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奇迹”也好,金融危机也好,今后肯定会再振兴也好,都最终取决于具有普遍意义的市场经济的日臻发达,民主与法治的日渐完善,人权观念的日益增进。
所谓“亚洲价值”,一时间在中国也颇有同情者和响应者,主要有两方面的心理在起作用。一则以自别于在全球化居主导地位的“西方价值”。这种心理有些复杂,既要与“国际接轨”,又担心戴上“西化”的帽子,始终没有干净利落地摆脱姓“资”姓“社”的困扰。二则从弘扬民族传统出发,非常乐见“儒家”的再起,如说市场经济的思想早见于《易经》,《孟子》里有“民主思想”之类。总之今日社会发展的精神因素早寓意于传统文化中,是“古已有之”了。再退一步讲,中国果然是“儒文化”的国家吗?所谓“儒”今天在有文化的国民中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七十岁以下的人几乎极少人知道“论孟”讲了些什么。要发展高科技、要搞市场经济、要进行国企改革、要用科技装备农业、要发展“三资”企业、要加入WTO,要吸引外资也要到外面去投资、要实行民主和法治,总之,要以更大的步伐和胆略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以实现四个“现代化”,等等,哪一个是从“儒”家来的?
其实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并不是单纯的“儒”,简言之,是“儒道释”三合一。这是中国的文化遗产,它的意义寓于丰富的历史文化,寓于尊德性、道问学。其中许多抽象的道德律具有超时空的价值,在如今人们常感叹世情淡薄、公德不昌的情况下,在我国仍应当继承和发扬。但是若讲现代化的建设问题,则传统文化便无论怎样也扯不上关系。
新世纪已经开始,重复地说,我认为还是邓小平那几句话:世界两大主题,一个和平问题,一个发展问题,哪一个问题也没有解决。这几句话是一个整体,用“哪一个问题也没有解决”来反对“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显然是错误的。中国的改革和开放是在任何时期、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的。今天如此,明天如此,以后仍如此。可以说是“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