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三大亮点引人入胜:
1、北京小妞的灿烂青春
超强的人物描写,主人公节节既有《乱世佳人》里郝思嘉生机勃勃的性格魅力,也有《初吻》里苏菲·玛索绚烂飞扬的青春风采。
《节节最爱声光电》讲述了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80后北京女孩的故事:
节节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在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享受着父母师长的宠爱,顺风顺水地上了中学和大学;谈了不大不小的几次恋爱,飘忽不定却也刻骨铭心;毕业后成了令人羡慕的白领,过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小康生活。
但节节却又如此卓尔不群:伴随着声光电出生的她,让灰头土脸的世界变得熠熠生辉;小小年纪的她,初次登台亮相就震惊四座;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她让优雅娴静的淑女、故作高深的才女黯然失色,让异性心悦诚服、心驰神荡;白天辛勤地奔波于高楼大厦之间,夜晚优雅地徜徉于名流云集的party,不同身份的变换让她体验着无与伦比的新鲜刺激……
然而,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执着追逐电光幻影的节节,在明白了幸福的真谛之后,选择了平平淡淡、脚踏实地的生活。
2、催人泪下的情感故事
亲情和爱情是人类永恒的情感所在,故事里所描绘的母女情、父子情,让你不知不觉中泪流满面。
《节节最爱声光电》讲述了一个情意绵绵、情深似海的故事。小说的字里行间都弥漫着一股温暖动人的气息,它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为了节节的幸福,妈妈一直无怨无悔地付出:竭尽全力为节节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忍耐和包容节节的青春叛逆,心甘情愿地忍受单身的孤独寂寞。为了陪伴和照顾妈妈,节节放弃了去国外生活的机会,独自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不仅成了妈妈的小棉袄,更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母女深情让人潸然泪下。
为了重新担起父亲的责任,许胜利不惜通过自残的方法来戒除酒瘾;为了寻找儿子,他几年里踏遍大江南北,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深沉宽广的父爱令人为之动容。
许洋默默无言地爱着节节,忠心耿耿地跟随她、保护她;为了挽回节节的心,李冬林努力改变,试图战胜多年的心理隐疾;为了实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愿望,赵何义无反顾地赌上身家性命,节节不惜背上“第三者”的骂名……爱情的美好与惨烈、甜蜜与苦痛,叫人心动不已。
节节的妈妈和许胜利彼此关心、相互扶持,却“发乎情、止乎礼”;节节的爸爸无论处于怎样窘迫难堪的境地,“黑白铁”都能相依相伴,不离不弃。这种相濡以沫、白头相守的感情令人心生感动。
3、鼓舞人心的生活姿态
无论今夜多么黑暗,明早太阳都会照常升起。无论生活多么令人绝望,每个人都充满希望地活着。
生活中总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天灾人祸往往不可预料、难以掌控。然而,绝大多数普通人还是痛并快乐地活着,于艰难困苦中捕捉些许幸福。
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烦恼与悲伤,或多或少遭遇过生命不可承受之痛:节节和许洋尚未成人,却不得不面临父母的离异和三口之家的瓦解,父爱或母爱的缺失让他们自小就体会到难以言说的孤单与疼痛;节节的妈妈一直怀揣艺术家的理想,然而庸俗惨淡的现实却让她撞得头破血流;许胜利“一失足成千古恨“,只好终日买醉以麻痹痛苦;许洋一心一意地爱着节节却始终无法得到对方的回应;赵何雄心勃勃地大展宏图,“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
风雨之后见彩虹,历经磨难的人们依旧坚韧不拔、有滋有味地活着:节节的爸爸离开以后,坚强自
尊的妈妈不仅用柔弱的双肩为女儿撑起一片天空,而且自始至终不曾放弃自己的舞蹈梦想;妈妈瘫痪以后,节节勇敢地挑起生活的重担,乐观积极地面对未来的人生;许洋鼓起勇气、不屈不挠地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自小娇生惯养的陈晨在双亲去世之后,独自一人挣扎求生,终于走出了抑郁症的阴影……
二、作者知名度正迅速上升
北大中文系怪才、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杂志资深编辑、《新京报》专栏主笔,最有实力的新锐作家,逐渐壮大的石一枫粉丝群。
作者简介:
石一枫:
1979年生于北京,在出示身份证的情况下,没法冒充80后。太老了。
1998年进入北京大学,没混成主流知识分子。太懒了。
1996年开始写作,没参加过任何与文学有关的行会。太没眼力价儿了。
2005年起从事文学编辑工作,没赶上揣本油印刊物就能骗吃骗睡的好时候。太迟了。
改革的同龄人,没改革过别人,尽被别人改革了。太省心了。
作品散见国内期刊,也有单行本。太少了。
对于翻开这本书的朋友,您太给面儿了。
阅读人群:
所有经历30年改革开放的喜欢阅读小说的人;
奔四的70后,奔三的80后,奔二的90后;
有文艺范儿的男女青年们;
为爱狂奔、追逐梦想的每个人;
……
图书看点:
¨一个女孩追逐幸福、发现幸福、奔向幸福的故事;
¨相亲相爱、相依为命、相濡以沫……故事中的深情厚谊让人感动不已;
¨有滋有味的故事,温暖真诚的情感,积极乐观的信念;
¨诙谐生动而又充满浓浓生活汁液的出色语言,令人捧腹,给人享受;
¨知青、顽主、个体户、艺术家、白领、海龟、独生子女、高干子弟……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本书所属类别是目前最为活跃的方向--成长、奋斗、爱情、亲情……这些元素都具有强大吸引力。
一枫访谈:
1.《节节最爱声光电》这本书的创作初衷是什么呢?为什么你一个大老爷们要写一个关于女性的小说呢?
