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唐诗》所收题为胡宿的《忆荐福寺牡丹》诗,被古今学人说成是北宋胡宿的作品。荐福寺是唐都长安的佛寺,诗中有"十日春风隔翠岑"、"空作西州拥鼻吟"句。北宋胡宿是东南地区的人,应试科举和做官,一直在首都汴京和东南地区,没有游宦西北地区的经历。他在世时期,荐福寺历经唐末战乱和多次改朝换代,已逾百年,早已受到破坏。因此,这首诗应是置身西北地区的唐后期作者的作品。
《全唐诗》卷731收录了胡宿等四人的诗作,编纂者交待说:"四人或云宋人,诸本并附唐末,今仍旧。"《增订注释全唐诗》(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第四册第725卷第1533-1535页保留了《全唐诗》所收题为胡宿的19首诗,但处理此卷作品的邹世毅先生这样写道:"胡宿,《全唐诗》小传云:'唐末人。诗十九首。'按:此说误。胡宿(995-1067),字武平,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宋天圣二年(1024)进士及第,历任扬子(郭按:今江苏扬州市)尉、集贤校理、宣州(郭按:今安徽宣城县)通判、湖州(郭按:今浙江湖州市)知州、两浙(郭按:浙东、浙西,今浙江、江苏)转运使等职,官至枢密副使。治平三年(1066)罢为观文殿学士、知杭州。次年卒,年七十三(一说七十二),赠太子太傅,谥曰文恭。事见欧阳修《赠太子太傅胡公墓志》、《宋史》卷三一八本传。原有集七十卷,久佚,清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得其诗文一千五百余首,编为《文恭集》五十卷、《补遗》一卷。《唐诗鼓吹》卷八误以胡宿为唐人,选录其诗二十三首。对此,前人已有考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五二《文恭集》条云:'金元好问选《唐诗鼓吹》误编入宿诗二十余首,说者遂以为唐末之人,爵里未详。今考好问所录诸诗,大半在《文恭集》内;且其中有和朱况一首(即《次韵和朱况雨中之什》,见本卷[第]12[首]),其人为胡氏之婿,与宿同籍常州,具见所撰《李太夫人行状》,确凿可据。好问乃不能考证,舛错至此!'又卷一八八《唐诗鼓吹》条云:'第八卷中胡宿诗二十三首,今并见《文恭集》中,实为宿诗误入。'清编《全唐诗》失考,从《唐诗鼓吹》所录二十三首中选入十九首,实乃以讹传讹。今存其诗以备考,不注。"郭按:《全唐诗》所录题为胡宿的19首诗中,有一首《忆荐福寺牡丹》,被说成是北宋胡宿的作品,殊为可疑。既然邹世毅先生对这首诗不作注释,自古以来也无人作注释,为了说明自己怀疑的理由,我有必要将全诗作出笺证,再加以辨析。
诗题:《忆荐福寺牡丹》荐福寺是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的佛寺,在朱雀门街东第一街开化坊。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卷7《开化坊》条说:"寺院半以东,隋炀帝在藩旧宅,武德(618-626)中[唐高祖]赐尚书左仆射萧瑀西为园。后瑀子锐尚襄城公主,诏别营主第。主辞以姑妇异居,有乖礼则,因固请,乃取园地充主第。又辞公主棨戟,不欲异门,乃并施瑀之院门。襄城薨后,官市为英王宅。文明元年(684),高宗崩后百日,立为大献福寺,度僧二百人以实之。天授元年(690),改为荐福寺。中宗即位,大加营饰。自神龙(705-707)以后,翻译佛经,并于此寺。"中宗景龙年间(707-709),宫人出钱在荐福寺修造了一座15级的小雁塔,一直保存至今,但塔顶已毁坏,仅剩下13级,高43米。登上这座处在城市中心的塔俯视四周,街衢坊市,尽收眼底。《全唐诗》卷639载张乔《寄荐福寺栖白大师》诗说:"高塔六街无不见。"