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士为知己者死

士为知己者死

侠客天下:三千年中国武侠的背影 作者:纳兰秋 著


  豫让的时代,晋国已经出现了分裂的苗头。君弱臣强,诸公卿各怀异志。其中实力最强的有六家,即范、中行、智伯、韩、赵、魏六家。这六家的肩膀头也不一般齐,先是智伯独大,后来随着各自力量的此消彼长,出现了新的分化组合。原有的旧的联盟关系随之瓦解,新的联盟产生,接着新的联盟渐次分化出来,晋国的政权最终落入韩、赵、魏三家手中,成立了新的诸侯国。历史上称这段历史为三家分晋。

  起初,智伯的力量日益增强,遂有了独霸晋国的想法。他透过豫让在范、中行两家的遭遇,洞察得知,范、中行两家不过是在吃老本的,没什么雄心壮志。要不然为什么豫让这么一个优秀杰出的人才,只用来看家护院,照管马匹?如此慢待英雄,足以伐之。

  智伯决定对范、中行两家先动手,便让豫让一起参谋。智伯说道:"范氏、中行氏原是晋国的公卿旧族,百年之内,地位难以撼动,占有的州郡也广,庙堂上的嗓门也硬,不过近些年来,败象已露,成了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你在他们府上都呆过,却得不到重用,这难道不说明什么吗?他们耽于安乐,必致杀身之祸。我想举兵攻伐,吞并他们的领邑,你意下如何?"豫让沉思片刻,说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范、中行两家虽然已露败象,但实力犹不可小觑。依我看来,仅凭我们一支孤立的力量去攻伐他们,胜算不大。如果联合韩、赵、魏三家一起行动,就可稳操胜券了。"智伯不无担忧地说道:"韩赵魏三家,向来野心勃勃,总想坐壁上观,坐收渔翁之利。尤其是赵襄子,对我成见甚深,恐怕难以结盟。"豫让分析说:"赵襄子与你不和,是怕你独霸晋国;如果你许给他土地,人口,到嘴的肥肉,他不会不吃的。"智伯点点头:"为了把握起见,只好如此了。另外,我想任命你为讨伐范、中行两家的将军,你不会有异议吧?毕竟你在他们两家的遭际是你一生的耻辱。"豫让却推辞说:"多谢大人的美意,我却不敢应承。他们毕竟收留我,给我口饭吃。做人要记其善,不要记其恶。国家大事虽不能感情用事,但我个人却不想忘本。还望大人体谅。"智伯心生敬意:"如此说来我也不勉强你。我亲自领兵去,你替我照看好家务。"豫让拱手:"不敢推辞!"商量妥了,智伯便拜访了韩、赵、魏三家。三家见有油水可捞,也想趁机扳倒范、中行氏,纷纷答应出兵。于是,四家联军浩浩荡荡杀奔范、中行两家。结果不言而喻,范、中行两家遭到血洗,府内外成为一片血海。事成之后,按照约定,智伯与韩赵魏三家瓜分了范、中行两家所领有的州邑和县郡。

  这件事闹得轰轰烈烈,惊动了当时晋国的国君--出公。他既惊且怒,心中骂道,这还了得,拿我当个摆设,竟敢在我鼻子底下搞兼并,更可气的是,视我如空气,事先根本没知会我。盛怒之下,给齐、鲁两国的国君写了一封信,要求两国出兵,给他出气,替他挽回面子。齐鲁两国国君倒也爽快,当时便口头答应了。

  这样一个仅有的口头安慰,也使智伯和韩赵魏三家感到惶恐,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在齐鲁联军尚未到达晋国的时候,把晋出公赶下台先。出公恐惧,连夜逃奔齐国寻求庇护,谁城乡命运实在不济,死在道中。

  出公死后,晋国无主,齐鲁两国出兵的事情也不了了之。最后,在智伯的主持与操纵下,四家选择晋昭公的曾孙为新的国君,就是晋哀公。智伯以首倡之功,独擅国政,连哀公都要看他脸色行事。事情到这个程度,智伯就该收敛,免得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他却利欲熏心,不仅要独揽朝政,还要让韩赵魏三家把得自范、中行两家的利益吐出来。看来智伯也不一定智慧。

  起初,韩赵魏三家说什么也不答应把到嘴的肥肉再吐出来,都埋怨智伯。有这么办事的么?事先定好的事情,事后怎能出尔反尔?况且,彼此都是恶狼,区别只在于大小,谁愿意把既得利益拱手让人?因此,智伯在这件事上与韩赵魏三家闹得十分不愉快。一方面硬要夺回来,另一方面铁了心地不往外吐,结果成了胶着状态。最后,智伯操纵哀公,下了一道命令,以国君的名义逼迫三家献上土地。韩魏两家顶不住了,上交了。惟有赵襄子说破大天也不交。智伯恼羞成怒,纠集韩魏两家合兵一处讨伐赵襄子。

