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寂寞,像郭解这样如雷贯耳的大侠走到哪里都不会寂寞。
郭解来到茂陵后,关中豪杰之士竞相来访,有送粮食的,有送家具的,有送车辆马匹的,甚至还有的人为郭解请来了木匠,要为他装修房子。
关中豪杰都以结交郭解为荣,谁不与郭解结交谁就没有资格说话。
如果郭解像在织县那样行侠仗义,爱惜自己的名节,那么他在茂陵的地位和威望不亚于在织县,郭解也想在茂陵有所作为,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个时候,他的侄子为他闯下了弥天大罪,并最终使得郭解走向了亡命天涯的道路。
郭解一直担忧的事情终于来临。
郭解的侄子比郭解的外甥更加胆大妄为,当时有一个叫杨季主的人,他的儿子在轵县当一个小小的官吏,就是他提名要把郭解押解到茂陵的。郭解的侄子对杨季主的儿子怀恨在心,找了一个机会,也没有跟郭解商量,把杨季主的儿子杀了。
祸已经闯下,侄子才支支吾吾的告诉叔叔,郭解听了,大吃一惊,脸色大变,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何况侄子杀死的还不是一般的人,是押解豪强的官吏。杀押解豪强的官吏就是公然对抗汉武帝的命令。
杨季主如果把这件事告到朝廷,郭解一族无疑要灭门。
侄子听了郭解的讲述才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吓得面如土灰,扑嗵一声跪在郭解的面前,一边哭泣,一边求饶,让郭解救救他。
郭解将侄子怒斥了一顿后陷入了矛盾的心境,他眉毛紧锁,一时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如果郭解此时像曾经对待外甥那样对待侄子,大义灭亲,亲自把侄子扭送到杨季主的家里,并向杨季主道歉,这件事或许就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毕竟,郭解的威名对杨季主有一定的震慑作用。
但此时的郭解思想却着了魔,也许他实在不忍心亲手把侄子交出去,也许他担忧杨季主迟早会告发他,到那时就不是侄子一个人死的问题了,他以及郭解的父母亲戚都要死。于是,郭解做出了一个一辈子最不理智的决定,这个决定最终把郭解打入万劫不复发深渊,郭解从此不再是郭解,不再是大侠,而是一个杀人犯、刽子手。
郭解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悄悄回到轵县,把杨季主也杀了。
杨季主父子先继死于非命,这件事震惊了轵县的老百姓,他们难以相信,郭解郭大侠怎么会干出如此残暴的事情?于是,善良的老百姓都宁愿相信,一定是杨季主父子干了不可饶恕的事情,才惹得郭大侠痛下杀手的。
这件事也震怒了杨季主的族人,他们发誓要郭解一家血债血偿。但杨季主的族人势力单薄,在轵县没有话语权,无论说什么,老百姓都不会站在他们这一边的,可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没有办法,杨季主的族人只好做最后一搏,砸锅卖铁,变卖了所有的家产,凑齐黄金千两,聘请了一位勇士,让勇士把告发郭解罪行的血书带到朝廷。勇士在重金的诱惑下,快马加鞭来到长安,可就在宫门口,他刚下得马来,还未来得及喘息一口,一把锋利的匕首就割破了他的喉管。
凶手迅速逃离。
毫无疑问,凶手就是郭解派出的,郭解的门客知道杨季主的族人要上告朝廷,赶紧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郭解。郭解狠下心来,派出了杀手。
此时的郭解已经陷入癫狂,如果杨季主再派人告发,郭解同样会派出他的刺客。
郭解的门客来报,已经杀死送书之人。
郭解松了一口气,随即又问:"信呢?"门客纳闷:"什么信?"郭解说:"杨季主族人的告发信?"门客骇然,一时语塞,当时只顾刺杀送书之人,却忘记将告发信带回来了。
郭解预感到,一场劫难将会向他迅猛的扑来。
郭解已经做好的逃亡的准备,而此时他那不争气的侄子已经畏罪自杀了,这时候自杀一切都晚了,郭解又气又悲。郭家为什么竟出这样的人?
