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不会玩的人

黄光裕如是说:中国顶级CEO的商道真经 作者:马宁 著


  --黄光裕论工作与生活

  我唯一的爱好就是工作。

  我平常的工作时间最起码占五分之三,差不多15个小时。我很享受工作的乐趣。

  唯一的爱好就是工作

  李嘉诚曾说:"做事投入是十分重要的。你对你的事业有兴趣,你的工作一定会做得好。"黄光裕之所以能在商业上成绩斐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对于零售业的热爱和投入。

  毫不夸张地说,黄光裕是一个"工作狂",他将全部精力都花在事业和工作上。虽然黄光裕拥有很多财富,但是他却没有兴趣像普通人那样花时间去娱乐。在被问及有什么兴趣爱好时,黄光裕回答说:

  我唯一的爱好就是工作。

  有人问他一天中工作时间占了多少,他说:

  我平常每天的工作时间最起码要占去五分之三,差不多15个小时。我很会享受工作的乐趣。

  拼命工作,是大多数创业者在最初的创业阶段都会有的共性,他们的特点是:一人身兼多职,工作认真、勤劳。在企业发展稳定之后,多数的企业家就会选择权力下放。例如,王石于1984年创业,1991年其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交易,王石历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石在攀上了"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里,最大的行业--房地产的最成功机构的最高总裁"的事业高峰后,1999年2月,他辞去了总经理职务,背上了行囊,飘然远行,攀登那需要由体力一步一步来丈量的高峰。他成为"中国的企业家中登得最高的人"。那时,他已经年过五十,是中国年纪最大的探险家。

  虽然董事长王石如此潇洒地去探险,但万科业绩并没有因此而下滑。以2007年为例,万科就获得了多个奖项,如"最受尊敬的华人企业奖","2007年度卓越表现奖最佳社会责任奖"等。王石个人也荣获联合国环境署授予的"全球卓越贡献奖"等奖项。

  设在上海专门从事追踪中国富裕精英阶层消费习惯的咨询机构"胡润百富",于2007年1月11日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中国新生的富裕人群最喜欢的休闲活动是外出旅行。排在旅行之后的其他休闲方式有游泳、打高尔夫球和远足。有钱、有闲,二者兼得才是最幸福的富人,这已经成为多数人的共识。但黄光裕置若罔闻,依然进行着"拼命三郎"式的工作。

  为什么呢?黄光裕自有他的道理,他说:

  中国的人才并不是说很充足,还需要在工作过程中边干边学,所以我还不能完全放手,还不能达到那种有钱就可以去享受的程度,做老板比较累。

  黄光裕也曾表示:做零售是很累的。零售人才的稀缺,零售业本身的繁杂性都促使他必须保持旺盛的精力去做事情。当然,要强的个性也是他不愿意松懈下来的重要原因。

  黄秀虹说:"我二哥敬业,大哥比二哥更敬业。他们都是不会玩的人。一天中所有的时间几乎都是用来工作。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首先人得谋。其次老天得给你。"事业与生活之间,如何去选择呢?在黄光裕看来,这个问题要用阶段性的眼光来看待,譬如对于他来说,现阶段他只能选择事业,而未来他选择的将是生活。他说:很多事情不可兼得,得看你是为什么而活,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社会而活。也许我现在是为了公司,为了社会,但将来一定是为自己,在公司不需要我的时候,才能够去一个海外的小岛过悠闲自在的生活。

  绝大多数人的内心深处都是向往着"富贵闲人"的生活,黄光裕其实也不例外,但是他太了解成功与付出之间的正比关系,而且他自恃年轻,正当年富力强之时,不更加努力工作,就无法求得自己内心的安稳。所以黄光裕这个首富活得一点都不像首富,譬如他的衣柜里面找不到一套休闲服装;譬如他的妻子杜鹃长期居住香港处理着上市公司"国美电器"的相关事宜;他虽然和哥哥一起出来闯荡江湖,但是如今兄弟俩各自有自己的事业,平时并不常见面。所以,黄光裕本人平时的生活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不是不会玩,只是没时间,怕分心。只要是运动,我都想去做。但是,多年来一直没有这个时间。

