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则天时代的西部——立足于陈子昂诗文的考察

武则天与神都洛阳 作者:王双怀,郭绍林 主编


  梁中效

  (723000,陕西汉中市,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系)

  武则天时代的西部,地域广袤,超过贞观时期;物产丰饶,经济比贞观、永徽时期发达;人才济济,文臣猛将继贞观之众启开元之盛。但在武周朝众多的西部人才中,政治上胸富韬略、正直敢言,文化上开一代诗风、扭转乾坤的文武全才,当非陈子昂莫属。陈子昂生长成才于蜀地,中举仕宦于秦地,奉命出征于大漠,比其他人更了解、熟悉、热爱西部。他的诗文描绘了武则天时代一幅多姿多彩的西部壮丽画卷。

  一、秦蜀大地,人杰地灵

  秦蜀大地是汉唐文明繁荣昌盛的大舞台,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基地,是武则天时期人才辈出的摇篮。陈子昂说:"秦据咸阳,汉都长安,山河为固,而天下服者,以北假胡宛之利,南资巴蜀之饶,转关东之粟,而收山西之宝,长羁利策,横制宇宙。"(《新唐书》卷107《陈子昂传》)秦蜀一体,孕育滋润了西部多姿多彩、繁荣发达的文明,陈子昂对自己的家乡非常自豪,《送殷大入蜀》诗云:"蜀山金碧路,此地饶英灵。送君一为别,悽断故乡情。"在《感遇诗三十八首》中又云:"浩然坐何慕,吾蜀有峨眉。念与楚狂子,悠悠白云期。"他对故乡无限眷恋,"朝发宜都渚,浩然思故乡。故乡不可见。路隔巫山阳。巫山彩云没,高丘正微茫"。在武则天的治理下,秦蜀大地一派升平景象,这为陈子昂的成长成才提供了难得的社会沃土。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卒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他的人生旅途几乎和武则天时代相始终。武则天重视教育,改革科举,广开仕途,惠泽陈子昂等一大批西部学子。面对这样一个摧人奋进的时代,也克服了少年时代纨绔子弟的习气,数年之间研读了"三皇五帝霸王之经,历观丘坟,旁览代史,原其政理,察其兴亡"。(《谏政理书》)二十一岁,他离开蜀地,来到西京长安,进入太学深造。初试不中,回归故乡,多次往返于秦蜀之间。《落第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别馆分周国,归骖入汉京。地连函谷塞,川接广阳城。望迥楼台出,途遥烟雾生,莫言长落羽,贫贱一交情。"在《落第西还别魏四懔》诗中又云:"转蓬方不定,落羽自警弦。山水一为别,欢娱复几年。离亭暗风雨,征路入云烟。还因北山迳,归守东坡田。"虽然落第,但意气风发,欢娱自处,对前途充满希望,"莫言长落羽","欢娱复几年"。这是武则天时期西部青年才俊的普遍心态,他们坚信能够报效国家,一展人生抱负,"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二、朔漠边塞,书剑雄夫

  唐代文人都以壮美的边塞生活为荣,而将边塞生活与边塞诗歌相结合开其端的恰是陈子昂。武则天对西部边疆的经营,为陈子昂的边塞生活与边塞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大舞台。他的《送别出塞》云:"平生闻高义,书剑百夫雄。言登青云去,非此白头翁。胡兵屯塞下,汉骑入云中。君为白马将,腰佩骍角弓。单于不敢射,天子佇深功。蜀山余方隐,良会何时同。"此时的陈子昂虽然没有显达,蜇伏在家乡,但已有"良会何时同","书剑百夫雄"的强烈向往。后来终于实现了驰骋边塞的人生理想。陈子昂于26岁和36岁两次随军出征边塞,"算得上是盛唐时期风行一时的边塞诗的开拓者"。(谭兴国《巴蜀文学史稿》第70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感遇》诗云:"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这是他第一次出征塞北时写的,感叹胡人的猖狂,守边将帅的无能,给边地人民带来的痛苦。尽管如此,他仍然一无返顾,决心立功边疆。《赠赵六贞固》诗:"回中烽火入,塞上追兵起。此时边朔寒,登陇思君子。东顾望汉京,南山云雾里。"他深入到漠南的峡口山一带,《度峡口山赠乔补阙知之王二无竞》:"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逶迤屡回直,信关胡马冲。亦距汉边塞,岂依河山险。将顺休明德,物壮诚有衰。势雄良易极。逦迤忽而尽,泱漭平不息。之子黄金躯,如何此荒域。云台盛多士,待君丹墀侧。"他希望朝廷不受谗言的迷惑,让有才干的将帅能够施展才华,报效国家。《答韩使同在边》:"汉家失中策,胡马屡南驱。闻诏安边使,曾是故人漠。废书怅怀古,负剑许良图。出关岁方晏,乘障日多虞。虏入白登道,烽交紫塞途。连兵屯北地,清野备东胡,边城方晏闭,斥堠始昭苏。复闻韩长孺,辛苦事匈奴。雨雪颜容改,纵横才位孤。空怀老臣策,未获赵军租。但蒙魏侯重,不受谤书诬。当取金人祭,还歌凯入都。"第一次边塞生活结束后,陈子昂仍念念不忘关塞朔漠,希望像班超那样立功封侯。《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塞》:"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始返楼兰国,还向朔方城。黄金装战马,白羽集神兵。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宁知班定远,犹是一书生。"正由于这种壮怀激烈、豪气万丈的边塞生活,才写出了《登幽州台歌》那样千古不朽的名篇,留下了书剑雄夫的壮美人生。

