企业的偿贷还债能力下降,威胁到企业的生存。相反,假若利率很低,不仅银行存款对人没有吸引力,而企业却乐于大量贷款,通过借便宜钱来购置设备,增加人员,或兼并其他企业,以便壮大力量。企业的存亡直接关系到失业率及经济增长率的高低,而企业的兴衰又直接受税率及利率的影响。然而更为重要的、却常常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在税率与利率之上,决定企业是否开工生产的主要是市场。没有市场,即使税率与利率都非常低,也同样不会有人生产。

  税率与利率对消费者的影响:

  消费者对市场的主要贡献,首先是消费。消费创造需求,消费拓展市场。然后是投资。消费者们的私人投资,产生企业的风险机制。假若牵扯到个人收入的所得税及资本收益税低,消费者个人所能支配的实际收入就高,将有利于扩大个人的消费和投资(储蓄最终也会被用于别人的消费或投资)。相反,假若各种税率过高,将会抑制个人的消费和投资。同样,假若利率高,作为消费者主要消费的住房或购买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贷款或抵押贷款的利率也会同样升高,其效果将会抑制消费,进而影响市场的开拓和企业的生产。利率对于消费者的投资影响,我们在上节讨论关于利率对企业的影响中,已经阐述过了。随着利率的降低,市场上的消费和投资活动都会变得活跃,尤其是消费,其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对市场的贡献之大,更甚于投资所产生的影响。总之税率和利率对消费者个人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消费,其次是投资。消费拓展市场,创造新生企业和就业,促进经济增长,也会刺激通货膨胀。投资有利于企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也有利于分流冲击商品市场的资金,降低通货膨胀。因此政府在利用税收和利率杠杆时,要注意鼓励投资,引导消费,把反映市场运行的各种指数和经济变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市场的健康发展。

  如果政府开辟的税种合理,各种宽免政策有利于投资,加上整个货币体制健全。那么不论是财政政策的税率,还是货币政策的利率,对于通货膨胀及失业率都分别可以产生如下的效果。就短期而言,E点为平衡点,即失业水平与通货膨胀的水平在此点相同,而其他任何点所对应的失业水平与通货膨胀水平都不相等,不是失业率高而通胀率低,就是失业率低而通胀率高。平衡点并不一定就是最佳点,在不同的经济周期的状态内,政府需要有不同的主攻对象,如在繁荣或高涨的周期内,政府要提高税率或利率,以牺牲一定的失业率及经济增长率为代价,来换取抑制恶性通货膨胀的发展。相反,在衰退的周期内,政府会采取相反的财政或货币政策。如何分别调节这两个"笼头",使得市场在一种似乎矛盾的状态下协调发展,那取决于政府的干预水平和艺术。

  在探讨调节手段的搭配之前,我们不妨先将税率和利率的变化,对市场三个成分以及三个主要市场指数的影响,做一个简化的排列。  

政府公债的付息↑------相对财政收入↓

利率↑------消费者的消费潜力(如住房等)------通胀趋势↓

企业的投资热情(由于债务压力)-------失业↑------经济增长↓

 

政府的税收↑------绝对财政收入↑

税率↑------消费者的消费潜力↓------通胀趋势↓

企业的投资热情(由于利润减少)------失业↑------经济增长↓

 

政府公债付息↓------相对财政收入↑

利率↓------消费者的消费潜力↑------通胀趋势↑

企业的投资热情↑------失业↓------经济增长↑

 