一切在郭解的预料之中,在皇宫门前发生流血事件,这还了得,汉武帝在看了杨季主的族人告发郭解的信后,龙颜大怒,当即下令通缉郭解。
汉武帝一直想除掉郭解,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现在老天给了他最好的时机。
郭解把母亲、妻子安置在夏阳,只身一人逃往太原,几个忠心耿耿的门客要跟随他,郭解执意不肯,他不想牵连更多的人。
郭解来到晋关,要去太原必须得过此关,过此关的人必须要接受关吏的搜查。要是以往,郭解过此关再容易不过,只要一报他的尊姓大名没有人不放他过去。可现在不同往日,现在他的大名却是过此关最大的障碍。
但郭解却胸有成竹,负责检查工作的关吏叫藉少翁,平日里久仰郭大侠的大名。郭解直接找到他,也不避讳,直接向他说明来历,说他正在被汉武帝通缉,请他放他出关。
郭解的口气让藉少翁吃惊,天底下竟然有这样的逃犯!要是换做别人,不是隐瞒就是求饶,却从没有像郭解这样光明磊落的。大侠不愧是大侠。藉少翁本来就仰慕郭解的名声,现在一见,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
于是,慨然放郭解出关。
其实郭解也知道藉少翁不是寻常之人,身上有一股侠气,否则他也不敢如此贸然。
话说汉武帝派出去的官兵四处追捕郭解。先是跑到郭解在茂陵的家,见大门反锁,于是撞开门,一个人影也没有,家产也全部搬走。官兵们扑了个空,心里很不爽,翻箱倒柜,摔桌子摔凳子,以此发泄心中的郁闷,鼓捣了一阵子,也没有发现什么值钱的东西,于是悻悻离去。
郭解去哪里了呢?料定已经远走高飞了。如何去寻?哪个方向?官兵们摸不着北。
于是,只得挨家挨户的盘问郭解的朋友,料定郭解逃难,一定会寄居在朋友家。不过这也是一件苦差事,郭解侠名远播,朋友遍布天下,一个一个的盘问,要盘问到什么时候去呢。况且,郭解也不一定住在朋友家,住在陌生人家里也有可能,只要说他是郭解,没有人不原意收留他的。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官兵们硬着头皮也得干。还真有留住过郭解的人家。起初盘问的时候,这些人一字不提,都说没有见过。后来,经不住官兵们的威逼利诱,这些人只好模糊说出了郭解的去向。其实郭解早已离开他们所说的地方。就这样,在郭解朋友的指点下,官兵们从一个地方奔波到另外一个地方,却始终不见郭解的踪影。
也有一些忠义之士,无论官兵们怎么质问就是比说,官兵们也拿他们没办法。有些人家闪烁其词,故意误导官兵们。更有一些人,留住郭解后,举家迁走。就在这些朋友的庇护下,郭解的逃亡就像旅行一样轻松。
这可苦了那些追捕的官兵们,炎炎烈日下,他们汗流夹背,口感舌燥,踏破了铁靴,也不知道郭解到底去了哪了。这是他们遇到的最棘手的案子,很多官兵都快坚持不住了,都有逃离家乡的打算,但苦于汉武帝的淫威,他们不得不咬紧牙关,追捕到底。
最后终于盘问到了藉少翁这里。这是官兵们最大的收获,也是他们最后的希望。不过,他们最后的希望很快就像肥皂泡一样破灭。
郭解不愧是相士的后代,他的外公是汉初著名的相士,郭解没有看错藉少翁。
藉少翁虽然是官场中人,却淡泊名利,侠肝义胆,既然已经放走了郭解,就决不能再把郭解供出去,否则犹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藉少翁心想,我与郭侠士交情不算深,但郭侠士却信得过我,把我当作知己一样对待,把他的遭遇全部告诉了我,郭侠士披肝沥胆,来投奔我,我又怎能辜负郭侠士的信任?
但藉少翁又想到,如果不据实以告,又不是大丈夫所为,这可如何是好?
藉少翁左右为难,迟疑不决,出卖朋友藉少翁是绝对干不出的,但在其位,谋其责,尸位素餐也是藉少翁所鄙视的,想来想去,藉少翁只好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难题,那就是:自杀。
藉少翁想到古时的刺客,士为知己者死,与其利己害人,偷生世上,不如轰轰烈烈,自寻一死,以报知己。
于是,在官兵们一而再再而三的盘问下,藉少翁突然拔出剑来,自刎而死。
官兵并一时错愕,直叹藉少翁是一个烈士。
藉少翁既死,官兵们再也无法得知郭解的去向,追捕也进行不下去了,郭解逍遥法外达三年之久。
郭解闻听藉少翁的死讯,悲痛难忍,他知道藉少翁性情刚烈,但却没有想到如此刚烈,为表达对藉少翁的感激,郭解绝食三天。
这就是郭解的奇,仅仅靠不能当饭吃的名声就能让萍水相逢的壮士为他卖命。像郭解这样的侠士,在历史上能有几个人呢?难怪,司马迁要为他立传,而且在所有游侠列传中,司马迁写郭解写得最为生动丰满,那时候,司马迁还只不过是一个十九岁的青年学者。
元朔三年春,国泰民安,汉武帝很满意,于是大赦天下。
郭解以为汉武帝大赦天下当然也包括自己,于是重现江湖。
不料,汉武帝的大赦天下对郭解来说是一个陷阱,一个阴谋,郭解,在劫难逃。
三个月后,郭解终于被官兵们捉拿归案。
据说汉武帝曾亲自审讯过他,汉武帝想亲眼目睹一下郭解到底是一个啥样的人,不料大失所望,见郭解相貌平平,身材短小,这样的人竟然有如此大的名声,真是不可思议。于是,汉武帝下命令,让司法人员把郭解押往他的家乡轵县,一一查办他所犯的罪行。
在轵县调查一番后,司法人员又遇到了一个难题,郭解所犯的罪行都在汉武帝大赦天下之前,按照大赦规定,大赦天下之前的罪犯一律释放。也就是说,郭解也应该释放。
汉武帝正为这事发愁,他可不想放过郭解,但找一个什么样的理由呢?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起。轵县的一个书生,有一次陪同司法人员查案,无意中说了一句郭解的坏话,他说:"郭解专门作奸犯科,算什么英雄好汉?"这话被郭解的门客听到了,书生倒霉了。郭解门客一不做二不休,把书生杀死,并把书生的舌头割了下来。
这事本来与郭解无关,郭解正在牢狱里呢,但凶犯自称是郭解的门客,这样,郭解有口难辩,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恰在这时,御史大夫公孙弘议狠狠的奏了郭解一本:"郭解本是布衣,任侠擅权,竟以小怨杀人,解虽不知,其罪尤甚于知,应判以大逆无道,罪当族诛。"这正是汉武帝的心里话,于是,下令屠灭郭解的全族。
消息传来,郭解大笑不已,继而痛哭。他早已料到,他不会有好的下场,但是他还是没有料到,他带给郭家的竟然是灭族的后果。
郭解走了,游侠的黄金时代也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