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 呖呖莺声花外啭(2)

知君用心如日月 作者:杨紫陌


  男人四十已不惑,画风已臻佳境的他,无忧无惧,也是人生的大好年景,这年岁许是正恋着香尘里的一线风光。那时还是大明的焕焕江山,怎么残破,也是自己的,身在其中的明人始终觉得与其亲,还有那份闲情,调弄花月春风。他所绘《西厢记》插图,人物“軃着香肩将花笑拈”闺中情态,尽如其笔,蕴藉细贴,宛如飞卿词意。

  二十几岁时我愿读《西厢记》,结局团团圆圆,张君瑞考中状元,帽插宫花,打马走御街,马蹄子还带着杏花泥的香就回家来了,那份热闹喜庆的好日子,像是初夕,满地都是火红的炮仗噼噼啪啪,连街市上的贩夫走卒都沉浸在幸福里,有着温暖的富贵理想。

  我那时对世上的美好什么都信,觉得《西厢记》的结局才是一场在世为人的真结局,所以一点都不怀疑。我曾找来各种版本的《西厢记》来读,昆曲也听,可就是不看《会真记》,因嫌人物龌龊,我自是不信。我那时与莺莺一样,看花落水流红,会惹起莫名愁怨,听得人家隔墙赠诗:“月色溶溶月,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也会惊心失态,一个踉跄,栽过去,就此失了方向。在《西厢记》中这个踉跄是没有错的,栽得值,也栽的对,栽得让人拍手叫好。可在《会真记》中,就成了千古奇恨。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简称王西厢,它是在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改编而来的,其题材仍是才子佳人大团圆的老路子,而董西厢源于唐元稹的《会真记》。

  《会真记》的故事情节前半部分与西厢记大抵相同,张君瑞蒲州游览寄住普救寺,正好颇有资财的崔家寡妇携弱女幼子,路过蒲州,也在此寺庙暂住,蒲州地方军作乱,到处劫掠,张君瑞与蒲将有旧好,修书一封,才使得崔家免去兵祸,崔母设宴答谢张生,并唤出一子一女称张生为兄长。张生就在席间见到了颜色艳异,凝睇怨绝,双脸销红的莺莺,这一年的莺莺妙龄十七。张生惊异其貌美,遂心意摇荡,不能自持。宴席散后,他便找了个机会,恳求红娘传递信笺,红娘也曾劝他何不向崔家提亲,以求名正言顺,可是张生却以礼节繁缛等小借口,搪塞过去。张生送诗,莺莺回复,写下那首有名的《明月三五夜》: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信中含的什么意思,张君瑞照眼即明。第二天也就是阴历十五的晚上,张生攀上一棵杏花树越墙而过,来到了朝思暮想的西厢房,不知是不是碍于红娘在场,或是莺莺自己莫不开面子,张生等来的却是莺莺的一顿教训。张生绝望之极又翻墙而回。

  不想过了几天的一个深夜,红娘却敛衾携枕,引着娇羞融冶的崔氏来到张君瑞所住的小厢房,自荐枕席,二人遂成其好。

  张生晨起醒来,一度疑是梦中,看见佳人残妆在臂,枕衾犹香,方信为真。

  期间张生曾想过于崔母面谈二人的婚配之事,但终也没说。后来张生便去了长安,第二年参加科考,落第。后一直滞留在长安。

  他在长安时,或许也想念过莺莺,曾给她寄过花胜、口脂等物。莺莺手捧他从长安寄来的东西,“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她回了一封长长的信,述说别后离情,并寄去贴身之物玉环,青丝,文竹茶碾子等,取其“愿得君子如玉之真,我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之意。并放下女儿身价,央他给她一个名份。然而,张生执其信,却到处卖弄,并称莺莺此等曼妙美人,投怀送抱,实为惑人的“尤物”,与媬姒、妲己无异。假托为张生好友的元稹写《会真诗》细述其闺帏情态,如“汗流珠点点,发乱绿葱葱”,与友传看取乐。

  转眼数年已过,等不到张生的莺莺另嫁了他人。张生业已娶妻。一次张生恰路过莺莺所居之地,便托她的长夫传话给她,想以表兄身份见见她,莺莺这一次总算把持得住,没有答应,并赠诗一首,淡淡地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