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说唐代长安大荐福寺

武则天与神都洛阳 作者:王双怀,郭绍林 主编


  刘向阳1  李燕2

  (1. 713300,陕西乾县,乾陵博物馆;2. 710068,陕西西安市,小雁塔保管所)

  关于荐福寺的建置缘由和早期沿革,北宋宋敏求这样记载:"寺院半以东,隋炀帝在藩旧宅,武德(618-626)中赐尚书左仆射萧瑀西为园。后瑀子锐尚襄城公主,诏别营主第。主辞以姑妇异居,有乖礼则,因固请,乃取园地充主第。又辞公主棨戟,不欲异门,乃并施瑀之院门。襄城薨后,官市为英王宅。文明元年(684),高宗崩后百日,立为大献福寺,度僧二百人以实之。天授元年(690),改为荐福寺。中宗即位,大加营饰。自神龙(705-707)以后,翻译佛经,并于此寺。"([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卷七《开化坊》,山川风情丛书(外七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22页。)参考相关文献,可知这段话包含几层意思。其一,荐福寺所在地开化坊,是隋炀帝当晋王时的住宅所在地,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将此地西半部赐给当时的雍州都督萧瑀为宅园,而萧瑀的姐姐就是隋炀帝的萧妃。萧瑀之子萧锐又娶了唐太宗的长女襄城公主。其二,襄城公主死后,此地由官府出钱购买,作为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儿子英王李显的住宅。李显后来当了皇帝,即唐中宗,所以这里曾是两位皇帝的"潜龙旧宅"。其三,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丁巳(初四)夜,唐高宗在东都洛阳逝世,文明元年(684)三月十二日(据《唐会要》卷四十八"荐福寺"条),武则天为了给亡夫祈福,下敕将儿子李显的这所住宅献为寺院。其四,这所寺院起初命名为"献福寺",七年后更名为"荐福寺",由武则天以飞白体亲自题写匾额赐予荐福寺。因此可以说,荐福寺同武则天关系非同一般,属于皇家寺院,具有特殊地位。

  武则天建置荐福寺,可谓一举三得。其一,以此举为亡夫祈福,向普天下昭示自己对先帝的一片尊崇之心和怀念之情。其二,李显在洛阳当了将近两个月的皇帝,被母后武则天找岔子废黜,软禁起来。下个月份,武则天即选择李显在长安的府邸建置荐福寺,一方面贵为天子的宅邸自然不允许其他人购买、居住,另一方面削弱了李唐宗室在长安的势力。其三,利用佛教势力,扩大影响,多了一个为自己执掌朝政、号令天下鼓吹呐喊的阵地,为通向国家权力巅峰制造舆论准备。

  神龙元年(705)正月,李唐正统派官员张柬之等人在洛阳发动军事政变,拥护唐中宗复位,武则天被迫退位,当年十一月在洛阳逝世。第二年(706),唐中宗把恢复后的李唐朝廷搬回长安,他曾到荐福寺问道,对自己当年的潜龙旧居眷恋不已,继而对荐福寺大加营饰。工部奉敕修葺大荐福寺,工部尚书张锡亲自主持监修,唐中宗命名僧道岸亲自设计,另外还专门请了江南的律宗大师道岸通典斯任。景龙年间(707-709),后宫妃嫔出钱在荐福寺修造了一座15级的小雁塔,历经1300年,一直保存到现在,但塔顶已毁坏,仅剩下13级,高43米。登上这座处在城市中心的塔俯视四周,街衢坊市,尽收眼底。

  大荐福寺重修以后,唐中宗多次前来巡幸,百僚奉和赋诗。李乂《奉和幸大荐福寺》诗说:"象设隆新宇,龙潜想旧居。碧楼披玉额,丹仗导金舆。代日兴光近,周星掩曜初。空歌清沛筑,梵乐奏胡书。帝造环三界,天文贲六虚。康哉孝理日,崇德在真如。"(《全唐诗》卷九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95页)李峤《奉和幸大荐福寺应制》诗说:"桂舆朝群辟,兰宫列四禅。半空银阁断,分砌宝绳连。"(《全唐诗》卷六一,第722页)刘宪《奉和幸大荐福寺应制》诗说:"香塔鱼山下,禅堂雁水滨。珠幡映白日,镜殿写青春。"(《全唐诗》卷七一,第781页)从这些唐诗中,我们可以窥见荐福寺经过重修,更加富丽堂皇,说明唐中宗时期把荐福寺的规模和繁荣推向了它的历史巅峰。

