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积极地面对问题

积极生活的力量 作者:(美)勒尔顿 著;韩晓秋 译


  有时,我们必须在积极和消极的态度中做出选择。你可以战斗也可以撤退,你可以去征服也可以投降,你可以积极面对也可以选择逃避。具体选择和运用哪种方式面对我们的挫折和失败,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取决于我们的个性和环境,而不是冷静的推理。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我们的态度决定了结果。因此,想要占据一个把握自身命运的先机,我们需要充分地理解积极生活的力量和消极生活的危险。  

  心理学家们认为,面对问题的方式有四种。具体说来,两种积极的方式包括直接的积极和间接的积极。另外两种是消极的方式,以退却和逃避的形式出现。每个人都习惯以其中的一种方式处理问题。在生活中,当我们更多地以消极的方式应对问题时,遭受挫折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多数情况下,消极的问题处理方式似乎最容易。可长此以往,我们就会陷入失败的泥潭。

  你在处理问题时经常会运用五种方式中的哪一种呢?  

  1.你运用直接积极的方式。  

  你径直来到问题的大门前。如果它上了锁,你会想法打开它,或者选择走别的路进入这道门。这是一种自信的,也是自救和直接积极的解决方式,这种进攻方式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地面对和分析事实,认清障碍,并讨论、权衡或者解决问题,或者扫除一切阻碍。你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努力地争取。你采取直接的方式去追求成功。  

  当然,这种直接的方式往往需要辅以一定的谨慎。如果愚蠢和毫无判断力地运用它,那将是灾难性的。仓促地攻击占据强大优势的敌军的士兵十有八九都会战死。当然,有些人过于自负,自视过高或内心绝望,这使得他们与整个世界对抗,终于自取毁灭。这种情感发育不健全的偏执狂终究是不多见的。培养直接、有效而积极的自信是每个成熟者的目标。 

  积极直接的生活态度的价值在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的生活中得到了证实。如果当初他向消极的态度屈服,在海外战争中他就不可能从小胜逐步走向最后的全胜。在《远征欧陆》一书中,艾森豪威尔记述了他在成为欧洲战区总司令后不久,首次致电身在白宫的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向他们报告战况时的故事。将军写道:“当非洲沙漠地区的托布鲁克刚刚落入德军手里时,整个盟军陷入低迷状态。”“然而,两位元首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悲观,让人感到高兴的是,他们考虑的是如何去进攻和取得胜利而不仅仅是防御和等待失败。”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把艾森豪威尔将军对于积极态度的评价和那些消极态度作了对比。这一点在他有关军事胜利的简单公式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揭示。艾森豪威尔这样总结道:“计划的制定要缜密。然后决战到底。”

  H. G.威尔斯也非常重视这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在《自传实验》一书中,他引述了自己生活中的两条指导性原则。第一,“如果你十分想要得到什么,那么就去争取它,然后再诅咒发生的后果。”第二,“如果生活对于你来说还不够好的话,就去改变它;绝不要忍受任何单调沉闷的日子,因为如果你去拼争并且坚持到最后,哪怕是发生在你身上最糟糕的事情也会被战胜,况且最后的结果不一定就是死亡,也不会是世界末日。”

  积极直接争取的价值对于伊丽莎白·阿登来说是不言自明的。她创立了自己的化妆品商业帝国,市值超过1700万美元。阿登在各种商务会议上都会对她的经理们一再灌输积极的生存方式观,她说:“要想在这个世界生存,你就必须战斗,战斗,再战斗!”

