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行府兵制的时期,武则天即在地方上设置团结兵。团结兵又叫团练兵、团兵,由家境殷实、身体健壮的丁男充当,其身份比府兵灵活,定期集合训练,免除差役,在当地执行军事任务。还有一种人类似民兵,"凡州县城门及仓库门须守当者,取中男及残疾人,均为番第以充,而免其徭赋焉。若修理廨(xiè,衙门)宇及园厨,亦听量使"。(《大唐六典》卷5《兵部》)在实行募兵制时期,团结兵继续保留,身份比健儿灵活,经济待遇不像健儿那样全家由官府包下来。大历十二年(777),中书门下的奏状提到二者的差别:"兵士量险隘召募,谓之健儿,给春冬衣,并家口粮。当上百姓,名曰团练,春秋归,冬夏追集,日给一身粮及酱菜。"(《唐会要》卷78《诸使杂录上》)在国内遍设藩镇的情况下,藩镇辖区的州县依然有自己的地方部队。幽州藩镇下属的瀛州(治今河北省河间县)刺史刘澭(yōng),同任节度使的异母兄刘济有矛盾,"遂请以所部西捍陇塞,拔其所部兵一千五百人、男女万馀口直趋京师"。(《旧唐书》卷143《刘怦传附刘澭传》)本文所讨论的唐代地方军队,除了这些成份,还包括中央能够支配的藩镇军队。
唐代的地方军队,要负责把守关津,值勤烽堠。关以潼关为例,镇国军副使李元谅,"尝在潼关领军,积十数年,军士皆畏服"。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朱泚叛军攻占镇国军驻地华州(今陕西省华州市)。李元谅"自潼关将所部",收复华州,抵御叛军,被朝廷任命为"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潼关防御、镇国军节度使"。(《旧唐书》卷144《李元谅传》)至于烽堠,由军士充当烽帅、烽子,轮班执行任务。
唐代没有警察,因而由军队执行警察职能。在通常情况下,地方社会秩序由游徼(jiào,巡察)卒巡视维护。游徼卒的情况,可从周朴的事迹窥其大概。周朴是晚唐闽中(今福建)人士,穷愁潦倒,性格怪诞。一次在野外,一位陌生的樵夫负薪而过,他突然抓住樵夫的胳臂,厉声吆喝道:"我得之矣!我得之矣!"樵夫猛吃一惊,连忙扔下柴禾(薪),挣脱而逃。"遇游徼卒,疑樵者为偷儿,执而讯之。"周朴缓步前往,向游徼卒说明自己所谓"得之",并非指抓住人了,而是"适见负薪,因得句耳",想出了"子孙何处闲为客,松柏被人伐作薪"的诗句。这样,游徼卒才放走樵夫。(计有功《唐诗纪事》卷71《周朴》)
但在出现警急情况时,地方军队便被政府用来从事战斗。初唐时期,张万福从军辽东有功,多次在今安徽省境内担任摄舒、庐、寿三州刺史、三州都团练使职务。当地租赋上缴长安,运到颍州(治今安徽省阜阳市)地界,被盗贼抢劫。张万福"领轻兵驰入颍州界讨之","悉聚而诛之,尽得其所亡物,并得前后所掠人妻子、财物、牛马等万计,悉还其家"。(《旧唐书》卷152《张万福传》)安史乱后,社会秩序更加败坏,特别是在漕运线上,盗贼经常出没,抢劫财物。唐代宗下《缘汴河置防援诏》做出部署。诏文说:"如闻东都至淮泗,缘汴河州县,自经寇难,百姓凋残,地阔人稀,多有盗贼,漕运商旅,不免艰虞。宜委王缙各与本道节度计会商量,夹河两岸每两驿置防援三百人,给侧近良沃田,令其营种,分界捉搦。"(《全唐文》卷46)为捉拿盗贼而在驿站添置人员,应是地方部队。
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江淮地区治安严重败坏,这里是国家赋税重心所在地,引起当地官吏和朝中重臣的高度关注。地方官杜牧上书给宰相李德裕,描述了事态的严重程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份《上李太尉论江贼书》指出:"今长江连海,群盗如麻","日杀不辜,水满冤骨"。这些盗贼或系流窜作案,或系就地配合。其具体分布情况是:"濠、亳、徐、泗、汴、宋州贼,多劫江西、淮南、宣、润等道;许、蔡、申、光州贼,多劫荆襄、鄂岳等道";"更有江南土人,相为表里,校其多少,十居其半"。盗贼的劫杀有两种情况。一是"水劫"。大股盗贼"至三船两船百人五十人",小股盗贼"不减三二十人"。他们在江河上"劫杀商旅,婴孩不留","沉舟灭迹者,即莫知其数"。盗贼将抢劫到的财物,用于从事茶叶走私活动。他们把财物带往南方山中换取茶叶,然后"出为平人,三二十人,挟持兵仗","凡千万辈"。有的"北归本州货卖,循环往来,终而复始"。二是"陆劫"。"亦有已聚徒党,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白昼入市,杀人取财,亦多纵火,唱棹徐去。"