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节

温故(十八) 作者:刘瑞琳


蔡晓滨


  从晚清到北洋政府时期,这几十年的中国近代史,就好像一堂“折子戏”盛会,乱糟糟,吵嚷嚷,你方唱罢我登场,南腔北调演世象。学者张鸣说,读焦菊隐的《武夫当国》,能读到头大。短短几年的历史,书读不过多少页,出场的人物动辄上百,涉及的历史事件和过程错综复杂。要厘清这段历史,真是难上加难。
  
  “张勋复辟”便是这其中的一场闹剧。
  
  说它是闹剧,一点也不为过。这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复辟”活动,前后不过半月,影响仅及京城。“复辟”上演之时,即遭全国上下几乎一致反对,讨伐之声不绝于耳,讨逆之军即刻誓师。明眼人都知道,复辟一事断不可成。张勋的鲁莽之举,只是给中国近代史留下了一段笑柄而已。
  
  对于张勋,后世之人皆骂他迂腐、愚昧,甚至皆曰可杀。但放在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张勋的行为,是有他自认为的历史合理性的。这种合理性就是两个字:愚忠。
  
  张勋是江西奉新人,出生于1854年。张父是一个小商贩,家境一般,但张勋身世堪苦。他八岁丧母,十二岁丧父,未成年即为孤儿,令人心痛。十五岁时,张勋为地主家牧牛,聊以糊口。因乖巧可爱,不久改为书僮,伺候东家少爷读书。光绪五年(1879年),张勋参军入伍,成为了清军的一名士兵。光绪十年(1884年),他随部队入广西参加中法战争。第二年在镇南关大战中战功卓著,越级提拔,官至参将,管带广武右军各营,驻扎广西边防。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张勋随四川提督宋庆调驻奉天。后来不久,张勋跑到天津投奔了袁世凯。1900年随袁世凯赴山东征剿义和团,升任总兵。1901年调至北京,宿卫端门,算是九门首领之一,身份与禁卫军差不多了,多次担任慈禧、光绪等人出巡的扈从、护卫任务。自此,张勋进入了清廷高层的视野。宣统三年,1911年,擢江南提督。武昌首义后,奉清廷之令镇守南京,统领第九镇新军。江浙联军围攻南京,张勋兵败退往徐州,皇帝授他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从张勋的发迹史可以看出,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家境平平,孤儿一个,二十五岁才从军,一步一步从底层杀将上来。动荡的时局成就了他,残酷的战争锻炼了他,他对大清朝一往情深,忠贞不贰。
  
  清廷既倒,民国底定。可张勋咽不下这口气。1912年3月15日,这个乖张的大帅居然领兵北上“勤王”,要去挽救大清王朝。在天津北站,各国驻津领事和列强的军队,毫不客气地阻拦了他。列强要起而维护他们已经承认的中华民国政府。张勋悻悻然不知所措。他终于明白,大清朝的延续和灭亡,不是个人的力量所能左右的。这是潮流,是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规律。
  
  张勋行伍出身,惯于听命于上峰。清廷已灭,该听谁的呢?好在袁世凯入主北京,他便归顺了“袁宫保”,成了北洋政府的一颗卒子。张勋曾对人说:“清帝故主也,袁总统恩师也,今袁为总统,宣统仍为皇帝,余为国民服务,公义私恩,两无妨碍。”这只是张勋的聊以自慰而已。袁世凯命他杀回南方,攻城略地。张勋便挥师南下,用火炮和炸药轰开了南京城墙,拿下了这个江南重镇。这是南京城在遭遇太平天国和湘军的炮火蹂躏后,再一次身陷兵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