  即使小孩子都能发现积极态度带来的回报。富兰克·莫塞雷讲述了他看见一个幼儿越过栅栏取球的故事。他说,虽然栅栏不高,但那孩子还不大,只有几百天,只能讲几句话,而且他对栅栏和其他的事情都没什么经验。  

  他说:“我要去帮他,但我母亲抓住了我的胳膊。”

  “她轻轻地说:‘别管他。’

  “‘嘘——栅栏太高了。’

  “‘的确很高,但那孩子不知道这些,’母亲说,‘这就是孩子们的可爱之处——他们总是全力去做不可能完成的事,但有时他们却做成了。他们总是哭着要月亮,也许有一天他们当中的某一个就能得到月亮。’

  “这时,婴孩已经把它的小椅子靠到栅栏上,开始向上爬了。看到这还不够高,他把一个盒子摆到了椅子上,呼哧带喘地站了上去,小脸蛋吓得红红的,接着‘砰’的一下跌落在栅栏的另一侧,捡起球,向我们咧开嘴,露出愉快的胜利的微笑。对他来说栅栏太高了,可他不知道。”

  那些有勇气面对一切,对自己成熟的判断力、清晰的思考力和综合素质充满自信的人都会采取积极正面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追求理想和目标的过程中,直接面对的方式对于分析问题,做出建设性的计划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可以有力地防止顽固的消极情感破坏我们周密的计划。这种态度拒绝任何悲观主义招致的失败。积极主义思想者做事果断,常用直接的方式去达到他们追求的目标。要不是偶尔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准积极的、间接的方式放慢了脚步的话,他们一定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2.你运用间接或者替代性的、准积极的方式。  

  不是迎难而上直接去面对问题,你尝试着走侧门和窗子;你运用多少可以消除敌意的间接策略;你一点点试探性地靠近,不是很自信,心中有些害怕;你努力赢得目标,可自己又不敢做,而是要别人替你打前阵,以此对问题做另一种形式的直接积极的应对。你暗示出了自己想要什么,此外,你一直在追求你想要的东西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很多人非常善于间接解决问题。的确,这种处理方式自有很多好处。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它机智灵活,较少树敌。间接的方式允许对方保有珍贵的自尊。直接的方式可能传达出对方正在被“操纵”或者接受指导或者被强迫的意思,而间接的方式能让他感觉到自己处于可以控制的地位。因为这些人都是否定主义者,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有很多人不愿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地接受其他任何人的影响和指示。如果你的问题常常要涉及他人,那么最好记住,间接的处理方式会把怨恨和对立的情绪最小化。  

  如果妻子直接说:“我的天啊,求你吃饭前刮一下胡子吧。”也许带来的只是一次争吵,最后无果而终。可如果她这样策略地说:“饭前你有很多时间可以刮一下胡子呢,你可不知道,刮了脸你有多帅气……”这样的沟通方式你会觉得怎么样呢?  

  有很多这样的男女:他们反应很慢,做事被动,胆子又小,老是认为稳妥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差不多总是第一时间表明自己反对任何变化的立场。他们会不假思索地说“不”。情感也几乎总会凌驾于思考之上。真正积极和成熟的人懂得在情感和决定、行动之间做出权衡。最近,一个商人对我讲了他同合伙人之间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当时,他们随口讨论到一个善意的建议,合伙人马上翻了脸,第二天,那个人带着律师,非常粗俗地要求保护他的“权利”。合作的大门被“砰”地关上了。实际上,这中间根本不涉及应该严加保护的权利问题,也许稍微讨论一下就可能会给合作双方以及其他人都带来实惠。可局面使所有直接涉及的各方都遭受了无法挽回的也是令人惋惜的损失。那个商人对我说,他无法深入地理解这种根深蒂固的胆怯和不安全感,是它促使那个合伙人一下子发展到既不思考,也不听取提议就断然做出错误决定,并采取错误行动的地步。对此,他责备自己,因为他早就知道这位合伙人在做重大决策时花去两到三年的时间也是常有的事。消极行为过后,这位合伙人又拖了很久才主动反思事件的经过,终于意识到他非常粗鲁地、重重地关上了门,或许只有一个了不起的人才能慢慢打开它——可是他这样一个消极的人,是不够资格再一次打开那道门了。可见,消极的态度就是一个破坏者。  

  3.你逃避,而退却是消极的表现。  

  这似乎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不是有人这样说过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很明显,很多时候,除了傻瓜没人愿意选择逃避,因为逃避常常就意味着溃败、就是盲目逃窜,这样,一个人也就无法立足于积极的立场来处理问题了。  