政府的税收↓------绝对财政收入↓

税率↓------消费者的消费潜力↑------通胀趋势↑

企业的投资热情↑------失业↓------经济增长↑

  我们不难看到,在经济处于衰退或萧条的周期内,用降低税率或利率的方法都可以收到使经济复苏的效果。经济衰退的主要特征有:失业率上升、股市指数下降、工业生产指数下降、耐用消费品的三大支柱(即住宅、汽车及大件电器产品)的消费指数下降,而造成与其相关的钢铁业、建筑业(包括建材、玻璃及水泥等)、汽车制造业和各种电器电子产品的生产行业的开工不足及订货减少。降低税率,会刺激消费和投资,使得以上几个反映衰退的主要特征,都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改善。降低利率,在消费者广泛使用信贷方式购买住房或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时,也可以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利率对股市指数的增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利率降低半个百分点,股市会增加几个百分点。随着消费与投资的增加,也会使经济衰退转入复苏的轨道。但是降低税率,会使得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减少,难免出现财政赤字。降低利率,会放松银根,造成信贷膨胀和货币供应量的扩张,给通货膨胀创造了条件。究竟哪种手段更有利于抑制衰退,使得经济更快地复苏,又不致于留下更多的后遗症,这需要政府认真权衡利弊,根据其他市场参数,来做出适当的判断和抉择。

  另外,我们也不难看到,在经济处于繁荣或高涨的周期内,用提高税率或利率的方法却不能收到延缓衰退或持续繁荣、高涨的效果。经济繁荣与高涨的主要特征有:除了经济衰退的所有相反状态外,通货膨胀的威胁日益严重。尽管提高税率或利率都可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但同时也会使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出现萎缩。如何保证经济发展势头,并且又能有效地治理通货膨胀?这个问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整个西方经济在短时间内得到全面复苏并不断高涨的局面出现之后,就严峻地摆在每一个经济学家及各届政府面前,至今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美国80年代初,那次"里根经济学"的成功,其实主要解决的还是在整个经济复苏到高涨周期中,由于70年代国际石油卡特尔组织两次提高石油价格,造成的美国经济内部机制紊乱,而出现的在以通货膨胀为标志的经济繁荣高涨过程中的"衰退回潮"(有人称之为滞胀)的发展停滞。他所采纳的政策,仍然没有超出降低税率和减少税收,以此开拓市场,改善需求来提高供给,这一财政政策对付经济衰退的常规作法,只不过"治理"了"退",而没有真正治"胀"。英国的撒切尔夫人试图用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来治"胀",并且在实践中收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然而经济发展的势头却不令人鼓舞。看来在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比处于衰退时期,对政府的宏观调控的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大。从目前经济理论发展的水平,以及各国政府多年来在实际运行中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人们似乎不难发现,只有坚持对税率与利率这两个笼头同时调节,才可以产生适合经济发展的适当温度。至于如何妥当地配合,迄今尚无统一的答案。

  笔者认为,总的原则应当是,用货币政策来保证一个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具体的做法应当改变中央银行以往只注重利用利率杠杆,从而引起货币以外的市场也跟着连锁震荡的不良反应,变为较频繁地通过调整银行准备金率和大幅度地进行公开市场交易业务,来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投放及少数人的货币投机,从而实现有一个稳定的货币供应量。然后再把利率作为一个调节人们信用消费或从事风险投资的杠杆,根据形势的需要,来较为准确地引导私人的消费取向或投资取向。这样做的好处是,将一个由于没有定数的货币到处乱窜而出现的扑朔迷离的综合市场,分解为一个个类型独立、运作单一的专门市场,使得它们能够在一个稳定的货币流量及信贷范围内,按照需要,互相依存,轮流发展。从而克服通货膨胀或紧缩对市场造成的冲击,及因这个冲击而引起的各种错误信号、错误配置、错误投资、错误分配、错误情绪等妨碍市场正常发展的错误。然后用财政政策来干预社会的有效需求,为市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及竞争环境。具体的做法,在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政府应当扩大公共设施及基础设施的开支,为其他工业的生产,人为地寻找出路,为闲散失业的人口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在经济处于不断高涨,需要适当降低温度时,政府可以用适当调整提高部分税率的手段,来为市场降温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弥补赤字的亏空。政府财政政策的贡献主要在于调节消费,这种调节往往只能在政府消费和个人消费两者中做出选择。消费开拓市场,消费创造市场。消费是生产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在一般情况下,政府应当鼓励个人的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尽力减少政府在这些方面的干预,减少税收,走民富国强的道路。在特殊情况下,当大气候发生变化,个人消费与投资都受到挫折和限制而裹足不前时,政府应当挺身而出,甚至不惜赤字,用扩大消费来支持市场,来挽救大批中小企业的生存,为下步发展提供一个圆滑平稳的过渡,以及良好的投资和竞争环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