  想做一件事,就必须学会舍弃许多爱好,排除一切杂念。不要因为爱好而任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随意抛洒。刻苦做事,往往会被人讥笑为"苦行僧",但成功在自己脚下,欢乐在我们心中,当你站在山顶上的时候,自然会得到别人的掌声和敬仰。

  向每一个人学习

  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好人可以作为坏人学习的榜样,坏人可以作为好人行为的鉴戒。

  一个人的体验是有限的,而人际交往却能为人们提供互相学习、借鉴的机会。明智的人应当利用这些机会,学习和借鉴各类人的长处与短处,扩大自己的视野,认识人生。

  黄光裕只有初中文化的水平,经商后他将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没有机会在学业上继续深造。但是,他连续两次登上胡润财富榜榜首,控制着一个偌大的商业王国,对于一个学历不高的人,除却本身的精明之外,依靠什么来做成如此大的事业?黄光裕的回答是:

  我的经历和思想受社会影响最大,社会变我就变,我就跟进。我学习的方式是一个人向几百号人、上千号人学,我每天见到朋友都从他们身上学东西,你说我从哪个(人身上)学得多?

  事实上,黄光裕很希望能够回到学校继续读书,但因为工作太繁忙,抽不出时间,因而只能边工作边学习。他曾说: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是我的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我们周围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最初并不熟知资本运作的黄光裕,自从认识了香港"金牌壳王"詹培忠,就不断向对方虚心请教,最终在2003年,黄光裕只以仅仅5800万港元就实现了对原名"京华自动化"(0493HK)的完全控制,并在后来将"京华自动化"改名为"中国鹏润"。此后,黄光裕在金融领域下了一番工夫,刻苦钻研,在2004年成功完成了"左手倒右手"的资本运作并成功上市。此后,黄光裕的资本手法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

  盘点历史上有所作为的商人、企业家,无不都善于向别人学习。例如,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常说"向竞争对手学习",后来他还总结出了一个终身受益的宝贵经验--要学习每个人的长处。黄光裕的身上无疑也有着与山姆·沃尔顿一样的好学品质。而领导着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阿里巴巴公司董事长马云对学习的看法也与黄光裕极为相似。他说:"创业者往往是开拓者,你在MBA学了很多知识,未必可以让你去创业。创业者最大的快乐就在于在创业过程中去学习、去提升。很多时候是创业者因为自己搞不清楚而去创业,当你搞清楚以后就不去创业了,所以创业者书读得不多没关系,就怕不在社会上读书。"在早期,黄光裕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去国外考察。考察的成果是,黄光裕知道了原来自己干的事业叫"连锁"。在知道了什么是"连锁"之后,黄光裕并没有照搬国外的连锁模式把自己的一串店"全盘西化",因为对于学习,黄光裕有着精明生意人的心眼:

  我们企业做的很多事情,跟它们(国外连锁企业)的轨迹和它们现在关心的问题以及发生的问题,都是一模一样的,有一种暗合。但我的学习习惯是,不能单纯去模仿一个人,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情况以及个人的条件,都是不同的。你纯粹去模仿或者抄袭一些事情,我觉得可能对你来说都不是适用的。

  黄光裕的这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创新精神使国美拥有了一种完全中国化的家电零售模式,为打败国外竞争对手埋下了伏笔。

  在未来,一个企业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企业要成为"学习型组织",首先要求领导者要不断向员工学习,向顾客学习,向供应商学习,向竞争对手学习,向所有掌握丰富的管理理论或经验的人学习。

  当百思买在上海开业后,国美决策委员会的成员及一些分部总经理都被安排去学习考察,之后建立的鹏润电器的高端模式,也是向百思买学习的结果。虽然百思买的模式在鹏润身上的复制并没有成功,但是由此而获得的经验教训却是十分宝贵的,所以黄光裕强调说:

  每一个人都有对和错,但在别人身上错的到你身上并不一定是错,别人身上对的到你身上也并不一定对。对错是根据你所处的环境来进行判断的。

  这也是黄光裕身上可圈可点的一种特质,发现好的经验,立即学习并应用过来,当实践证明这种经验并不适合自己时,立即改正,绝不拖延。

  "我不是一个优秀的总裁"

  国美电器声名显赫,胡润财富榜的曝光,使得黄光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带领国美电器从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店成长为中国家电零售业老大。黄光裕身为国美的董事长,也不断获得外界的好评,如"2005年最聚人气企业家"和"2005年度最具影响力企业领袖"等称号。但黄光裕却说:

