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 比首富更有钱的人

黄光裕圈外 作者:林彦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用这句话来形容首富黄光裕和其兄黄俊钦之间的关系,是再合适不过了。对于黄光裕来说,黄俊钦不仅是他从商生涯的“领路人”,更是他坚不可摧的同盟军。

黄光裕案发后不久,黄俊钦也被警方带走接受调查。2010年7月中旬,黄俊钦被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公诉至北京市二中院。黄俊钦涉嫌内幕交易罪、合同诈骗罪、贷款诈骗罪和偷越边境罪4项罪名。

黄俊钦的人生集中了中国式富豪的经典元素:潮汕人、穷村庄、技术天才、白手起家、原罪、房地产、借壳上市以及为富不露。

筲 蹊跷发家

黄氏兄弟出生在广东省汕头市凤壶村,祖辈曾有过无限荣光。但无论是父系的耕读传承,还是母系的财运亨通,都在土改、文革之类强大的国家运动中被碾为尘土。因为整个村子既不靠山也不靠海,生存的自然条件十分严酷,黄家是这个并不富裕的村庄里最贫困的一户。全家所分耕地不足两亩,家里有时连开饭也成问题。

在家人的眼里,少言寡语的黄俊钦是一个技术天才。有一年春节,黄俊钦花了200元买了一个电视屏和一堆配件,在大年三十的晚上鼓捣了整整一宿,初一的早晨全家人一醒来,竟然惊喜地发现,他们可以用黄俊钦组装的电视机收看节目了。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的经济政策还不是很明朗,但“地下经济”已冒着随时可能“踩雷”的危险蓬勃发展起来。广东开风气之先,很多人都投入了经商的浪潮之中。1985年左右,16岁的黄光裕便跟着19岁的黄俊钦开始出来闯天下了。

兄弟俩刚开始只是倒买倒卖一些小电器,他们背着大旅行袋,装满了收音机、电子表之类的东西,从广东背到北方去卖。倒卖电子商品在当时还是属于“投机倒把”的违法行为,要冒很大风险,所以黄母在家里成天提心吊胆,生怕两个儿子出事。

不久,黄俊钦真的出事了。那是在呼和浩特,黄俊钦和另外一个人带了1000多块钱的货过去卖。也很凑巧,另外一个伙伴那天突然得了急性肠炎,跑到医院看病。结果警察把黄俊钦一个人给逮住了。警察指着那堆东西问黄俊钦,这些货是谁的?黄俊钦沉默了片刻,然后承认都是自己的。后来东西被没收了,人也被扣押起来。

不料因祸得福,此事竞成了黄俊钦事业的转折点。事情过去以后,黄家和一个曾帮助过自己的朋友开始合伙做生意,办了一个无线电工厂,专门生产扩音器之类的产品,做了两三年的时间,赚了不少钱,家里条件慢慢好起来了。后来,两兄弟觉得自己还是不太适合搞产品的生产、开发,觉得自己更适合从事商品流通领域的生意,于是便来到了北京发展。

1986年,20岁的黄俊钦和17岁的黄光裕连贷带借共筹集了3万元,租下了北京珠市口面积不足100平方米的门面,先是倒卖服装,后成为国美电器连锁店的发端。做生意之余,黄俊钦通过自学,掌握了高深的无线电技术和计算机知识。在1988年,当时只有三四家门面的国美就开始用电脑收款,这在当时北京的很多大商场都是罕见的,而电脑上使用的程序就是黄俊钦自己编写的。

对于黄氏弟兄的起家,外界始终置疑两个问题:

问题一:3万元的贷款从何而来?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才不过七八年的时间,国民财富积累还未进入“万元户”时代,因此,在1986年,3万元贷款的份量相当于现在300万的贷款。刚到北京的他们几乎没有任何人脉和资源,况且还因为投机倒把进过警局,对于这样有前科记录又没信誉保证的人来说,银行应该是相当警惕的。那么,在北京立足未稳的黄氏兄弟,又是如何获得这笔巨额资金的呢?

后来黄氏弟兄称,用于投资珠市口店的十几万元钱,来自“在内蒙古做贸易”和“在北京最初半年做生意”产生的利润积累,但他并未就其中的贷款部分做出明确解释。

问题二:黄光裕的家电货源从何而来?黄光裕不无得意的就是自己能拿到很好的货品:“家电生意较服装生意好做的原因在于货源。”但那个时候家电还处于供销阶段,黄光裕的货从何而来?广东作为中国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地区,在这一时期,各类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中包括电子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建立。另外,该地区的走私现象也很严重。如果说没有配额,黄光裕的货品应该大量来自广东。那个时候广东的家电并非全国重点生产基地,国美的第一桶金,应该靠的是贩卖走私家电。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口家电门槛很高,一些走私家电产品便乘虚而入。一些大型国营商店大多不敢接这种“来路不明”的样货,这便成全了一批门面不大的家电零售店。

