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被分配至偏僻的乡镇这件事,叶老师一直耿耿于怀。大学时,他是系里有名的才子。毕业后,大部分本地的同学都凭关系留在了E县,而公认为满腹才华的他却找不到接受单位。最后,由教育局统一调配分到了F镇。他是全班同学中唯一被分配到镇一级中学的。
叶老师的不幸成为了李燕萍的幸运。正是在叶老师的教导下,她于学习之余看了不少好书,在那偏远的小乡镇里学会多思、沉思,不满足于眼前的世界。叶老师特别提醒李燕萍,身为女孩,在乡下重男轻女的环境中,一定要让自己特别优秀,优秀得让全镇的人瞩目。优秀得能获得家里的支持,读高中,考大学,走出F镇。否则,永远都是农民的女儿,永远都逃不出生活在F镇的命运。
叶老师虽然是踉踉跄跄步入了社会的,可在工作之初,还是保持着一介书生对社会的热忱。他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仅教书育人,还想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一阵子,他极力推荐自己的学生读《论语》、《孟子》,无奈他的学生们,由于生长环境的限制,大都不肯花时间,也没有悟性去读那些艰深奥涩的古文。只有李燕萍,她像是得到了上天特别的眷顾,不仅能明白他,还能明白他推荐的那些书。叶老师积攒了一肚子的读书心得,常常满腔热情地拉着李燕萍分享。比如有一次,他向李燕萍讲述他的政治理念:"宋朝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对这句话是这样理解的:对于统治者看来,《论语》不但是有关为人处世的经典智慧,而且是比法律还有要用的教条。因为孔子提出的核心思想是“德”,以忠孝仁义来束缚人的行为,要求每一个人都有道德,不好意思作恶。这样社会就会有安宁了。”
李燕萍略想了想,说:“一个人守道德,不等于每一个人都守道德。假若每个人都有相同的觉悟,那社会也不是像今天这样了吧?”
叶老师狡猾地笑了笑,说:“所以说,每一个领导者在读《论语》时都看到另一层意思,‘德’是其中的核心思想,‘德推己及人’才是最终的实施方法。自己守道德是不够的,还要要求别人也要同样做到。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能影响到的只是身边的少数人,即使皇帝也不过如此,从少数人再推及到更多的人。所以不要把皇帝想象得多伟大,不管多大的国家,多复杂的事,最终都是推己及人。”
叶老师喝着廉价的土茶叶,说得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李燕萍知道他是说给自己听的,然而她也深深受到了影响。在随后的多年学生生涯中,她一直以书本的道德规范自己。她与叶老师一样相信书本的权威,知识的力量。可惜几年以后,却收到了叶老师不幸的消息。
叶老师知识渊博,有着一套自由而浪漫的想法,然而这一套想法没法在穷乡僻壤里生存。他在课堂上发表的惊世骇俗的言论,很快就招来了学生家长的抗议,受到校领导警告。F镇虽小,可是从政府到宗祠,都有着自己的一套严格的义理。而恃才放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要被打压的。叶老师感到自己不被理解,满腹才华得不到重视,渐渐地厌倦了工作,心理上也产生了偏差。
到李燕萍读初三的时候,叶老师已经是一副潦草上课,潦草生活的样子。他的单身宿舍里堆满了书,而且都是些与政治有关的书籍。他将《士与中国文化》、《遵义回忆录》、《大国悲剧》放在枕边,一心想了解政治学在为人处事上的应用——因为觉得自己满腹才华,本应前途锦绣,却因为为人处事栽了跟头,吃了政治的苦。书看得多了,最终还是有用的。叶老师语文课没教好,政治报告却是写得文采斐然。几年后,叶老师得到镇长的赏识,到镇政府做了一名办公室秘书。
然而,也许是叶老师没有真正把政治读懂,他在镇政府干了一年多,还是没有得到领导的肯定,反而惹来不少同事嫌恶。后来镇政府换届,提拔他的那位镇长调往别处,叶老师就像个孤魂野鬼,没有一个科室愿收留他。叶老师半生不得志,心里有根结解不开,于某天晚上在镇里投了河,成了真正的孤魂野鬼。
本家的叔伯们对叶老师的自尽是不能理解的。在他们的想法里,生命是老天给予的,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除了无药可医的癌症,再没有任何解决不了的问题,令生命擅自终止。最后,本家的权威人物之一,小学校长李盈山总结道,"搞政治的人,心理素质最重要。像他这种受了点打击就想不开的,谁也不会重用他。"李艳屏与叶老师相处的时间只有三年,可是受他的教诲良多。有些切实的道理叶老师没能自由运用,她用上了。多年来,李燕萍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她觉得在无数的处事哲言中,这一句是最切实落实到交际中的。在读书时无论是在权威的父辈们面前,还是在表现得比她笨拙的同学面前,她说话总是低调婉转,给每个人留下好印象。在工作以后,她更是觉得需要小心谨慎,不犯"言多必失"的错误。
挂了许文哲的电话,李艳屏在备忘录上写上:"下月回老家,落实叶老师孩子读书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