  我不能算是一个优秀的总裁,因为企业不是我一个人做的,企业是一个团队,靠的是大家的合作。我只在其中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总裁才是优秀的总裁呢?黄光裕的见解是:

  所谓优秀的总裁,是在有能力实施的范围内,明确企业制度,顾及企业安全,然后给予员工一个授权的空间、事业的基础,调动起他们的激情、灵感、努力工作的状态,促使他们创下一份个人的事业,这正是我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国美目前这种气氛非常浓厚,到今天已经不是单靠某个人的努力才能生存的,这是它形成良性循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国美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从开头没经验到十几年都没被淘汰,这是人物、平台、制度等各项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不是一句话就能说得清的。

  黄光裕认为今天的成功是团队一起努力的结果。谈起张志铭、李俊涛、何炬等国美高层管理团队来,他的评价颇有先抑后扬的意味:

  虽然这几个人在能力上还有些欠缺--这谁都有,但也有几个条件,一、敬业精神非常好,二、非常有眼光、有胆量,三、非常勤奋,四、从来不封闭自己,再一个,从岁数来讲,非常恰当。他们对这个企业是非常有感情的,也非常了解。根基非常扎实,无论从基层到上面,整个企业的流程他们都过来了,都努力过了。

  黄光裕的严格要求在国美是人所共知的。从张志铭等人能获得这样的评价可以看出,黄光裕心底对他的团队还是比较满意的。

  1998年,黄光裕把国美经营大权托付给张志铭、李俊涛、何炬等高管精英,自己成立了鹏润投资有限公司,退居国美幕后,专事房地产和资本运作。可以说国美现在所具有的连锁规模也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是靠张志铭等团队成员打下来的天下。同时,这些人也在国美的发展之中登上国美经营权力的巅峰。

  张志铭,业内人士称其为"低价杀手",在2004年以前,国美的诸多重大决策都出自他之手。2004年,黄光裕回来重掌国美电器时,他开始担任鹏润房地产总经理,具体运作开发"国美第一城"。2005年元旦,"国美第一城"开盘销售,取得了巨大成功。9个月后,张志铭成立明天地产,携"明天第一城"公开亮相。在一些国美员工的眼里,张志铭是一个"善于纳谏、博取众长、眼光敏锐、处事干练"的能人。

  李俊涛,是家电零售圈内令人谈之色变的"小李飞刀",也是黄光裕的"左右手",以善打价格战闻名业界。他多次公开声言"地球人都喜欢低价"。现任国美副总裁。

  何炬,曾做到国美电器总经理。2004年,黄光裕把何炬调到鹏润地产做副总经理,协助张志铭的工作,何炬因不满现状而辞职。同年,出任"易好家"总裁,此后一批国美的将领也跟随何炬进入"易好家"。但好景不长,2005年"易好家"就被国美并购。虽然已经离开国美很多年,然而何炬依然认为黄光裕对自己的影响最大。

  黄光裕不仅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对属下的要求也近乎苛刻。国美每年销售收入增长都是惊人的,但由于黄光裕的高要求,使得国美内部的高管们仍然诚惶诚恐,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达到过黄光裕提出的目标。比如2003年国美销售额达到了178亿,但仍然比黄光裕所预定的目标少了42亿。黄光裕对张志铭及其他高管说,如果不是为了给机会培养你们,让我亲自来操盘,国美比现在会更好。

  黄光裕对员工的严厉随处可见。在国美高管的名片背面,可以看到这样一则"廉政承诺":"本人与贵公司合作中承诺做到'三不'--不接受客户礼物;不收取回扣;不以权谋私。请监督。"上面还标明了廉政举报电话。

  有高管对黄光裕的严厉做法表示理解,"没有他的霸道,也不可能成就他现在这么大的盘子。黄总还是比较讲义气的,有很多人离开国美然后又回来,他不会弃之不用,甚至可能会提拔到更高的位置上去。他有时处罚你,不是故意让你难受,而是为了试探一下你的心态。如果你心态好,又有发展潜质,他就会刻意去培养你。"黄光裕的妻子杜鹃曾说:"零售企业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零售企业的竞争最终会体现为人才的竞争。"虽然国美很重视人才的培养,并想尽办法留住人才,但国美的人才流失率依然很大,除了国美没有股权激励计划之外,黄光裕对人才的严格要求使下属压力过大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黄光裕的严格要求之下,国美员工的执行力得到了业界的普遍认可。科龙北京分公司总经理谭刚曾说过,尽管对国美的"压榨",厂家私下里仍愤怒不已,但国美的执行力却口碑甚好。现在,科龙与国美的全国性合作促销,"一夜之间,全国各个门店都可以一步到位"。