答:我写东西的观念比较传统,信奉人物第一的原则。一般都是先对某个人物感兴趣,然后才能铺展成一段人生或者一个世界。而作为一男的,我很容易对女性感兴趣啊,小时候在学校见到明媚、漂亮的女孩,我也留着哈喇子观赏人家,跟流氓的行径是一样的。只不过流氓的第一反应是:怎么才能搞上她?我的第一反应是:她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只敢意淫,这是我和流氓的主要区别。意淫久了,自然就想付诸文字,让她们在自己脑海里的形象真切些,再真切些。据说汤显祖写杜丽娘死的时候,跑到柴房里嗷嗷大哭,这人真是一个意淫的大师。
2.小说中对于节节和妈妈相互较量的心理过程描写得非常好,你是怎么揣摩女性心理的呢?
答:孩子肯定有一个跟大人较劲的时候,好多人写过父子之间的较劲,其实我觉得那种冲突太单纯了,几乎就是俩动物在角力。因此爸爸骂儿子有一句千古流传的话:畜牲。那真是一语道破本质。男人的关系总是单纯许多。母女关系就更微妙,更有意思。揣摩女性心理需要爱跟女性聊天,我在单位就特爱跟女同事聊天。她们都说我像女友杂志的。
3.节节作为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有一定的代表意义,你是如何看待这代人的?
答:过去老听老一辈人哀叹:都像你们这样,国家以后怎么办?心里肯定不服:国家都让你们折腾成这样儿了,你们还让我们怎么办?现在平和多了,一代人肯定有一代人的痛苦和责任,学会忍受痛苦承担责任,就算成熟了吧。八零后以前过的是一种付出少得到多的日子,现在反过来了,常常付出多得到少,但也没见谁撂挑子。忍耐和勤劳是中国人的宝贵品质,年轻人除了发扬别无他法。
4.节节的生活充满了声光电,可谓是绚烂之极,这也是当下很多80后青年的生活模式,你的生活当中,是否也充满了声光电呢?
答:我的日常生活很单调,每天也就是工作、锻炼、看书看电影。以前还愿意出去吃吃喝喝,现在这个爱好也荒废了。可能是生活单调造成了语言丰富,聊天的时候满嘴跑火车。不太熟的人都以为我有多声色犬马呢,其实也就是口头革命派,要是不工作,没准就变成宅男了。出差的时候也偷着逛过夜场、酒吧之类的地方,但是很快就烦了,太吵。对于声光电的生活,我是叶公好龙。
5.书中的大院生活、下海经商、单亲家庭等情节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你有经历过这些吗?说说你的看法?
答:下海经商和单亲家庭肯定没经历过,但是有不少朋友是这种情况。至于大院儿生活,我从小住在部队的家属院,感觉也就是身边穿军装的人多点儿而已,整体气氛还是日常性的。现在的大院儿跟改革开放前完全两个概念,部队的孩子和地方的孩子之间没有分水岭,仅仅是家长选择了不同的职业而已。
6.节节的爱情一波三折,能说说许洋、李冬林和赵何这三个男人吗?如果让你分别代表这三个男人用一句话来争取节节,你会怎么说?
答:这仨都不是坏人,各有各的好,给女主角带来的幸福是他们的功劳,痛苦则不怪他们,只能怪生活。相形之下我更喜欢许洋,老实人最可贵么。我相信许洋和李冬林不会对心仪的姑娘说什么的,一个木讷一个阴郁,而赵何也会顾左右而言他,因为他对自己太有自信了。
7.为何会想到设置“小三”这一情节?
答:很多人都经历过这个啊。
8.小说结尾,你为什么不安排节节和许洋“有情人终成眷属”呢?
答:节节好不容易变成一个自立自强的女人了,这时候再让她依靠谁,那之前那些修行不都白费了么。上一本小说《红旗下的果儿》是想写故事,写故事需要大团圆的结局,而这次想写人生了,人生是没有大团圆的。
9.你相信爱情吗?你终极理想中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答:应该相信吧。中国人本来就不剩什么信仰了,这条儿再去了真成蝼蚁了。上大学的时候我最想谈这样的恋爱:俩人一块儿推着自行车,吃可爱多--最好再给个夕阳的背景。或者我在楼底下等到了自己想等的那个人,围着楼走两圈儿,就浪漫得很了。非得到什么有纪念意义景点拽点儿有纪念意义的词儿,我觉得那不像恋爱,像殉情。
10.全书最为感人的不是爱情,也不是友情,而是那别扭的亲情。无论是节节和她的妈妈,还是许洋和他的爸爸,都不是普通人眼里正常的母女父子关系,但却意外地感人至深,你为何会有这样的设置?
