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3)

给没有收信人的信 作者:陈乐民


可以说,西洋文明之进入中国固然自上个世纪开始,大量涌进则在“五四”时期,思想自由、个性解放,成为时风。尤为有意义的,是其后续影响所及,使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成为古今中外思想自由交汇和相互激荡的时期,呈现出“春秋战国以后的又一次百家争鸣的盛况”,当时“新旧军阀各霸一方,但它们在实行反动统治的同时,始终未能达到思想上学术上定于一尊”(周谷城先生语)。真真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理性主义,各种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等,争奇斗艳,所达到的水平,今日亦难望其项背。放眼这几十年的中国文化思想界,中国实已走上了接受西方文明的道路。“这就好像以盐水来冲淡水,盐水成分愈多,则淡水中必愈咸了。”(张东荪语)至四十年代的下半叶,要求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呼声已经成为在当时的“国统区”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镇压人民自由的浪潮。

中华民族的命运真是不幸!一切的一切都系于各种战争的结局。在全国抗战和继后的全面内战的非常时期中,不可能认真地提出国家的发展问题,上述中外古今汇合的局面亦大为受阻,几至中断。

从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起至一九七六年的三十年当中,先是“冷战”的前十来年的“一边倒”,继之则自我孤立,全国从上到下大搞政治斗争、阶级斗争。在一九五六年虽曾宣告过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结束,不过话音未落,政治运动便又以大得多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地卷遍全国,从反右、反右倾、“四清”,直至“文化大革命”达到顶峰。工农业生产也是搞的,建国后的头十几年生产发展、经济增长也很见成绩,但那是采用政治运动的方式加上“计划经济”搞出来的,并不顾及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规律和市场的规律和作用。一句“人民公社好”,举国响应,造出了亩产万斤的神话。那时居然有科学家跟着浮夸风转,让科学听命于愚昧和狂妄,为“亩产万斤”作出何以可能的“科学论证”!一时间,群众像发烧般哄起,以为凭着这种冲天的热气和干劲,就可以在若干年内“超英赶美”,“穷过渡”到所谓“共产主义”去。胡绳同志在他的近著中指出,这些个违背科学规律的思想只能说“在实质上属于民粹主义范畴,和马克思主义距离很远”。

关起大门、谙于世事,是这一长时期的基本特点,“文革”则是其“极端”。当外界早已一日千里,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科技革命迎来“信息革命”的年代,中国还在搞不要文化的“文化大革命”,“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以致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文革”后有人提出“球籍”问题,绝不是故作惊人之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