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课文从1957年开始,50多年来一直入选小学教材至今,并被译成英、法、日等14种文字,对外年发行量达26万余册,凡有儿童文学结集出版的,《小马过河》总会入选。
这篇课文表面上强调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激励学生树立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但是实际上,正是这种用扼杀独立思考精神的方式来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教育,使我们的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精神。
我们都曾经被要求写《小马过河》的读后感,一个小学生写得出来深刻的作文吗?
虽然比较困难,不过我们的小学生“天生我才”,小小年纪就具备了研究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去父母的书架上找参考文献。
找来找去,发现了《邓小平文选》里有这样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仔细想想这句话对这篇作文的要求来说真是扣题,扣题到令人发指的程度。
于是你洋洋洒洒500字,一蹴而就了一篇读后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论小马过河》。语文老师一看崩溃了,三年级的小学生竟然能写出上升到意识形态高度的深刻作文,不由得对你刮目相看!
于是你的作文成为全校范文,而你的照片挂上大红花,贴在学校的橱窗里供人瞻仰!
我们也许就是这样混过了我们的小学时代,却全然没有去想小马过河这件事的荒谬性。如果这个故事成立,那么这个故事隐含的前提是小马是一匹智力障碍的小马。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一匹智力正常的小马完全能够判断老牛和小松鼠的高度,如果老牛说水只到他的小腿,那么对于小马来说,河水顶多到小马的屁股,而小马又不像蚂蚱,呼吸器官长在肚子上,所以肯定是过得了河的,何来松鼠一说,更何来问马妈妈一说?
中国的学生太像小马了,明明自己能判断的事情,却非要回过头来问家长、问老师。而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往往由于看透了这一点,又装出酷酷的样子给予莫名其妙的鼓励,显得好像很有教育思想和技巧。
可是如果小马真的是智力障碍,从课文的描述来看,也明显说不过去,因为一个智力障碍的小马怎么会说话呢?
如果想让这个故事合乎逻辑和现实,似乎应该这样编写:
有一天,小马要过河,不知道水的深浅,于是问牛伯伯:“牛伯伯,水有多深啊?”
高大的牛伯伯惊恐地对小马说:“小马你千万别下水,前几天我的一个比我高得多的野牛朋友在这条河里淹死了!”
小马又去问松鼠:“可爱的小松鼠,水有多深啊?”
小松鼠若无其事地答道:“一点儿不深,才到我脚趾呢!”
这时候小马怎么办?
小马崩溃了!
于是小马跑回马棚,把这个情况跟马妈妈说了,马妈妈也崩溃了!
在这种情况下,马妈妈也没有办法了。对于小马来说,这个时候真的只能靠自己了,要么不过河,要么冒着生命危险检验“真理”。
如果故事是这样的,才真的具有教育意义,也才跟我们残酷的社会现实相符合。
故事还没完,老牛和小松鼠究竟谁说得对呢?
其实这里面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种情况是,老牛和小松鼠说的都是实话。河流毕竟不是洗脸盆,显然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也许刚好无良的采砂商在河底挖了一个大坑,把无辜而又高大的野牛同志淹死了;也许小松鼠过去的地方刚好处于枯水季节,水浅滩平。
另一种情况是,老牛和小松鼠说的都不是实话,它俩闲得无聊,串通起来玩了小马一把。
我们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也常常会面对这种问题。
为了打听某个公司的优劣,向两位同在这个公司工作的师兄进行咨询,结果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一个师兄对这个公司抱怨不断,一个师兄却赞誉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