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1930年代初期,在相隔一年多的时间里,周作人和俞平伯分别写了题为《中年》的散文。一个是发出中年的感叹和无奈,一个是透着中年的苍凉,似乎想要表达的是同一种意思和境怀,实际反映的是中国的民主知识分子在后五四时期的彷徨。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疾风暴雨般对传统的反叛,新的文化运动向何处去,是摆在当时文化人面前的一个痛苦的抉择。是参与革命的左倾的激进文学?还是参与为人生、唯艺术的文学?或是沉寂下来,去追求趣味的平和的文学之路?每个人都在做着选择,俞平伯和周作人也用行动和文章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中年之后的消沉是和当时的大环境联系在一起的。亦师亦友的俞平伯和周作人似乎有着类同的想法,相同的趣味,甚密的书信往来,相类的学术气质和性格脾性,使同题《中年》偶然中有着一种必然,感叹和叙述的角度不同,所表达的思想却是一致的。但俞平伯和周作人还是有差别的,俞平伯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文人,思想上也受传统儒学的影响较深,对世事看得分明,对现实充满失望,而这种思想明明白白地表现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现在他的为人之中;周作人的文章风格冲淡平和,但在政治上周作人是有想法和欲望的,其自成一派的散文和他的思想是割裂的。甚至到他几年以后的落水成为汉奸,可以清晰地看清为文和为人的某种分裂。
中年文章,勾勒了两个文化人在一个历史时期的创作思想和心境,反映了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彷徨,亦可以清晰地窥见俞平伯和周作人在中年前后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