一次,"劫池州青阳县市,凡杀六人,内取一人屠刳心腹,仰天祭拜"。"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遍,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杜牧自称"详观格律敕条百二十卷,其间制置无不该备,至于微细,亦或再三,唯有江寇,未尝言及"。因此,他提出"自出五道兵士,不要朝廷添兵"的方案,以达到"活江湖赋税之乡,绝寇盗劫杀之本"的目的。具体地说,这便是"宣、润、洪、鄂各一百人(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樊川文集》校点者陈允吉校勘记说:'按上下文意似当作二百人'),淮南四百人,每船以三十人为率,一千二百人分为四十船,择少健者为之主将。仍令本界江岸创立营壁,置本判官专判其事,拣择精锐,牢为舟棹,昼夜上下,分番巡检。……江南北岸添置官渡,百里率一,尽绝私载,每一宗船上下交送"。这样的话,"桴(fú,鼓槌)鼓之声,千里相接,私渡尽绝,江中有兵,安有乌合蚁聚之辈敢议攻劫!"(《樊川文集》卷11)
同时,由于会昌毁佛,还俗僧没有生活出路,又在江淮地区杀人劫货。李德裕向唐武宗奏上《请淮南等五道置游奕船状》,指出:"自有还僧以来,江西劫杀,比常年尤甚。自上元至宣、池地界,商旅绝行。"他建议淮南道地盘广大,可出三百人,浙西、宣歙、江西、鄂岳四道,各出一百人,由熟悉江路和善长弓弩的人充当,组成游奕(巡逻)部队。每一百人设置一位游奕将,由"清白强干稍有见会者充"。再制造游奕船五十只,将一百名士卒分为两番,轮流乘船,巡察江路,缉捕盗贼。各道的分工是:"淮南游奕至池州界首,浙西游奕至宣州界首,江西游奕至鄂州界首。"各自的责任是:"常须每月一度至界首交牌,各知界内平安,申报本使。其下番人便于沿江要害处置营,不得抽归使下。"关于对游奕将士的考核奖惩,奏状建议:"如三度以下擒捉得贼,委使司超与职名,其官健以下,便以贼赃物赏给,务令优厚。如两度有贼不觉察,游奕将科责差替。如容纵贼盗,不问有赃无赃,并委本道差人所在集众决杀。"奏状还建议各道配合行动:"如贼大段巢穴去处,仰数道计会,一时掩捉,倘去根本,军将授官酬赏。所贵邻接之地,同心叶(协)力,江路盗贼,因此断绝。"(《全唐文》卷704)
为了对付叛乱和农民起义,政府还设置了防御团练使、招讨使和都统,率领军队进行防御和讨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叛乱爆发,为了抵御叛军,经唐玄宗部署,"诸州当贼冲者,始置防御使"。(《唐会要》卷78《诸使杂录上》)嗣后,很多地方都设置了防御使。这些防御使都设于大州要害之地,主管军事,由刺史兼任,不赐旌节。唐代宗宝应元年(762)以来,停设诸州防御使,改为团练守捉使。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除都团练使外,诸州团练守捉使全部取消。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又恢复了防御使的建置。
招讨使的称谓,在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十二月的敕文中已经出现。(《唐会要》卷78《诸使杂录上》)此后,根据用兵情况临时设置,完成任务即行撤销。都统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十二月开始设置的,当时任命户部尚书李峘(huán)为都统淮南、江东、江西节度宣慰观察处置等使。起初,或总三道,或总五道,但并非专管军事,而是包括宣慰、观察等多方面事务的。后来,都统逐渐定名为"兵马都统"或"行营兵马都统",则成了招讨、平叛的高级军事长官。大中五年(851),唐宣宗任命宰相白敏中为邠(bīn)宁节度使、招讨南山平夏党项兵马都统处置等使,这是用于对付西北地区党项族的侵扰的。乾符五年(878),黄巢起义军在江淮地区活动,宰相王铎上奏唐僖宗,说:"臣忝宰执之长,在朝不足分陛下之忧,愿自帅诸军,荡涤群寇。"(《唐会要》卷78《都统》)于是,唐僖宗拜他为守司空、平章事、荆南节度使、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又以镇海军节度使高骈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共同镇压黄巢起义。这是用于对付内地反政府武装斗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