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节:灾难领袖学(2)

新君王论 作者:蔡子强


朱利安尼在自传中透露,当飞机撞进世贸大厦后,他的脑海中马上浮现三个必须:

一、必须第一时间与民众沟通,安抚人心,并策划安全的撤退行动;

二、必须筹备如何立时照顾大批伤者;

三、必须思考接下来还会发生些什么事。

在2008年四川大地震之中,总理温家宝完全掌握到前述道理。

在5月12日下午4时40分,即地震后仅两个多小时,温总理即坐在飞往灾区的专机上,向媒体发布对救灾工作的要求;晚上刚一抵达灾区,温总理就深入救灾第一线,慰问遇难者的家属,为救援人员打气,激励废墟下待救的生命,甚至还亲自为救援人员递水递物。在灾区,温总理并没有为维护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威严而隐瞒自己的真实感情,他在遇上惨情时潸然泪下,听到救援受阻时怒摔电话,探访受灾儿童时尽显温情,下命令时斩钉截铁。这些都让他成了救灾过程中百姓的精神支柱,在国殇时刻,为全国人民疗伤。

结果,在救灾的“黄金72小时”中,这位66岁的老人家马不停蹄,辗转9次视察7地灾情,前后召开6次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用高效、迅速、果断的72小时为中国赢得了救急扶危的最宝贵时间。

在奥运圣火传递过程中对中国颇为敌视的西方媒体,今次几乎可说是完全改观,对中国的评价相当正面。

以往美国《时代周刊》每年都会选出“年度风云人物”,如今其竞争对手《新闻周刊》,则把温总理推崇为“当前风云人物”(Man of the Moment)。

美国《华盛顿邮报》则把温总理称为“救灾行动的英雄”(Hero of Quake Rescue Effort)、“人民总理” (People’s Premier)。

英国《金融时报》亦刊出了长篇幅评论文章Man in the News: Wen Jiabao(《新闻人物温家宝》),其中细说他如何在今次灾难中“感动中国”,把温总理与中国前周恩来总理相提并论,亦为读者详细介绍温总理的生平。

之前缅甸风灾,当地军政府以冷漠、封闭的态度拒绝外国传媒甚至是外国救援人员入境,视百姓人命如草芥。有了这个反面例子,今次中国领导人透明度高、富慈悲和同情心、高效率、迅速、果断的行动,两者间的天壤之别,是海外媒体今次对中国领导层态度180度转变的主因。

那位坚忍不拔,在英国历史上最困难时刻带领本民族战胜纳粹德国的丘吉尔,曾说过这样的一句名言:

“悲观者,在每一个机会中看见困难;而乐观者,则在每一个困难中看见机会。”(The pessimist sees difficulty in every opportunity. The optimist sees the opportunity in every difficulty.)

<<< 文中提到的那本书是Rudolph W. Giuliani and Ken Kurson,Leadership,Hyperion,2002。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