荐福寺的花木品种繁多,四季不败。《王右丞集笺注》卷19载王维《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说僧人光在这所寺院"以众花为佛事","开敷次第,连九冬之月;种类若干,多四天所雨"。唐代长安牡丹特别繁盛,寺院是其重镇,荐福寺也是这样。《全唐诗》卷709载徐夤《忆荐福寺南院》诗说:"忆昔长安落第春,佛宫南院独游频。……牡丹花际六街尘。"荐福寺具有社会公益性质,人们除了前来游览、赏花,也前来寄宿,《全唐诗》卷286载有李端的《宿荐福寺东池有怀故园因寄元校书》诗。荐福寺同长安其余几座著名的佛寺一样,都是当时的公共娱乐场所。北宋钱易《南部新书》卷丁说:"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荐福、永寿。"荐福寺在唐代的热闹状况,由此可以想象其仿佛。
首联:"十日春风隔翠岑,只应繁朵自成阴。""翠岑"即青山。第一句指出春天早已来到,万木葱茏,山峰也披上了碧绿色;作者所在的地方和荐福寺之间被座座青山阻隔,要走十天才能到达。第二句是作者推测这时荐福寺里的牡丹已开得十分茂盛。
颔联:"樽前可要人颓玉,树底遥知地侧金。""颓玉"形容人醉酒后身体倾斜,像是玉山即将崩塌。典出《世说新语·容止》山涛对嵇康的描绘:"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6册第4092页载北宋元绛《安正堂观牡丹》诗也说:"长对樽前醉玉颓。"第三句是作者料想荐福寺牡丹花前的赏花人兴致高昂,频频饮酒,个个喝得醉醺醺,身子歪歪扭扭。"地侧金"指长安,西方配五行为金,长安地处大西北的东部边缘。《资治通鉴》卷180记载:术士章仇太翼建议刚刚在长安登基的隋炀帝迁都洛阳,说:"陛下木命,雍州为破木之冲,不可久居。"这是说长安地处雍州,是属于金的西部地区的要冲,金克木,对于木命的隋炀帝不利,应该东迁避祸。因而第四句是点出荐福寺的牡丹生长在侧近西部地区的长安。
颈联:"花界三千春渺渺,铜盘十二夜沉沉。"第五句以"花界三千"极言荐福寺的牡丹繁盛似海;"春渺渺"指春日所剩无几,因为牡丹暮春时节才开放。第六句以"铜盘"代指月亮,说人们在牡丹花期内,连续十多天一直在这里玩赏,到深夜才回家。
尾联:"雕盘分篸何由得,空作西州拥鼻吟。"第七句疑有误。雕盘是雕镂或装饰的食盘。篸有二解:一是竹箫;一是"簪"的异体字,指别住发髻的条形卡子,在这个意义上古代可读为去声,符合此处诗律。但食盘中放这两种劳什子干什么!估计指簪形的筹马,古代用来投壶计输赢,以决定罚酒。筹马又叫做筹矢、箭、箸,这些字除了"筹"字,其余都是仄声字,符合此处格律,为何不用?或许传抄时将"箭"、"箸"误为"篸"字。"拥鼻吟"用的是东晋宰相谢安的典故。《世说新语·雅量》注引刘宋明帝《文章志》说:谢安"少有鼻疾,语音浊",名流纷纷学他说话的腔调,"手掩鼻而吟焉"。这两句是作者说自己远离荐福寺,无缘亲临现场参加赏花人的娱乐活动,只好在西北地区徒然地用鼻音吟出这篇诗作,聊以自慰。
为了从整体上简要地把握这首诗的含义,我再把它翻译成新体诗。
隔山东望,距离荐福寺路途须走一旬,遥想寺里的牡丹,此刻正是繁花成荫。赏花人举杯劝酒,个个喝得颓然醉倒,长安濒临西部大地,牡丹在这里扎根。人们在花海中徜徉,珍惜最后的春光,十多天伴月轮运转,直玩到夜色深沉。可惜我没缘分亲临现场参与游乐活动,只好在西部徒然吟诗,发出浊重鼻音。通过以上的笺证,可以看出,这是一位置身西北地区的唐代作者描写长安荐福寺牡丹的诗歌。那么,它是否有可能属于北宋人胡宿的作品呢?还需要进一步加以辨析。