对于国美电器走私的说法,黄光裕曾火冒三丈地反驳:“我所卖的家电产品都是具有正规手续的,包括供货方提供的发票。没有去走私,也没有从走私者那儿进货。作为一个零售企业,国美电器没必要去调查供货方,甚至供货方的供货方他们的货物是哪儿来的,当时几乎所有家电商店,包括国营商店都大量在卖进口家电。”

黄光裕并不排除他的进货中有经过非正规进口渠道进来、被政府进行课税处理从而合法化的货物。他曾称,这些情况包括海关罚没的走私品,以及一些华侨或出国人员在政策允许情况下带回国内后转让出去的家电产品。当时北京的东单和大栅栏有两个华侨收购站,那里收缴的大量电子货物都被黄光裕接下了。

但是黄光裕进货的主流渠道应该还是来自广州、番禺一带专门从海上“接货”再加价批发出去的走私者。手续及发票造假在那时对这些走私者来说并非难事。在最热闹的时候,黄光裕对于自己的身世很是在意,甚至不止一次站出来严厉驳斥他人对他早年创业的走私怀疑,并且不承认国美电器曾到广州、番禺去进过货。甚至说:“国美电器从不到北京以外的地区进货,那样物流成本及经营风险太大。”不过,黄光裕很快就遇到一个尴尬:有人发现黄光裕的供应商里有广东番禺人。

水货的成本低廉,让黄光裕哥俩有了跟大商场血拼的本钱,他们在北京市场采取低价策略,很快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筲 地产原罪

1993年之后,国美电器生意日益火爆,已经发展至五六家电器连锁店,业务初具规模,而这时兄弟二人对生意的发展方向却发生了分歧。黄光裕仍然看好家用电器行业的发展前景,而黄俊钦对房地产业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两兄弟分家了,黄光裕分得了“国美”这块牌子、一部车和几十万元现金,包括房地产项目在内的其他资产全归黄俊钦。

分家之后的黄俊钦,创建了新恒基集团,以罕见的低调在房地产业急速扩张,开发的项目包括新恒基国际大厦、北京静安中心、鹏润大厦、沈阳新恒基中心、新恒基高科技大厦、皇家里兹饭店、沈阳新恒基大酒店、新恒基世贸饭店和朝来森林公园别墅等项目。

广东有一句俗语:“有钱的大佬不作声”,相对于弟弟黄光裕的高调亮相,黄俊钦显得颇为低调,除了地产界人士之外几乎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尽管他的地产项目已经赫赫有名。以至于他的名字出现在2004年胡润的百富榜上时,黄光裕笑称:“这回胡润总算把他揪出来了。”

有一回,《英才》杂志记者采访黄光裕,当面询问他“兄弟俩到底谁更有钱”时,黄光裕笑答:“我哥哥比我有钱,只不过他没有上市罢了,他产业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黄光裕此言不虚。在当年的胡润百富榜上,黄光裕以140亿元人民币的个人财富再度荣登首富宝座,而黄俊钦仅位列第13位,个人财富为55亿元人民币。但值得注意的是,黄俊钦这些财富更加名副其实,都是些实实在在的资产,不像黄光裕的财富含有更多水分。

彼时,房地产市场的高涨使黄俊钦的财富迅速累加,也正是这段时期的一些操作,成为黄俊钦后来原罪争议的核心缘由。

《财经》杂志曾有一篇报道公开了官方对黄俊钦“新恒基系”和黄光裕“鹏润系”的调查始末,揭开了公众对两黄原罪的争议的序幕。黄俊钦“第一桶金”的种种说法开始集中在骗贷之上。

该报道称,黄氏兄弟在创业期间的违规贷款,加上以租房形式向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套取的逾亿元租金,以及其后的虚假房贷及车贷,总计达13亿元。其中静安中心的开发,成为其操作方式的一个典型案例。

1995年,黄俊钦以1800余万美元的价格将静安控股100%股权购入,并承诺静安中心大厦建成后以相应楼宇面积折抵股价款。黄俊钦进场后很快发现出现资金困难。

1997年,黄俊钦伪造签字,以静安中心名义向中行北京分行贷款5笔,合计人民币2亿元。后来还在1998年把没建成的首层、二层租给中行北京分行,中行北京分行把1.17亿元租金悉数交付,但静安支行的人到2003年才搬入。

直到2005年年末,黄俊钦才向静安中心的原股东支付1500万美元,将静安控股股权过户至自己名下。

2006年国庆节前,公安部启动了对黄俊钦私人所有的“新恒基系”的立案调查,曾经效力于黄氏兄弟的“新恒基系”最高层于星旺等人也被逮捕。

2006年11月1日,黄俊钦私人所有的“新恒基系”全部资产被查封,银监会参与摸查“新恒基系”及黄光裕所控“鹏润系”的整体银行贷款和负债,起因是黄俊钦早年贷款方面存在严重违规操作,黄光裕也被一起调查。

这也许只是黄俊钦千亿财富背后的一个小小的故事,首富的背后,还有很多秘密没被挖掘出来。单单这一个调查并没有让黄俊钦一举成名,但*ST金泰借壳事件却让黄俊钦不得不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