  武则天、唐中宗时期,一些高僧大德活跃于荐福寺中,著名的有义净、法藏、实叉难陀等。

  义净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泛海西行,去印度学习佛法,前后历时25年,途经30多个国家。证圣元年(695),义净从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回国,带回"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金容一铺,舍利三百粒"。武则天亲自到洛阳城上东门外迎接他,"诸寺缁伍(僧众)具幡盖歌乐前导"。([北宋]《宋高僧传》卷一《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页)义净追随武则天,在洛阳佛授记寺和长安荐福寺两地翻译佛经,同时,积极配合武则天的一些政治活动。如武则天声称得到民间贡献的"天赐石函",其中有12个神奇文字,众不能识,就命令义净辨认,义净居然译写出来,说是"天册神皇万岁忠辅圣母长安",武则天大喜,于当年九月为自己加上"天册金轮大圣皇帝"的称号,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天册万岁"。([北宋]赵明诚《金石录》卷二五)皇室后来还在荐福寺专门为义净修建了译经院,义净的晚年就在荐福寺度过,直至圆寂。荐福寺译经院共翻译经书31部106卷。(王亚荣《大荐福寺》。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4页)唐中宗称赞义净是"法门之龙象,凡宇之栋梁"。(《全唐文》卷十七《三藏圣教序》。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0页)唐睿宗追赠他为"鸿胪寺卿"的官衔,安葬于长安延兴门外,享年79岁。义净一生共译经56部计230卷,荐福寺也因义净而成为中国佛经翻译史上著名的"长安三大译场"之一。

  法藏,又称康藏、贤首国师,是旅华中亚康国人的后裔,出生于中国。唐高宗咸亨元年(670),武则天的母亲荣国夫人去世,为给母亲树福田、追冥福,武则天将母亲在长安的住宅施舍给佛教,建成西太原寺,28岁的法藏被人连状推荐,成为太原寺的僧人。法藏后来在洛阳,奉武则天之命,参与实叉难陀主持的重新翻译《华严经》的活动,还为武则天讲解《华严经》的大意。后来法藏被武则天迁至长安大崇福寺担任寺主,这所崇福寺即当年的西太原寺,载初元年(689)改称为崇福寺,由武则天亲笔题写飞白体寺额。法藏参与了神龙元年洛阳的军事政变,此后便永远地离开了洛阳,来到大荐福寺,直到唐睿宗先天元年(712)在这里圆寂。

  实叉难陀是于阗国(今新疆和田地区的民族政权)人,以通大小乘学和外论著名。武则天听说于阗有完备的梵本《华严经》,即遣使访求并骋请译人,实叉难陀便带着梵本《华严经》来华,于证圣元年(695)到达洛阳,住在内廷大遍空寺,重译《华严经》。武则天很重视,多次到译场视察。实叉难陀后来又在洛阳三阳宫、佛授记寺、长安清禅寺等处续译诸经。长安四年(704),他以母亲年老,请求归省,武则天特派御史霍嗣光送他回归于阗。唐中宗即位后,再度邀请他到长安,唐中宗与百官亲迎于长安城开远门外,把实叉难陀安置在大荐福寺中。但实叉难陀住进荐福寺不久,未遑翻译,即患上疾病,于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十月遽然离世。他的遗体在开远门外的古燃灯台焚化,骨灰由他的门人悲智和唐使哥舒道元奉送护归原籍。后人在长安焚化难陀的遗体处建起七层浮图以为纪念,号称"华严三藏塔"。