答:上一本《红旗下的果儿》写完之后,编辑部有个老师跟我说:你对年轻人和父母的关系写简单了,纯反抗纯叛逆,这就叫不成熟。想想是这个道理,这次就想多写点亲情的成分。要写肯定得写别扭的亲情,因为世界上大概也只有“亲情”才会别扭了也是“情”,而爱情、友情,常常是一别扭就没情分了,说掰就能掰。
11.有人说节节这个女孩自私、虚荣、冷酷,你如何看待这个人物?
答:自私和虚荣我承认,但是是小自私和小虚荣,姑娘家得有这两个特点才会可爱。圣女是好,谁敢爱呀?至于冷酷我不是特别承认,我觉得节节这个人很温情,只不过世界不太温情,她想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就会下意识地隐藏自己的温情。
12.你的这本新作与上一本《红旗下的果儿》,都属于青春记忆小说,能说说这两本书的区别是什么吗?
答:《红旗下的果儿》更传奇,是故事,《节节最爱声光电》更日常,是人生。至于相同之处,就是都想刻画一代人里的各种典型形象,都是人物撑起来的小说。
13.节节一生气就愿意逃跑,而《果儿》中的陈星很爱暴走,这南辕北辙性格的人,爱好却差不多,这是因为你自身的喜好吗?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
答:很多人都有一个潇洒的特点:一旦说不拢,也不跟人较劲,不理你算了。这不是逃避,这是对待人、事和生活的一种态度。这种人更容易体味到什么叫“蜗牛角上起纷争,火石光里寄此生”,更容易变成达观的人。至于我还真不是这样的性格,我是一懒惰的人,爱找个舒服的地方窝着,即使旅游也不往穷山恶水的地方奔。
14.你本人欣赏什么样的女性呢?是节节这样的还是张红旗那样的?
答:什么是美好的女性?明媚而不媚,端庄而不装,这就是美好的女性。这种女性天生适合作正房,而且能够打消男人娶二房的坏想法。要让我挑,我肯定挑节节那样的,张红旗太沉郁了,只对头脑简单的人有吸引力,而在小说里,我给她找了个头脑简单的男朋友。
15.所有你创作出来的人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答:要在生活里,喜欢《红旗下的果儿》里那个小北。一个又聪明又好心眼的小流氓,谁不喜欢啊。而在写小说的时候都喜欢,因为他们都给了我创作人物的快乐。
16.《果儿》和《节节》里都有对某些学者甚至大师的调侃,你是不是挺不喜欢学者的啊?
答:我本科和研究生的导师都是学者,但因为我比较不学无术,没有从学术上理解他们的能力,只能跟他们学做人。现在好多朋友也是学者,有的还挺著名的,但我跟这些人的交情也跟学者不学者没关系,首先还是看人。之所以爱调侃学者,是因为同样丑陋的事情,发生在学者身上,会比普通人更丑陋。
17.看你的小说,无论情节怎样,总洋溢着一种蓬勃的生机和青春的灿烂,这来源于哪里呢?
答:来源于生活啊,毕竟还是年轻人。这个年岁没必要作老作家状,等老了也决不装嫩,否则都是内分泌不正常的表现。
18.看你的简介,北大才子、《当代》编辑、专栏作者,你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吗?
答:平心而论,我是一比较循规蹈矩的人。该上学上学,该上班上班,这也是大多数年轻人必经之路。考北大只是因为学习比一般人好点,而且北京孩子考大学也容易。要是所有北大的学生都叫北大才子,那这个头衔我也只好认了。其实时至今日,说你是什么什么学校毕业的,真未见得是夸你,跟骂你差不多,因为哪个大学都有一筐一筐的丢人事儿。尽心干好本职工作吧,尽管近年来母校不怎么给我长脸,我也尽量不给它丢人现眼。我对母校还是很仗义的。
19.你最喜欢的作家是谁?你的理想是当一个作家吗?
答:青春期的时候最喜欢王朔,因为操同一种口音,后来爱看的人就多了。我基本上算一学习型人才。当作家看是什么标准了,如果以发表文学作品而论,我早就是作家了,如果以“一级作家二级作家”这种体制内的认可而论,那说我不是作家也无所谓。
20.你的下一部作品打算写什么呢?
答:写了两部长时段的成长小说,下次想写个精巧点的故事,应该还是写人物写情感的。写什么不重要,关键是尽量保证质量。这个时代,养猪的对不起吃肉的,卖房的对不起攒钱的,代言的对不起吃药的,我希望作为一写字儿的,能对得起看书的。个人能力有限,我的社会责任感也只能通过这种形式来体现了。
注:以上为编辑提问,石一枫作答。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