胡宿在世的北宋时期,荐福寺历经唐末战乱和多次改朝换代,情况会是怎样的呢?据《资治通鉴》卷264记载,唐末,军阀朱全忠劫持唐昭宗迁都洛阳,"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北宋人张礼著有《游城南记》一卷,记载自己同友人陈明微游历京兆(即长安)城南的见闻,自称启程于"元祐改元季春戊申",至"甲寅北归","实闰月十六也"。史念海师、曹尔琴女士《游城南记校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的前言第4页对张礼游历的时间做出考辨,指出:"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系按年月编纂的,据《长编》所记,元祐元年二月庚申朔,三月己未朔,两月皆无戊申日。这一年闰二月,其朔日为己丑,二十日为戊申。张礼于戊申出游,历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至甲寅返回,共七天。甲寅为二十六日,则张礼是在元祐元年闰二月二十至二十六日游历城南的,并非今本所说'闰月十六'日返回。"正文第2页又推测:"闰月十六之说当是误文,或'十'字为'廿'字之误刊。"《游城南记》记载,张礼同陈明微第一天出行,"出京兆之东南门,历兴道、务本二坊,由务本西门入圣容院,观荐福寺塔。……东南至慈恩寺,少迟,登塔(大雁塔),观唐人留题。倚塔下瞰曲江宫殿,乐游燕喜之地,皆为野草,不觉有《黍离》、《麦秀》之感"。张礼提到的兴道坊,唐代毗邻荐福寺,处在正北面,务本坊在兴道坊的正东面。张礼自注说:"[兴道、务本]二坊之地,今为京兆东西门外之草市,馀为民田。"那么,这时荐福寺遗址有多么荒凉,便不难设想了。张礼接着看到慈恩寺、曲江等唐代的繁华胜地风光不再,"不觉有《黍离》、《麦秀》之感"。《黍离》是《诗·王风》中的一首诗,西周灭亡后,一位大夫路过镐京,看到原先的宗庙宫室荡然无存,化为一片农田,庄稼长得密密麻麻,不禁作诗感伤亡国。《麦秀歌》是箕子所作,商朝灭亡后,箕子朝周,过殷墟,感叹宫室毁坏,长满庄稼,而作歌感伤亡国。需要注意的是,牡丹在清明至谷雨间开放,清明即公历4月4日或5日,谷雨即4月20日或21日。张礼这趟游历是元祐元年闰二月二十日至二十六日,转换成公历即公元1086年4月6日至12日,恰好处在牡丹花期中。然而《游城南记》通篇不曾提及牡丹一字,可见无论荐福寺抑或慈恩寺,都不再以观赏牡丹为盛事,荐福寺当然不可能出现"花界三千春渺渺,铜盘十二夜沉沉"的盛况。张礼《游城南记》所记载的情况是北宋胡宿去世19年后的事,这时北宋建立已126年,承平日久,尚且如此,胡宿在世时,荐福寺的情况只能更糟糕。
再者,北宋以汴京(今河南开封市)为京师,以洛阳为西京,把长安设置为京兆府。胡宿是东南地区的人,应试科举和做官,一直在汴京和东南地区,他跑到长安去干什么?诗中提到的"西州",其确切地址有两处。一处指扬州,东晋刘宋时期扬州治所在台城西,故名。胡宿当过扬子县尉,似乎沾边。但从这里去长安不是十天能到达的,与诗中"十日春风隔翠岑"句不符。另一处指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唐朝在这里设州及安西藩镇。北宋时期西夏阻隔西行道路,胡宿无缘故不至于到这里。此外,西州也泛指西北州郡,《全唐诗》卷541载李商隐《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之一即说"西州今日忽相期",指的是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忆荐福寺牡丹》诗中的"西州"显然是泛指,不会离长安太远,一则由诗句"十日春风隔翠岑"推知,再则自安史之乱至唐宣宗执政初期,河陇地区(今青海、甘肃)被吐蕃占据,安西人士须绕道来长安,大为不便。而且,北宋胡宿是没有游宦西北的经历的。
因此,这首诗的作者绝不会是北宋人胡宿,应是唐后期人,或者也叫胡宿,或系西北地区人,或非当地但有游宦西北经历的人。
(原载西安文理学院《唐都学刊》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