  大荐福寺占据开化、安仁两坊之地,北面与皇城仅一坊之隔,西临长安城的中轴线即交通主干道朱雀大街,位于街东第一纵列,东西两面与繁华的东市、西市相隔不过两三个里坊。寺院处于交通便利、居民集中的繁华地带,周围有很多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的住宅,如宁王李宪外祖父刘延景、薛王李业舅父王昕、宰相元载、太傅盖文达、尚书左仆射令狐楚、户部尚书马总、京兆尹黎干等人,因而便利于这批显贵来这里礼佛,义净当年在这里翻译佛经时,唐中宗就经常出宫来荐福寺协助义净抄写经卷,朝臣贵戚跟随皇帝前来礼佛观景,留下了大量赞美荐福寺的应制诗。如宋之问《奉和荐福寺应制》诗说:"梵筵光圣邸,游豫览宏规。不改灵光殿,因开公德池。莲生新步叶,桂长昔攀枝。涌塔庭(一作花)中见,飞楼海上移。闻韶三月幸,观象七星危。欲识龙归处,朝朝(一作来)云气随。"(《全唐诗》卷五三,第649页。)

  荐福寺由寺院和浮图院组成,寺院在开化坊,门朝南开,浮图院位于安仁坊,门朝北开,中间以大街相隔,两大门相对。初建寺时,前面引宋敏求的话所说,武则天"度僧二百人以实之"。当时长安城中规模最大的寺院是慈恩寺,慈恩寺有房十余院,1897间,也不过度僧300人而已,荐福寺规模宏大,由此可以想象其仿佛。荐福寺东院还有一放生池,"放生池周二百馀步","永泰二年(766),京兆尹黎干以京城薪炭不给,凿渠自京兆府直东至荐福寺东街,北至国子监正东至子城东街,并逾景风、延喜门入苑"。(《长安志》卷七,第122页)有漕渠相通,可知放生池的水为活水。

  荐福寺寺宇广阔,庭院优雅,古木森然,花草茂密,翠竹成林,牡丹成荫。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曾跟随荐福寺的道光禅师学习佛法。王维在《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中说,僧人光"顺阴阳之动,与劳侣而作,在双树之道场(指荐福寺),以众花为佛事。天上海外,异卉奇药,……琼蕤滋蔓,侵回阶而欲上;宝庭尽芜,当露井而不合。群艳耀日,众香同风。开敷次第,连九冬之月;种类若干,多四天所雨"。([唐]王维著,(清)赵殿成注《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58页)可见,种花、养花是僧人的份内事,是修行之必需,而且用花来入药。到了中唐、晚唐时期,很多诗人都来荐福寺游览、住宿,不但当即咏诗描绘寺院风光,而且离开后久久不能忘怀,写诗加以回忆。李端《宿荐福寺东池有怀故园因寄元校书》一诗描绘荐福寺的园林胜景,说:"暮雨风吹尽,东池一夜凉。伏流回弱荇,明月入垂杨。石竹闲开碧,蔷薇暗吐黄。倚琴看鹤舞,摇扇引桐香。旧笋方辞箨,新莲未满房。林幽花晚发,地远草先长。"(《全唐诗》卷二八六,第3270页)徐夤《忆荐福寺南院》诗说:"鶗鴂声中双阙雨,牡丹花际六街尘。"(《全唐诗》卷七〇九,第8238页)胡宿在《忆荐福寺牡丹》诗中写道"十日春风隔翠岑,只应繁朵自成阴。樽前可要人颓玉,树底遥知地侧金。花界三千春渺渺,铜槃十二夜沈沈。"(《全唐诗》卷七三一,第8448页。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增订注释全唐诗》第四册第1533-1535页,认为这首诗是北宋胡宿的作品,郭绍林反驳此说,详其论文《〈全唐诗·忆荐福寺牡丹〉确系唐人作品》,原载《唐都学刊》2005年第2期,收入其论文集《隋唐历史文化》第412-417页,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从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年荐福寺是杨柳习习、石竹碧绿、蔷薇吐黄、槐树婆娑、桐花飘香,满园牡丹盛开成荫,处处青草芳香萋萋,宽阔的放生池碧波荡漾,湖面上荷花争艳,莲蓬尚青还未满房,野鹤在园中自由飞翔休憩。大量的绿色植被使寺院的气候非常湿润凉爽,文人雅士在这里抚琴吟诗、参禅悟道,木鱼声声,香烟缭绕,礼佛诵经不绝于耳,好个人间仙境。环境优美、清雅绝伦的荐福寺,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游玩、会友、赏花、吟诗、茗香、住宿。韩翃《题荐福寺衡岳禅师房》诗云:"春城乞食还,高论此中闲。"(《全唐诗》卷二四四,第2734页)李嘉祐《同皇甫侍御题荐福寺一公房》诗说:"啜茗翻真偈,燃灯继夕阳。"(《全唐诗》卷二〇六,第2154页)由于环境优美而又恬静,荐福寺还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去处。唐末文人温庭筠的《华州参军》中记载了一则爱情故事,说是书生柳生与崔女相爱,崔女之母为了成全女儿,"乃命[婢女]轻红于荐福寺僧道省院达意",即让红娘到荐福寺为二人牵线说媒。

