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唐朝的东都和武周的神都

第二节 唐太宗营建洛阳宫

隋唐洛阳 作者:郭绍林


  一、 唐太宗营建洛阳宫

  贞观四年(630)六月,唐太宗李世民诏令营建洛阳宫,其主体工程是重修乾阳殿。

  经过隋末唐初十多年的战乱,北方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大臣魏徵曾多次出没于华北地区,描述所见情景为:"如今从洛阳直到大海,茫茫千里,随处只见草丛水泽,人烟断绝,鸡犬不闻,一派凄清苍凉的景象。"同时,人们也在总结民众徭役过重导致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因此,太宗营建洛阳宫的动议,只能招来一片反对声。

  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阻,说:"陛下当初平定洛阳,把奢侈豪华的宫殿楼阁都予以拆毁,还不到十年,又要加以营缮,岂不是以前痛恨其铺张,现在却钦羡其雕丽?如此反复无常,怎么给子孙做榜样?怎么向天下人交待?诸王现在皆已出藩,各地的王府都要营建,须动用很多劳力。百姓承战乱之后,财力困乏,温饱尚未解决,这和隋朝的富庶状况不可同日而语。陛下役使百姓大兴土木,恐怕比隋炀帝的胡作非为还要过分。"太宗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同夏桀和商纣王相比,我算怎么样?"张玄素恫吓他道:"陛下如果坚持营建洛阳宫,就同他们一样,免不了闹出大乱子来。"太宗只好收回成命,表示以后若到洛阳,即使在露天场合吃饭睡觉,也在所不辞。以敢于和善于谏诤著称的侍中魏徵盛赞张玄素论事是"仁人之言","有回天之力"。可知太宗这次肯定在坚持自己的意见,否则魏徵不至于如此推许张玄素。

  一年以后,太宗又诏令修洛阳宫。民部尚书戴胄上表谏阻,说:"现在各地遍置军府,男丁都要承担兵役,自备军需,或宿卫京师,或出征戍边,用去很多时间,家里的农活无暇顾及。再让他们自备干粮,长途跋涉,去承担徭役,修造宫殿,他们的家庭只有破产了。老百姓役使净尽,赋税有谁来缴纳?况且洛阳现存的宫殿,足以遮风蔽雨。过些年百姓喘过气了再作修缮,也不算晚。"太宗虽然夸奖了戴胄一番,终究还是命将作大匠窦琎修成了洛阳宫。但由于凿池筑山,雕饰华靡,太宗很不高兴,立即撤除这些附属建筑,罢免了这位将作大匠的职务。

  贞观八年(634),一位叫皇甫德参的小县丞上书批评太宗营建洛阳宫是劳扰百姓的举动。太宗怒不可遏,说:"他想让国家不役使一个人,才算合他的意。"太宗甚至认为这是诽谤朝政,要追究罪责,被魏徵劝止。

  太宗从谏如流,在帝王中最为突出,偏偏在营建洛阳宫一事上,再三听不进不同意见,反映出洛阳问题非同一般,而官员们尚未窥见他的心思。张玄素认为太宗并没有确定东幸洛阳的日期,却要预修宫殿,是经营不急之务。其实,我国自古就有帝王每隔五年出巡一次的制度。后来唐玄宗所下《幸东都制》,就有这个说法。太宗诏令营建洛阳宫时,称帝已满四年。他在筹备符合礼制的正式巡幸,想到最值得先去的处所,洛阳首当其选。他在和张玄素争论的过程中,曾转过脸对仆射房玄龄说:"洛阳地处天下的中心,四面八方来这里朝拜供奉,路途远近较为均衡,我因此才考虑修建洛阳宫,想给天下百姓提供一些方便。"这在唐代是人们的共同认识。此外,他还有不便说出口的理由。唐朝同隋朝一样,皇室出身于关陇军事贵族,奉行关中本位政策,以长安作为关中本位的根据地,即使设立东都,也不能让洛阳取代长安的重要地位。唐人胡交《修洛阳宫记》揭出这层关系:"定都长安,以隆上京","肇新东都,作对咸秦"。今河南省陕县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古代称为山东,又因在今河南省灵宝市秦代函谷关以东,也称关东。太宗曾就关中人和山东人说长道短,籍贯河北定州的山东人张行成大为不快,说:"我听说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应该以东西为界,否则显得太狭隘了。"太宗表面上表示接受批评,但内心深处对山东人始终不是多么放心。他多年在山东打仗,接触当地人士,又当过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深知应当把洛阳营建成一个据点,以便观风省俗,临制东方,并利用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处理四面八方的各种事务。洛阳宫建成后,太宗于贞观十一年(637)首次巡幸,正式加以命名,后来又两度驻跸这里,可见洛阳宫远非其它地方的行宫可比,实际上具有准都城的地位。