  三、关注西部,诗歌雄起

  陈子昂政治上的得意与失意都与武周朝政治波浪的起伏跌宕有关。陈子昂23岁中进士,未得封官,得知高宗崩于洛阳,"灵驾将还长安"的消息,他上《谏灵驾入京书》,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了高宗末年西部的形势。第一次崭露了他对西部政治和西部形势变迁的卓见和才华。"臣闻秦据咸阳之时,汉都长安之日,山河为固,天下服矣。然犹北假胡宛之利,南资巴蜀之饶,自渭入河,转关东之粟,逾沙绝漠,致山西之宝,然后能削平天下,弹压诸侯,长辔利策,横制宇宙,今则不然,燕代迫匈奴之侵,巴陇婴吐蕃之患,西蜀疲老,千里赢粮,北国丁男十五乘塞,岁月奔命,其弊不堪,秦之首尾今为阙矣,即所余者独三辅之间尔。顷遭荒馑,人被荐饥,自河而西,无非赤地,循陇以北,罕逢青草,莫不父兄转徙,妻子流离,委家丧业,膏原润莽,此朝廷之所备知也。"这是唐朝建国之后,对西部政局最具洞察力的分析和对西部现状最大胆的陈述。他的才华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他对西部衰落原因的分析和对洛阳形胜的赞美,恰好契合了武则天以洛阳为神都,重建武周统治体系的需要,很快被武则天任命为麟台正字。官虽不大,却是他施展才华、参与政治的绝好机会,尤其是将他对西部形势的见解和主张充分发挥了出来。也先后有《上蜀川安危事》、《上益国事》、《谏雅州讨生羌书》、《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上军国利害事》等一系列稳定西部政局、安定西部边防的上疏,陈述他对西部国事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他政治上最得意的时期,他的一些见解和主张相继被武则天采纳,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有三条:一是主张巴蜀与秦陇一体化,作为国家建都西部的战略基地。《上蜀中军事》:"伏以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皆取于蜀,又京都府库,岁月珍贡,尚在其外,此诚蜀国之珍府。今边郡主将乃通轨一军,遥役弊之,使百姓贫穷,国用不瞻,河西、陇右资给亦减。"(《陈拾遗集》卷8《上蜀中军事》)因此,他主张减轻巴蜀人民的徭役与赋役负担。二是主张开源节流,富国强兵。《上益国事》:"臣闻古者富国强兵,未尝不用山泽之利。臣伏见西戎未灭,兵镇用广,内少资储,外勤转饷,山泽之利伏而未通。臣愚不识大体,伏见剑南诸山多有铜矿,采之铸钱可以富国。""请依旧式,尽令剑南诸州准前采铜于益府铸钱,其松潘诸军所须用度皆取于资给有余者。"三是处理好辽东与西部边防的关系,首尾兼顾,不能让西北边防出现空虚状态,要确保秦陇安全。《上军国机要事》:"今国家为契丹大发河东道及六胡州、绥、延、丹、隰等州稽胡精兵,悉赴营州,而缘塞空虚,灵夏独立,冰生河合,草秋马肥,秦中北据陇右,亦关乐邻,党凶羯奸,谋觇知此隙,驱其丑类大盗,秦关陇右马群,是国所宝,防备远策,良宜预图,不可竭塞上之兵,使凶寇得计。"另外,陈子昂还主张选拔杰出人才,循名责实,巩固国防;将豪强游侠亡命浮浪之徒,"悉募从军",稳定社会等,这一切都体现了陈子昂在参与西部国事方面的真知灼见和他关注西部的忧患意识。

  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陈子昂是拥戴的,写过《大周受命颂》,认为"顺乎天,而应乎人"。693年,被擢升为右拾遗,他针对酷吏政治,建议废止淫刑,同时也反对伪造佛经,把武则天称为"圣母神皇",由此得罪武氏集团,政治上逐渐失意,698年以父老多病为由辞官返乡后,被迫害而死,年仅42岁。作为政治家的陈子昂是失败者,但作为诗人、文学家的陈子昂却以开一代诗风的领袖人物的形象永驻史册。也许正是政治上的失意才造就了文学上的辉煌,也许是西部壮美的山河使他得江山之助成为扭转一代诗风的旗手。他离开长安返回故乡时凄苦的心情也溶进了诗歌之中,《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葳蕤苍梧凤,嘹唳白露蝉。羽翰本非匹,结交何独全。昔君事胡马,余得奉戎旃,携手向沙塞,关河缅幽燕。芳岁几阳止,白日屡徂迁。功业云台薄,平生玉佩捐。叹此南归日,犹闻北戍边。代水不可涉,巴江亦潺湲。揽衣度函谷,衔涕望秦川。蜀门自兹始,云山方浩然。"陈子昂生于西部,终于西部,西部让他意气风发,西部也使他黯然神伤。正是这种荡气回肠的人生经历和魂牵梦绕的西部事业,将他推上了诗歌改革者的巅峰。杜甫说:"公生杨马后,名与日月悬。"(《过陈拾遗故宅》)韩愈也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明朝人高棅在《唐诗品汇》中,对陈子昂在唐代文化史上的地位更是作了概括总结:"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决开元之正派。"总之,陈子昂的失败与成功,荣耀与挫折、幸福与悲伤,都是在西部大舞台上完成的,都是武则天时代弘阔壮美的西部交响乐的一个音符。陈子昂悲壮的人生经历是武则天时代西部政治文化与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