  黄光裕将企业的发展归功于团队的成功。他曾说:

  在国美的发展中,我认为十年前我的力量占90%。这十年来,我的力量在公司发展的因素中只有10%。我们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团队的力量,企业做大了,已不是靠一个人或只靠人与人的制约就能发展的,我们这几年更多的是通过可靠机制来促进发展。

  黄光裕这种对团队的认可以及对制度管理的重视,无疑有别于目前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对家族企业领导人的传统看法。黄光裕深知,在企业日渐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力、战斗力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优秀的领导人并不是企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一个企业如果有一个好的团队或良好的团队精神,它就会像冲锋的号角,激励员工勇往直前,奋力争先,不断战胜对手,取得竞争的胜利!

  这,或许可以理解为国美为什么能风雨兼程,却能越走越顺的原因。

  关于偶像--崇敬但不崇拜

  偶像是人们在生活中具有极高认可度的某种人的类型,人们乐于接受这一类人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以至价值观,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附着较强情感的社会崇拜。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现在人们追求偶像开始趋于理性化,很多人的偶像不再是歌星、影星,而是为事业成功而不懈奋斗的企业家。黄光裕的发家史在网上已广为流传,其颇具个性的言行特征,加上年纪轻轻就获得了这般成就,也使他早已成为一个财富偶像。偶像的偶像是谁,一直是媒体争相追问的焦点,黄光裕的偶像会是谁呢?

  黄光裕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的偶像,因为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都值得他去学习。李嘉诚,尤其是黄光裕非常崇敬的一位商界前辈。

  在谈起李嘉诚时,黄光裕言语里充满了崇敬之意,他认为,李嘉诚的大智慧代表了"商者无域"的最高境界。

  他已经达到一种商者无域的境界,他所创企业的体系已经建立成一种良性循环的商业体系。

  这种商业体系不是以指导某个行业来进行,而是形成了链条。李嘉诚绝对不会说是哪个行业可以干他就去投资,因为在他的链条上,几年以后它可以对其他产业或业务起到一个互补互助的作用,可以1+1>2,他才会做。为什么他经营这么多东西仍能成功呢?我认为他是站在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来看待问题的。比如他投资东方广场,肯定不仅仅是为了能挣钱,不管挣钱赔钱,这是对他的企业和在北京的地位等各方面的一种互补,这种补救可能使他这笔投资早已收回来了。对于具体行业的运作来说,专业知识他不一定懂。他已经不需要了,专业知识已经由员工来为他配套了。比如搞房地产、搞IT,我原先也不懂。我认为李先生已经悟通了这个道理。

  但是,黄光裕虽然十分崇敬李嘉诚,却不会盲目地学习他。黄光裕说:

  对李嘉诚是佩服,他在很多领域都很成功。但是,不敢追求什么偶像,偶像身处的环境不同,学回来的东西也可能没用。

  * * * * * * * * * * * * * * * *

  李嘉诚是值得佩服的一个人,但我并不是要学习他。因为他的程度和模式已经不是一般企业、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他使用的平台不一样,你不可以拿他去做一种追求或者目标,或者模仿他的模式。他做得了的事不见得你能做得了。就跟人控制问题一样,有些问题放在别人身上是对的,放在你身上可能是错的,有些问题放别人身上是错的,放你身上可能是对的,因为你的环境跟他的不一样,你的能力也不一样,你能控制这个问题。

  很多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当然也包括成功的企业家,少年马云的偶像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中的女主角--小鹿纯子。小鹿纯子的甜美笑容曾经激励了一代人,而更令这一代人着迷的是她永不言败的精神。这种精神对马云日后的事业影响深远。"永不放弃"也成为一种阿里巴巴的精神,影响了每一个阿里巴巴的员工。