  这种逃避的做法会逐渐演变成一种习惯。逃避剥夺了一个人的尊严和实际的安全感。受过惊吓的小兔子就算遇到最小的危险也会飞奔而逃。兔子习惯了逃跑,而逃跑也放大了它内心的恐惧,甚至常常在危险来临的时候,它会吓得僵直在那里,束手就擒。  

  有的人就像兔子,备受消极和恐惧的折磨,不断地躲避和逃跑,直到有一天浑身无力地僵直、颤抖,某一次致命的打击让他们尽失尊严。这些“兔人”躲避他人,拒绝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人也变得神经质,或者患上了恐惧症。他们背弃亲友,推脱责任,还沉湎于白日梦。这一点,后面章节将会详细地加以讨论。这些白日梦爱好者性格中消极的制动闸已被锁定,他们会感到自己的性格是无力争取成功的。这种人总是在不安中度日,玩一种叫“假装一切都好”的游戏,他们甚至会昂首阔步地走着,或者摆好姿势给人看,然后对自己说他正在愚弄别人,其实这根本就是自欺欺人。他从来不敢面对事实。事实上,任何有一定智商的人都看得出他在自欺欺人——一个自我欺骗者——人们会远远地充满同情地望过来一眼。这些两条腿的兔子甚至把逃避的技巧发挥到了极致——全线退守,最后再得上健忘症,或者躲在“疯人院”,假定自己就是拿破仑或者上帝。是的,消极的态度甚至可能比这个还要命!  

  有些现实问题的逃亡者会患上自己喜爱的疾病。弗兰德斯·邓巴博士在《精神和肉体》一书中把这些受宠的疾病称为“可爱的症状”。她说,即使伟大的政治家格莱斯顿,也常常会为了逃避在充满敌意的听众前做演讲而感冒。此事绝不是虚构。不只是孩子,成年人也同样会害上头疼、麻疹、胃痛,甚至是哮喘病以逃避诸如学校里、不满意的商业合同以及恋人间的争吵等各种各样的麻烦。  

  逃跑者最终会变得完全服帖。他会高举无条件投降的旗子,连一场恶仗都不想打。他就是一块门口的擦鞋垫,而被动接受一切的态度在他的背上织就了一个欢迎的标志。他几乎不会想到,人们用它擦鞋,却从来不会尊重它。他是那种虚弱的、失败的和消极得几乎没有任何机会的胆小鬼。

  4.你吃酸葡萄,并逃避问题。这也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你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可是你既不想直接也不想间接地完成这些愿望。你不过会说:“嘘,我不是很想得到它,总之,我觉得有没有都没关系。”

  前面我总是用名人轶事作例证,这次我用亲身经历来阐述这一道理。当我还是一个少年的时候,我非常看不起一个人。那个人根本就是一个“聚会动物”,大家谈话聊天的时候,他是中心人物,而且他的表达能力也特别出众。那个人让我着迷,可我告诉自己:“我绝不能那样做人。”内敛——那就是我。谦恭——那就是我。不管怎样,我都不想让自己变成一个“聚会动物”。可当我深入理解了积极生活的力量,认识到消极态度不会结出果实之后,我才真正明白,其实,那时的自己正在一篮子接一篮子地吃着酸葡萄呢。  

  5.你依恋地躺在别人的光辉中晒着太阳,一副完全顺从的样子。  

  你摇动着卑微而恭顺的尾巴讨好那些志得意满、积极生活的人。你是一个随从,一个马屁精,一个跟屁虫。你跟在别人左右,希望借着潜移默化的魔力,最终从明星们积极的性格中反射出的某些光芒中领受些东西。你曾看到过有些家喻户晓的人在剧院玩倒立,或者在夜总会把便鞋当酒具喝酒。如果你年龄够大,这类人的故事你就能有印象,而他们是最好的例证。他们拼命挤过去同握过约翰·苏立文的手的人握手,只是因为那个爱尔兰人是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

