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汝霖显然对张岱寄予厚望,几度带着他游赏“快园”,但这或许是想让他忘掉书房被仲叔张联芳所毁的伤痛。张岱曾写道,他在五岁第一次见到这读书的所在,觉得极为理想:这间书房系亭式建筑,其设计有立于树梢之上,因而名为“悬杪亭”,典出唐代诗人杜甫祖父杜审言的诗句“树杪玉堂悬”。张家孩童的教育多始于冶游、作对联,以及对往昔的缅怀。张岱记得悬杪亭“在一峭壁之下”,“木石撑距,不藉尺土,飞阁虚堂,延骈如栉。缘崖而上,皆灌木高柯,与檐相错”。 22
然而,如此快意生活,却是注定劫数难逃。这回是张岱父亲的大弟——张岱从小跟他玩在一起——葬送了这段惬意岁月。张岱记得:“后仲叔庐其崖下,信堪舆家言,谓碍其龙脉,百计购之,一夜徙去,鞠为茂草。儿时怡寄,常梦寐寻往。”23
张汝霖对长孙张岱的教育似乎有所宏图,还带他一同去见大学者黄贞父(译按:黄汝亨,一名于寓庸,字贞父、仁和,浙江杭州人),张岱对这件事留下了详细的记载。黄贞父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后来归隐杭州城西,结庐山下,辟课授徒。张汝霖或许希望黄贞父能答应收张岱为弟子,跟他读书。等到张汝霖祖孙来到黄贞父的山庐,才发现投入门下受业恐怕不可行。张岱后来回忆小时候的这次拜访:“四方弟子千余人,门如市。”黄贞父面黧黑,多髭须,目光炯炯,笑口常开,有一心多用的能耐:“交际酬酢,八面应之。耳聆客言,目来牍,手书回札,口嘱奴,杂沓于前,未尝少错。”黄贞父为人好客,慷慨大度,来客无分贵贱,人人都能饱餐安眠。24
张岱并未正式拜师黄贞父门下,但二十年来,黄贞父与张岱的祖父张汝霖陆续有所交集,时而融洽,时而较劲。两人还一度同在南京做官,共结“读史社”,互赠文章。张汝霖于天启五年(1625)去世,张岱在次年还旧地重游,去了一趟黄贞父的杭州山庐。结果山庐一片荒芜:黄贞父在张汝霖死后不久也告谢世,灵柩就放在大堂里,昔日人声鼎沸,如今却是凋敝倾圮。张岱当年来访,觉得黄贞父书房外的砌石娇如山茶,如今却是“风雨落之,半入泥土”,任谁来都可出入其间,“如蝶入花心,无须不缀也”。看在已长大成年的张岱眼中,似乎就只是黝黑浸润而已。一个想法突然涌上张岱心头,何不把黄贞父的荒废房产租下,独自住在这破败大堂里,“以石门,坐卧其下,可十年不出也”,过着最简单的生活,“身外长物则瓶粟与残书数本而已”。然而为现实所迫,张岱这一时兴起的念头也只得作罢。25
然而,如此快意生活,却是注定劫数难逃。这回是张岱父亲的大弟——张岱从小跟他玩在一起——葬送了这段惬意岁月。张岱记得:“后仲叔庐其崖下,信堪舆家言,谓碍其龙脉,百计购之,一夜徙去,鞠为茂草。儿时怡寄,常梦寐寻往。”23
张汝霖对长孙张岱的教育似乎有所宏图,还带他一同去见大学者黄贞父(译按:黄汝亨,一名于寓庸,字贞父、仁和,浙江杭州人),张岱对这件事留下了详细的记载。黄贞父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后来归隐杭州城西,结庐山下,辟课授徒。张汝霖或许希望黄贞父能答应收张岱为弟子,跟他读书。等到张汝霖祖孙来到黄贞父的山庐,才发现投入门下受业恐怕不可行。张岱后来回忆小时候的这次拜访:“四方弟子千余人,门如市。”黄贞父面黧黑,多髭须,目光炯炯,笑口常开,有一心多用的能耐:“交际酬酢,八面应之。耳聆客言,目来牍,手书回札,口嘱奴,杂沓于前,未尝少错。”黄贞父为人好客,慷慨大度,来客无分贵贱,人人都能饱餐安眠。24
张岱并未正式拜师黄贞父门下,但二十年来,黄贞父与张岱的祖父张汝霖陆续有所交集,时而融洽,时而较劲。两人还一度同在南京做官,共结“读史社”,互赠文章。张汝霖于天启五年(1625)去世,张岱在次年还旧地重游,去了一趟黄贞父的杭州山庐。结果山庐一片荒芜:黄贞父在张汝霖死后不久也告谢世,灵柩就放在大堂里,昔日人声鼎沸,如今却是凋敝倾圮。张岱当年来访,觉得黄贞父书房外的砌石娇如山茶,如今却是“风雨落之,半入泥土”,任谁来都可出入其间,“如蝶入花心,无须不缀也”。看在已长大成年的张岱眼中,似乎就只是黝黑浸润而已。一个想法突然涌上张岱心头,何不把黄贞父的荒废房产租下,独自住在这破败大堂里,“以石门,坐卧其下,可十年不出也”,过着最简单的生活,“身外长物则瓶粟与残书数本而已”。然而为现实所迫,张岱这一时兴起的念头也只得作罢。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