  马云曾经说过"偶像就是偶像,我的偶像不多,金庸是我的偶像,杨致远是我创业时候的偶像"。马云从金庸那里学会了打仗的招数,从杨致远那里学到了创业的激情和远大的理想,因此,这也为马云创业平添了很多动力和启示。

  黄光裕说:

  目前还没给自己塑造个偶像出来,因为我不是追星族,我是干活来的。

  黄光裕口气中体现了一个少年得志的企业家的骄傲。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一个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且巨大的连锁反应,这是一种混沌现象,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理论。随着全球之间联系的不断加强,企业的发展也就受到了各种事物的影响。在一个"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时代里,企业是不可能凭借事前的计划预测到那些会动摇企业根基的变化的。

  对于未来的不确定因素,黄光裕的解决办法就是,以动制动。他坚持在企业中要敢于变化。黄光裕曾说过:

  公司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的管理方案,只要有必要,就会马上调整,找出最佳方案。以后如果需要,我还会继续调整。

  黄光裕对这种做法的坚持,是因为他坚信:

  没有什么是不能够改变的,企业也是这样,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这一方面其实也体现在创新的手法上,在坚持中不断突破与创新。碰到失败也不要紧,关键是要在失败中找到方法。企业家要做到多谋快决,错了就改,任何事情即使是错了,也谈不上真正的失败,失败就当是过程中的小插曲而已,这是心态的问题。

  某国美高层人士曾说过:"不断变化,在变化中求生存和发展,这一点我们是不变的,其他都是可变的。这也是我们的文化,企业内部已经形成适应和响应机制,大家都已经有很好的心态,而且在变化中看到了发展。"国美高层人士频繁调整就是一个例子,许多国美员工认为黄光裕这样做是因为他不信任任何人。黄光裕则表示,这样做是为了适应企业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他的用人策略是: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

  黄光裕的奋斗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内蒙"游商"时,黄光裕就曾被人骗得走投无路;王府井商城的失败,让黄光裕大伤元气;他实行的"加盟连锁店"形式,基本上是"收效甚微"……

  刚到北京,黄光裕包下位于前门珠市口黄金商业地段的"国美服装店"生意并没有预期的红火,黄光裕做出这样的解释:

  服装有款式、面料、质地、规格、季节等各种差异,变化很多,潮流更新快,我不太懂,而且也没有兴趣去学。当时,我发现家电销售是卖方市场,只要找到货源,转手就能卖钱,而且相对于服装,家电是扩展性最好的商品,我觉得这个自己做起来还比较合适。

  正是这个转变才成就了今天庞大的国美帝国。

  当然,黄光裕这种"赶在变化之前先变化"的做法,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错误。1996年,国美房地产公司成立,第二年改称"鹏润"。鹏润投资鲜活出炉,黄光裕的投资触角也随之延伸到生态农业、互联网、服装零售、药妆业等行业。但除了房地产做得比较成功外,其他的中小投资均以失败而告终。2001年,黄光裕投资200万建的"亿窗商网"在运营不到3个月后即告失败,2005年,在京郊购买的一块生态农业用地,用他的话说"已经冷冻起来"。2006年,在媒体疯狂报道国美杀进药妆业之后,2007年,黄光裕以38亿打造时尚服装大卖场,其战绩依然很不明显。对于多元化尝试的失败,黄光裕认为:

  作为一个行业来讲,谈不上失败,也谈不上成功。一单子买卖有可能挣钱,也有可能赔钱,这是早期的交易行为。做一个产业,我认为要保持市场的触觉,有些行业当时应该是尝试,做的是项目储备,如果当时这种资源与市场不是很配合的话,我们就会暂停,等待机会。虽然当时花了一些钱,但是这种东西能说是失败吗?这种储备应该跟房地产、电器储备不一样,它应该是一种经验、一种模式,更是一种策略,一种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

  可见,黄光裕对按部就班、稳妥前行的所谓的求稳做法,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反感。他喜欢尝试新鲜事物。正是这种求新的态度,使他在面对失败时变得很坦然,他曾说过:

  失败是常有的事情,经常发生。有一句话叫"失败乃成功之母",其实,这话不对,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失败过,几乎天天都会有人失败,但是,这么多人都在失败,为什么就没有多少人成功呢?因此我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总结失败才是成功之母。你失败了,你不总结,你还会失败下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