  在一个不属于你的世界中,你很无助。你用你的方式大声地抱怨:“我脆弱啊我无助。谁来给我一个属于我的世界?”你对周围的环境和它任何的改变都非常敏感。你是一个只会逢迎的怯懦者,把自己整个交给了那些强者。你还会使用向老婆或别人做出情感勒索的绝招。你耳根软,情绪化,可能还有点附庸风雅,耽于幻想。因为自己的依附心理,你感到内疚;虽然自己已经缴械投降了,但心中还充斥着敌对的情绪。你知道,如果自己不走积极路线,并同消极的心态一决雌雄,你就永远没有成就感可言。可你的姿态是你太弱小了,根本尝试不起。因此,你变得怪僻,并充满了敌意,你甚至害怕被人撕下你虚伪的面具,你希望自己醉生梦死的附属状态能为所有的人接受和尊重。可是你怀疑这个理想永远也不可能实现,你变得越来越没有竞争力,也越来越不自信。对你来说,消极的依赖心理已经完全主宰了你无能的生活。  

  这类人让一位积极的北方人回忆起首次美国最南部地区之行的经历。当时,他听到一条猎犬正在哀号,仿佛它的身心都在被撕碎一样。这位来访者大声地对一个当地人喊道:  

  “您没听到狗在叫吗?它肯定遇到了大麻烦。为什么没有人帮它?”

  “哦,是的。”那个南方人耐心地解释着,没有丝毫的关心,“那狗根本不会有事的。它在仙人树树丛中,那个懒家伙不想自己出来。而且,谁要是帮它,它还有可能攻击谁。”

  但生活中还是有很多积极追求美好事物的人,弗雷德·弗里契就跟我说起过一个。当时他在菲律宾吕宋岛上。那天他正坐在帐篷外,一个当地小男孩走了过来。  

  “‘你喜欢椰子吗,先生?’他问道。  

  “我告诉他我喜欢,于是他拿了我的刀,穿过马路走向附近的椰子林。我看到他选了最高的一棵树爬到了树顶,跟猴子似的非常敏捷。不久,他拿着三个大椰子回来了。  

  “当他蹲在地上开始砍椰子的时候,我问他:‘所有的树上都长椰子,你干吗要爬到最高的那棵树上去呢?最好的椰子长在最高的椰子树上吗?’

  “‘哦,不是的,先生。’他回答说,‘但那些最好的椰子在最高的树上留得更久。’”

  生活中也是如此,美好的事物一直都在等待着那些崇尚积极鄙视消极的人来争取。甘甜芳洌的生活果实离我们其实并不遥远,它们一直在等待着你去采摘,只要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生活中最好的椰子也一样伸手可及。  

  生活中,我们得到的最美好的果实总是少之又少,只是因为我们习惯了失败。我们甚至认为别人争取他们的那一份天经地义,而轮到我们就踯躅不前了。这种自我默认应该为人所不齿。很大程度上,这主要归咎于我们对自己存在严重的偏见。  

  有时,年轻时遭受的情感挫折会无意间阻碍我们充分地发挥潜能。有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在心理学家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下,才能看清束缚我们的消极枷锁是什么。但更多时候,我们可以自己找到根源所在。认真研究本章所列举的四种生活观,就会很清楚地揭示出这样的事实,其实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陷入了消极的生活状态。回顾你过去的成功,毋庸置疑,只有在你运用了第一种或第二种积极的方法的时候,你才会取得成功。反思过去的失败和那些没能化解的挫折,你也同样会明白,那时候,你正被一种或两种消极的态度所主宰着。  

  下一次在你觉得沮丧,开始认为自己缺乏实现愿望的能力,并打算耸耸肩,承认它超出了自身的控制,要把它扔到一边之前,请先自问下面这些问题,然后给出清晰而可靠的答案来:

  1.我的这种无能感是否有可能是自我强加的?  

  2.我所看到的阻碍是否可能只是自我强加的敌对情绪呢?  

