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讲,联系汇率制度就是把自己国家或地区的货币与某一种外币的汇率固定在某一比率上,以及为了保证能做到这一点而实施的一系列金融政策。很多国家或地区都希望在自己的货币与某一种外币或几种外币之间保持一个稳定的汇率,它们通常会通过外汇市场的交易来干预本币的汇率,但是,这些国家执行的并不是联系汇率制度,因为所谓联系汇率制度,不仅要明确汇率固定在多少,而且要有一系列政策措施保证这一汇率能够得到维持。
从本质上看,联系汇率制度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根据货币发行局制度的规定,货币基础的流量和存量都必须得到外汇储备的十足支持。换言之,货币基础的任何变动必须与外汇储备的相应变动一致。目前,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就是联系汇率制度。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联系汇率制度的重要支柱包括香港庞大的官方储备、稳健可靠的银行体系、审慎的理财哲学,以及灵活的经济结构。
我们知道,汇率水平就像其他任何商品的价格一样,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一个国家感觉自己的货币汇率太高了,那么只要多印一点自己的货币,投放到市场上,供应量增加,其价格也就是汇率自然会下来,所以要让自己的货币贬值,政府是较容易做到的,但要让自己的货币升值,就不是完全靠主观意愿能做到的,因为政府需要用外汇来支持自己的汇率,但它自己不能印外币,所以它对本国货币的支持能力是由它所持有的外汇储备量决定的。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印尼、韩国等最终不得不让自己的货币大幅贬值,便是由于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而联系汇率制度就是以一系列制度来保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去支持事先固定的汇率,并且在制度上保证供需关系最终会自动调整到固定的汇率水平,达到平衡。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一点,就是在发行本国或本地区货币时,其数量不能超过自己的外汇储备,比如说香港特区,它把港元汇率固定在1美元兑7.8港元左右,即每发行7.8港元,至少要相应地有1美元的储备,这样,它就能确保不至于在有人大量抛出港币时,没有足够的美元以固定的汇率买入,由于金融体系的放大作用,尽管我国香港特区政府可能只发行了一定数量的港币,但市场上实际的资金量,再加上银行存款金额,要大大超过这一数字,所以,香港特区的美金储备量要超过港币的实际投放量。
而在日常运作中,一旦对美元需求增大,港币要贬值时,我国香港特区政府便会用它的美元储备买入港元,以维持固定汇率,这时候,随着买入港元的活动越来越深入,市面上港币越来越少,获取港币的成本越来越高,也就是港币的利率水平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利率的大幅上升,也会最终使投资者感觉与其换成美元取得低利息,还不如以港币赚取高利息,这也会使抛港币、买美元的人减少,最终使其汇率稳定在固定汇率上,而无须政府继续入市干预。
相反,当港币需求增大,产生升值压力时,政府会抛出港币买入美元,从而促使对港币的需求减少,对美元的需求增大。
由此可见,联系汇率制度可以调节市场,使汇率稳定在一个固定水平上,但同时也要看到,联系汇率制度也有其不利的一面,由于政府特别关注外汇市场上的供需关系,它的货币数量不完全受到市场对其货币的供求关系的影响,比如,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港元受到投机资金的冲击,在联系汇率制度的作用下,港币利率高涨,并影响到地产、金融等行业,但我国香港政府地区却一时难以像别的国家或地区一样,通过调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因为它的利率水平是由外汇市场决定的,所以联系汇率制度是相当严格、弹性很小的一种体制,并非对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适合。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要采用联系汇率制度呢?理论上讲,根据两国或地区的经济状况,它们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汇率水平,使得两者之间的货币需求关系达到平衡,但是,要发现这一合理的汇率,需要经过市场的波动,发现过程,这就给投资者带来了风险,对于一个外向性的经济来说,汇率的风险特别明显,出口商不知道等他把货物卖出,拿到钱后能换成多少本国货币,外商投入资金,不知道以后把钱收回并换回原来的外币时,能换多少,这都是汇率风险,如果商人,投资者觉得这种风险太大时,他就会减少生意或投资,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如果实行联系汇率制度,就可以排除这一风险因素,任何商人,投资者都能够明确知道今后他可以换回多少钱,而不存在不确定性,这对经济发展又是很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