  豫让劝道:"大人,这事不能这么办!你跟赵襄子是有约在先的,如今你要毁约,依靠武力夺回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于情于理都站不住脚。事情还没到不可挽回的地步,赶紧撤兵回来,消除紧张情势,这才对路。否则一错再错,必铸成大祸。你以知己待我,我也要把真心话告诉你,轻狂出兵,名不正言不顺,必遭失败。如果不听我劝,恐怕你此一去,再难见我的面了!"说罢,泪水滚滚而落。

  智伯鬼迷心窍,良言逆耳,怎么也听不进去,冷冷说道:"你只照看好家务就好了,不要再劝我。原来只是为了些土地人口,如今却咽不下这口气。赵襄子与我不对付,不是一年两年了,今天是算清这笔帐的时候了!"豫让见劝不住,心里非常着急。

  赵襄子盘踞晋阳,得知智伯出兵的消息,做好了战斗准备。智伯气鼓鼓地领兵而来,命令三家联军包围晋阳,连鸟儿都不能放过。前后长达一年之久。赵襄子负隅顽抗,硬是挺住了。智伯着急,嘴上起了一层泡。最后勘察地形,有了破城之策。原来,晋阳濒临汾河,地势低洼,如果掘开汾河河口,倒灌入晋阳,晋阳势必成为一片水乡泽国。智伯心中暗喜,这是天助我也,不愁赵襄子不献城投降。于是,派兵到上游开掘汾河堤岸,引水倒灌晋阳城。眨眼之间,晋阳城一片汪洋,老人小孩争相逃窜,互相践踏,喊叫声撕心裂肺。水退后,居民溺死大半,军心出现动摇。

  赵襄子这下害怕了,万分火急中决定孤注一掷,以其人之道还施其人之身。他派心腹大将张孟同偷偷出城,私下与韩、魏两家结盟,相约打败智伯以后,平分其土地,并以前其霸占范、中行两家的土地人口。韩、魏两家本来与赵襄子交善,又都是新崛起力量的代表,这次出兵不过是受了智伯的胁迫,因此很爽快的答应与赵襄子暗中结盟。张孟同便与韩魏两家一起策划,相约里应外合,打智伯一个措手不及。

  智伯却被暂时的优势冲昏了头脑,不知道情势已经发生扭转。就在他不可一世的下令攻城的时候,韩魏两家的军队忽然掉转方向,与智伯的军队厮杀起来。智伯大惊失色,接着又听见晋阳城里赵军呐喊着杀出来。智伯如梦方醒,后悔不听豫让的话。

  结果,韩、赵、魏三家合兵一处,齐攻智伯。智伯且战且退,最终力尽智输,惨死于乱军之中。三家联军见死了智伯,大快人心,不肯善罢甘休,也要血洗智氏府。

  豫让得知智伯已死,悲痛欲绝,逃到深山里躲藏起来,思谋为智伯报仇。

  智伯死后,赵襄子独大,但做事留有余地,能与韩、魏两家和平相处。赵襄子对智伯恨之入骨,派人找来智伯尸首,割下头颅,制成漆器,用来饮酒。可见仇之巨,恨之深。豫让得知后,泪飞如雨,嗟叹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如今天下,只有智伯知我用我,以国士待我,我一定要为他报仇!这样才能报答他对我的知遇之恩,否则,即使我苟活于世,我的魂魄也不得安宁。"先是,豫让多次潜入赵府,查找智伯尸身所在。找到后,趁夜深人静之时偷运出府,连同那颗已成为漆器的头颅,一同葬在高山之巅,日夜祭拜。想到智伯的知遇之情,往往痛哭失声,草木为之含悲。而且,在墓前立下重誓,舍死也要替智伯报仇雪恨。

  赵府丢失了尸身和头颅漆器,知道有人要为智伯报仇,便严加防备,对进出赵府的人严格排查。这样的话,豫让潜入赵府、伺机行刺的机会就变得渺茫了。

  后来,豫让为了躲避盘查,化妆成囚犯,到赵府去干一些苦役活。开始时干老本行--喂马,后来发现赵襄子与中行大人一样,一年也不来马厩一次,行刺的机会微乎其微;于是转行泥瓦匠,专门负责涂刷厕所。这地方好,人可以一辈子不去马厩,却不可以一天不上厕所。豫让把宝剑藏在衣袖里,吃住都在赵府,和一个下等的杂役无二,只等机会来了--趁着赵襄子如厕的时候,抽冷子掣出宝剑,一剑结果了老儿的性命。

  生活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去了夏至,秋尽了冬来,如此循环往复。豫让剩下的岁月,似乎只为一个信念而活,只有一件事情可做,那就是为知己而死,在此之前,替智伯把仇报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