筲 借壳大戏

2001年12月14日,黄俊钦上演了一出比黄光裕更为眩目的借壳大戏--由其执掌的新恒基与ST金泰原大股东山东省医药工业研究所实验厂青年化工厂(下称“青化厂”)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书》,约定以1.02亿元受让青化厂持有的ST金泰26.99%的股份,过户后新恒基成为ST金泰第一大股东。此时距离ST金泰7月23日上市只有不到5个月时间。

此后,ST金泰爆发了一系列经营和财务问题,一直是黄俊钦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首先,上市公司尽管主营医药研发生产,但是主业非常糟糕。2002年、2003年开始接连告亏,2004年有300多万的微利,2005、2006两年继续亏损。同时,ST金泰频频曝出债务问题,官司也接连不断。

由于这些始料未及的麻烦,新恒基尽管拥有了ST金泰这个壳,但是却一直无暇去运作旗下地产的“借壳上市”。入主*ST金泰后,新恒基并没有任何作为,仅仅在2004年玩了一场“保牌”游戏,将*ST金泰从退市的悬崖边上拉了回来。由于新老股东的眼睛只盯在资产的争夺上而无视职工权益所在,加之双方的冷战,多数金泰职工待岗在家。

面对*ST金泰这个烂摊子整整六年后,黄俊钦选择在沉默中爆发。2007年7月9日,新恒基地产集团宣布借壳*ST金泰打造自己的上市梦。*ST金泰宣布向新恒基集团和其他的投资者定向增发80亿股股份,其中70亿股向新恒基集团定向增发,其余10亿股向其他的战略投资者定向增发。*ST金泰借壳成功后,变身为一支地产蓝筹股。

2007年那个夏天,恐怕让黄俊钦终生难忘。200亿元、400亿元、800亿元、1200亿元……黄俊钦的纸上财富比酷暑的气温蹿升得还快。他贫穷的童年所做的那些美梦,每天都在疯狂上演--*ST金泰股价一路狂奔,每天毫无悬念的无量涨停,创造了连续42个涨停的A股新纪录,短短几十天,上千亿元的财富轰然而来,同时催生了最牛散户刘芳。

这一年,刘芳坐享了*ST金泰的40余个涨停,累计持有*ST金泰流通股312.24万股,位列第一大无限售流通股股东。除此之外,刘芳还直接或间接持有其他12家上市公司股权,包括川化股份、汕电力、桐君阁、凯迪电力、三环股份等等,少则数十万股,多则几百万股;这些上市公司都有重组、整体上市、股改等炒作概念。

当然,刘芳几乎都是在炒作题材消息出现之前就预先布局。据粗略统计,刘芳持有的13家公司股权半年之内增值了上亿元。仅以*ST金泰为例,在2007年1月1日至停牌前的3月5日的37个交易日中,*ST金泰的均价为2.981元,该股在创出42个涨停板纪录时股价26.58元,在16元~19元之间曾打开涨停板,即使像市场人士所料,刘芳在此区间出逃,依然有6倍的暴利空间。

刘芳的内幕消息为何如此准确?事实上,此刘芳,正是那个刘芳--黄光裕埋伏在*ST金泰里的人。

事件的疑点很明显,早在连续42个涨停板之前,ST金泰就连续发布了利空消息,并隐瞒重组信息,甚至在未经股东大会审议的情况下,擅自改变会计处理方法,大幅增加亏损额。

有媒体直言,黄光裕操纵的是ST金泰的底仓,很可能就是在这个阶段大举买入的。

2007年9月中旬“因媒体报道需澄清”、“因重要事项未公告”等等原因导致*ST金泰停牌,黄俊钦的财富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每一秒钟增加4.94万元、3分钟损失142亿。

截止到2008年10月31日,*ST金泰股价已跌至2.23元,从最高的26.58,至今已跌去了92%,期间无数散户被套。对于这起涉嫌中国股市最大的股价操纵案,黄俊钦矢口否认。

根据证监会披露的信息,黄光裕被拘的一大原因是操纵股价,而黄光裕哥哥黄俊钦其后也被北京警方带走调查。协助警方调查一年之久后,黄俊钦最终因涉嫌5宗罪:内幕交易罪、合同诈骗罪、贷款诈骗罪、重婚罪,以及在出入境证件上涉嫌犯罪,而被移交检方。

2009年3月,黄俊钦所持*ST金泰部分股权已被法院裁定变卖,显示“首富”兄弟的资产处置已掀开一角。在此之前,*ST金泰接第四大股东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转来的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向其送达的《民事裁定书》,裁定变卖新恒基房地产持有的公司无限售流通股2847240股,上述股票的变卖款项扣划至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指定的账户上。

从一文不名的穷小子,及至资本大鳄,到如今的阶下囚,黄俊钦的人生具有一切经典商战电视剧的所有要素,好比应了那句俗语“跳得高,摔得脆”。若当年不是急于求成、求富,不会办下那么多不法的事情。

其实,人世间的许多事情都是有迹可循的,谁有多大本事和多大本钱,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有人突然财富急剧膨胀,就可能有不正当行为。腐败资本造就了一大批社会“成功”人士,但靠不法行为和侥幸心理积聚的财富早晚都会成为一场空。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