  二、 唐太宗三幸洛阳宫

  贞观十一年三月丁亥,太宗首次抵达洛阳宫。十三天以后,他率领几位大臣在西苑积翠池荡舟嬉戏。这可能是由于错过了上巳祓禊而追加的一项活动。看到这所华丽一时的禁苑,他想到了世事沧桑,无限感触涌上心头,对大臣们说:"隋炀帝造此宫苑,结怨于广大民众,如今反为我大唐所有。这都是宇文恺之流谄媚取悦、蒙蔽炀帝所致。我们可要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啊!"随即他同大臣宴饮,提议每人赋诗一首。他自己咏《尚书》,有句云:"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灭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魏徵以西汉事为题材,结句云:"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太宗称赞道:"魏徵每次说点啥,都要以礼法来约束我。"一次,太宗在西苑打猎,突然一群野猪从树林中跑出来。他连发四箭,四头野猪当即倒下。一头野猪疯狂地向他扑来,逼近他坐骑的鞍镫。他登极前因功高加封过天策上将。民部尚书唐俭曾当过天策上将府长史。这时,唐俭在场,见情况不妙,急忙下马同这头野猪搏斗。太宗趁势拔出宝剑,杀掉野猪,然后得意地看着唐俭,调侃道:"你这位天策长史没见过我这位天策上将如何杀贼吧,怎么吓成这副模样?"唐俭答道:"汉高祖以马上得天下,不以马上治天下。陛下平定四方,武略神妙,莫非对一头野兽也要耍耍威风?"太宗为这番寓意深刻的话所打动,立即罢猎。这样,魏徵、唐俭都藉太宗游乐之机,巧妙地赋予了规谏政治的含义。

  四月,太宗在洛阳宫向河北、淮南各州的长官下达了一道诏令,责成他们搜访当地各种人才,提供驿车送至洛阳,加以考核,破格提拔。

  七月,淫雨连绵,穀水(涧河)、洛水暴涨,溢入洛阳宫,水深四尺,毁坏衙署十九所,漂没民居六百家,淹死六千余人。太宗诏令拆毁附近的宫殿,以其材料供灾民修葺庐舍。

  次年二月,太宗离开洛阳返回长安。

  太宗第二次幸洛阳于贞观十五年(641)正月成行,想在次年二月东赴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四月,他诏令有关机构制定封禅仪注,免征洛州农户当年的租粮。

  五月,并州(治今山西省太原市)父老、僧道一行来洛阳朝见太宗,说太原是大唐帝业肇基的处所,请他封禅后故地重游。他在武成殿设宴招待他们,认出了二十多年前的老朋友,兴奋不已,彼此追忆流年,以为笑乐。六月,他诏令各州举荐学综古今、孝悌淳笃、文章秀异等人才,封禅时在泰山汇集,加以任用。但天上出现彗星,官员以为封禅不便,因而取消。十月,他在伊阙打猎,又幸嵩阳。游牧族薛延陀想乘唐朝东封泰山之机,在北方制造麻烦,一时长城内外形势紧张。十一月,太宗西归长安。

  贞观十八年(644)十一月,太宗第三次到达洛阳宫。这次东巡的目的,在于完成隋朝收复辽东故土的未竟之业。他在洛阳特意召见隋代参加过辽战的郑元璹,了解当年的经验教训。营州(治今辽宁省朝阳市)都督张俭受命先击辽东以观形势,恰值辽河涨水,大军不得渡,太宗以为他胆怯懦弱,召到洛阳问罪。张俭汇报了前线的山川险易、水草美恶等情况,太宗非常高兴。太宗任命了两位行军大总管,由他们率领各地兵士开赴前线。洛阳三千名新兵应募加入了大军行列。

  次年正月,馈运使太常卿韦挺因事先未视察河渠,使得六百多只粮船中途搁浅,由前线械送洛阳,被太宗除名为民。二月初一,太宗在仪鸾殿召见刚刚从天竺回国的僧人玄奘,发现他具备行政才干,就动员他还俗做官,同赴辽东战场。但这位虔诚的佛教徒对于世俗政务和战争,一点兴趣也没有,于是坚决拒绝。

  对于太宗亲赴前线一事,群臣表示出种种忧虑。一年前,谏议大夫褚遂良就在长安上疏反对,说:"无论是东京,还是太原,都居于四方之中,离长安也不算远。在这两个地方,东挥可以为声势,摧毁高丽势力,收回辽东故土;西指可以对付薛延陀,巩固北部边防。因此,为了万全,陛下请考虑驻守这两个地方中的任何一处,以调度兵马,部署作战。"这时,军将尉迟敬德担心长安、洛阳空虚,会出现隋炀帝征辽时杨玄感乘机起兵夺取洛阳、长安那样的情况。群臣鉴于突厥移居河套地区,离长安很近,怕出现祸患,因而极力劝太宗留镇洛阳,由诸位将领东征。但太宗一概不听,遂于二月庚戌率六军自洛阳北上,留下特进萧瑀担任洛阳宫留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