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节

温故(十八) 作者:刘瑞琳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出兵侵占中国的东北三省,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奉行对日的不抵抗政策,使日军在三个月内占领了东三省。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抗日救国,各地学生纷纷游行请愿要求蒋介石抗日。

在民族危亡的大是大非面前,俞平伯和周作人等民主知识分子发表文章,强调救国的思想。俞平伯在《大公报?现代思潮》上发表了《救国成为问题的条件》,在《中学生》上发表了《贡献给今日的青年》短简,告诫青年们,要信自己的力量可以救中国,应当救中国,并积极创造救国的条件。并致胡适先生信,寻求知识分子救国之道,“今日之事,人人皆当毅然以救国自任,吾辈之业唯笔与舌,真欲荷戈出塞,又岂可得乎!大祸几近眉睫,国人乃如散沙,非一时狂热供人利用,即渐渐冷却终于弛情,此二者虽表面不同,为危亡之征候则一也。”俞平伯还希望胡适像五四那样出来做领袖救国,想法固然不错,但多了一份书生气和幼稚。

周作人同样也写文号召救国,如在《弃文就武》中指责了反动政府不注意国防建设,对外来侵略者没有抵抗的力量。在《日本管窥》中,又分析了日本的国民性和缺点。在《关于征兵》中认为辽宁事件错在日本,但中国方面也有错,并认为“修装备,这是现代中国最要紧的事,而其中最要紧的事则是征兵”。虽也倡导救国,但态度不明了且语之未详。

中年之后的困惑,比之大是大非,却显出同样是知识分子却有不同的境界,消沉之后并未爆发,是一种局限也是一种个人的态度所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