  荐福寺一直香火旺盛,佛事众多。日本求法僧圆仁记载耳闻目睹的情况,说:开成六年(841),"从三月八日至十五日,荐福寺开佛牙供养。蓝田县从八日至十五日,设无碍茶饭,十方僧俗尽来吃。左街僧录体虚法师为会主。诸寺赴集,各设珍供,百种药食,珍妙果花,众香严备,供养佛牙,及供养楼廊下敷设,不可胜计。佛牙在楼中庭,城中大德尽在楼上随喜赞叹。举城赴来礼拜供养。有人施百石粳米、廿石粟米;有人施无碍供饪头足;有人施无碍供杂用钱足;有人供无碍薄饼足;有人施诸寺大德老宿供足。如是各各发愿布施庄严佛牙会,向佛牙楼散钱如雨。求法僧等十日往彼随喜,登佛牙楼上,亲见佛牙,顶戴礼拜。兼入翻经院,见义净三藏影。壁上书三藏摩顶松树。"([日本]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8页)由此可见荐福寺在唐长安城佛寺中的地位之高和经济状况之殷实雄厚。圆仁记载这时唐文宗去世一周年,皇室举办"国忌日"活动,在荐福寺设千僧斋,可见荐福寺的斋堂规模是相当大的。

  会昌五年(845),唐武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毁佛,一共拆毁国家赐额的正规佛寺四千六百多所,未赐额私立招提、兰若四万多所,没收上等良田数千万顷,强令僧尼还俗二十六万零五百人,解放寺院奴婢15万人,都充作两税户,还大量销毁金属土木佛像和佛教典籍。当时只允许上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的左右两街"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三十人"(《资治通鉴》卷二四八,唐武宗会昌五年条。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8015页),"上都左街(朱雀街以东)留慈恩、荐福,右街(朱雀街以西)留西明、庄严"。(《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50页)由于荐福寺是武则天敕建的为唐高宗祈福的圣地,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因而在这场残酷的灭佛运动中幸免于难,躲过了厄运。

  在今天西安的小雁塔景区内,大雄宝殿正南靠东面第一块碑的阳面有楷书刻的"圣旨"二字,这就是人们常称的圣旨碑。这块碑立于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碑文记述了明英宗时蕃僧勺思吉整修荐福寺的事迹。蕃僧勺思吉本是西宁觉弘寺的和尚,来荐福寺后,看到殿宇大都破败不堪,便到处化缘,发愿重新整修寺院。勺思吉用了17年时间,才将寺院整修完毕。他亲自带着绘制好的"荐福寺殿堂图"去北京,向明英宗乞赐寺名,却差点惹来杀身之祸。原来,明英宗看到寺内各个大殿都用皇家专用的绿色琉璃瓦作装饰,认为犯了大忌,问他"安得绿瓦盖?""着礼部审这僧,审的清楚来问。"勺思吉辩解说,荐福寺是唐代则天女皇敕建,是一座等级很高的皇家寺院,正佛殿、藏经楼等八座大殿的檐角都用绿色琉璃瓦作装饰,他在修缮时只是用了唐代寺院用过的旧瓦作装饰。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窥见唐代荐福寺的富丽堂皇和崇高地位。明英宗知其原委,下旨继续沿用武则天敕赐的寺名"荐福寺",并且准勺思吉做荐福寺的主持。正像碑文中所描述的,唐朝之后,虽历经了宋元明清朝代的更替,但荐福寺前朝皇室寺院的地位始终没有变,木质朽坏的匾额都由皇帝亲自书写。至今荐福寺内仍然保留着明英宗用楷体书写的"敕赐荐福寺"匾额。

  总之,唐代的荐福寺由女皇武则天建立,它不是佛教任何宗派的祖庭,而是皇家寺院。荐福寺是一所十方禅林,也是一处国际道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