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都是从美国一个家庭主妇的异想天开开始的。圣诞节刚过两天,住在圣路易斯安那州的萨拉在清理圣诞礼品的时候突然发现,“中国制造”的货物正在源源不断地侵入普通美国人的家庭:中国的玩具、中国的袜子、中国的DVD。萨拉的职业是记者,于是她产生了一个好奇的想法:如果过一年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会怎么样?萨拉说服了她的丈夫凯文,还拉进了两个懵懵懂懂的孩子,一个四岁,一个一岁,共同作这个“试验”。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这一家人果然把萨拉的想法付诸实施。《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书就是萨拉对这段经历的描述。
每一个中国读者都会非常好奇:“中国制造”对美国人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萨拉在书的结尾写道,一个中国记者采访他们一家,试图寻找各种证据,证明美国人不买中国货的日子会变得如何悲惨。中国记者想知道,不买中国货,是否会导致萨拉和凯文感情破裂,孩子们失去幸福,这一家人被主流社会视为“怪物”。相信很多中国读者也会希望从书中读到,美国人已经离不开中国的产品,这对我们的自尊心将是极大的满足。
的确,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有很多烦恼。就像萨拉说的,以前再平常不过的购物在那一年里都变成了一种煎熬。没有中国的塑料轮子,凯文没有办法给儿子造漂亮的木头赛车。为了给孩子买鞋,萨拉跑遍了商场,最后只好忍痛订购了一双价格68美元的意大利童鞋。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鳄鱼医生”、充气游泳池、塑料光剑,掰着手指头盼望这一年早点过去,他们就可以尽情地买中国玩具了。凯文穿着一只深蓝、一只橙色的拖鞋,似乎在嘲笑太太的古怪念头。蜡烛、打印机墨盒、太阳镜、咖啡机、捕鼠器,购买所有这些东西,都让萨拉一家大伤脑筋。
但是,萨拉一家仍然过得很好。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特立独行的生活会有自找的麻烦,但是我们仍然会在身边看到很多素食主义者、丁克家庭、背包族。如果萨拉一家继续坚持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麻烦,但绝没有到离开“中国制造”就无法生存的地步。有自尊心的中国人,大可不必在美国人生活中的“中国制造”上去寻找民族自豪感。
为什么美国的市场上到处是中国货呢?这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全球化的理想状态是没有国家,只有市场,所有的生产要素和商品都可以自由流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劳动力也可以自由流动。但是,我们毕竟还生活在一个个的民族国家内,国界是一堵无形的高墙,使得要素的流动非常困难。尤其是人的流动,更是日益受到限制。中国的劳动力便宜,美国的劳动力昂贵,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美国应该“购买”更多中国的劳动力,也就是说,吸收更多的中国移民。但是,即使是美国这样标榜“自由”的国家,对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是百般限制的。如果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那么全球化也只能说是开放了一半的市场经济。不过,只要有一半的开放,市场经济就如同空气,如同水流,可以趁势而入。如果中国的劳动力没有办法到美国,美国的资本就会到中国来。如果中国的劳动力无法到美国的工厂上班,美国的工厂就会干脆搬到中国来。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世界经济:国外的资本(当然包括了美国的资本)在中国投资建厂,利用中国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制造出产品之后,销售到美国的市场。这是一个生态链条,链条断了,整个生态系统都会被破坏,各个链条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平衡和合作的,而不是互相竞争的。是的,美国的家庭正在享受着中国的衬衫、鞋子、玩具、iPod,但是,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用的是IBM的电脑、Windows的操作系统、Google的搜索引擎。有没有中国家庭愿意试验一下一年没有“美国制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