  3.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无法完成具体目标的?是什么让我有了这种感觉和想法的?有正当的理由吗?  

  4.我真的尽力去做那些我认为做不到的事了吗?我什么时候试过?如果我没试过,不要没有开始就打败自己,现在试一试,真的试试会怎样?如果我试了而且失败了,我能在纸上列出多少条失败的原因?这些因素仍然存在吗?它们当中的一些或所有的因素现在能被消除吗?是不是尽管我没有成功,也曾经全力以赴地尝试着做过?或者我只是敷衍了事,希望好运气撞到我的怀里来?  

  5.实现目标的想法会让我感到非常紧张和焦虑吗?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真正害怕的又是什么呢?那些恐惧从何而来,它们真的有意义吗?或者都不过是些不值一提的借口,帮我推迟实际尝试的时间罢了?  

  6.我不愿意认真地考虑这种主张,究竟是为什么?如果我履行了这个建议,会不会同我的夙愿、长期以来的信念以及安逸的生活状态发生冲突呢?它一定能提升我的自尊感吗?或者可能失败的想法使得我回避了这一问题?是否执行这一建议会给我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和责任,并干扰我惯常的生活方式呢?  

  7.我在回答上述问题的过程中是否真的在很大程度上抛开了自我强加的限制呢?到目前为止,我是否仍然没有全面而积极地考虑过找一个具体目标呢?积极地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否真的有可能帮我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呢?  

  心理学家已经发现,你经常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主要是因为你对自己的问题并不十分明确,根本无法合理地分析它,于是,你也找不到可行的解决办法。在芝加哥中西部心理学会的一次会议上人们达成共识,认为分析问题是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迈出的第一步。  

  这条科学的方法很容易执行,它几乎可以帮你马上有效地解决生活中50%以上的难题,还能帮你逐步地合理解决不能马上处理的另外50%。这样的好东西你愿拿什么来换?难道不是什么都行吗?因为你一旦拥有了它,你就拥有了一笔最珍贵的财富。是的,如果你读了下面的内容,它就是你的了。就是这么令人难以置信地简单!  

  分析和解决问题四步法是西北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罗伯特·H.希绍尔教授、心理学副教授A. C.范·杜森和他们的合作者——研究生李斯顿·塔德姆和H. C.克劳普共同献给大家的一份礼物。他们的研究表明,这一方法在化解麻烦的过程中非常有价值,同时,它还能有效地帮助一个人克服惰性,最终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你需要拿出一张纸,并把它分成四栏,在每一栏上方按照顺序写上:  

  1.总目标

  2.困难和优势

  3.解决方法

  4.良好解决方法的标志

  这样你就学会了。它很简单。心理学家建议,你“不要浪费时间到朋友那儿寻求帮助,也不要一个人坐在扶手椅里不知所措地反复考虑那件事”。  

  希绍尔教授报告中说,“西北体系”通过强迫测试者陈述自己的问题,可以马上帮助他们解决50%的问题。与其他三个步骤相比,这一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模糊答案的混乱思考,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既然那么多人没有安全感,也没有把握制定计划,早上起床也不自信,我们认为这种四栏式分析和个人行动计划可以帮助一个人找到自信。”范·杜森说,“这个方法可以起到一个互相参照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打破解决问题的‘焦虑圈’。”

  范·杜森教授援引了一个例子。一个夜班课上的成人学生找他咨询个人职业的问题。她觉得自己有能力做更多的事,而不单单是做现在的私人秘书的工作。  

  按照“西北体系”解决法,这位女士填好了四栏。在解决办法下面,她写道:“谨慎行事;听取其他导师的建议;选修人力资源课程。”有了明确的行动计划,她一一完成了自己列举的内容。这个过程让她得到了自信。接着,她先在公司申请了一份主管人员的职位,并且她也成功了。  

  这个体系真是奇妙!它为许多人带来了机会。你现在有什么困扰吗?那就请你赶快体验一下“西北体系”吧!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