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2)

有一种职业叫妈妈 作者:刘慧芳


 

攀比下的“中国式浪费”

刚从上海回武汉那会儿,还没从物价的落差回过神,看什么都觉得好便宜,一上街恨不得大采购,仿佛什么都是心动跳楼价。每次买菜回来,老公一看着我提着大包小包,就欷歔“我们家的富婆回来了”。

女儿来武汉的第一个月,每次带女儿逛街,我就是她的自动提款机,她点什么我买什么。那时我有个心结,总觉得离开女儿两年,“对不起”女儿,希望能在物质上满足她的一切要求。

一次,妈妈来武汉,看到我给孩子买的一大堆可有可无的玩具、衣服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什么是真正对不起孩子?应该是没有培养出孩子的谋生能力和摆脱困境的能力,使孩子只能依赖父母才能生活,这才是真正对不起孩子。即所谓“金钱少不是对不起,教育少才是真正对不起。”一旦孩子被人称为“缺少家教”,那才是对父母的最大否定。

其实,中国的父母是天底下最爱孩子的父母。孩子要名牌运动服时,家长会将自己生活要求降到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省下钱来满足孩子的愿望。而一些条件比较好的家庭,当家长的花钱大手大脚,孩子就会看在眼里,记住心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消费观直接反映家长的消费观。现实生活中所反映出的孩子高消费的现象,也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我痛定思痛,成由勤俭败由奢;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从今天起和女儿一起做“葛朗台”。每次出门,我们家的小管家婆都会记得随手关灯,检查水龙头有没有关好;每次给女儿买学习用具,她都会和我一起比较价格,区分哪一种更划算;我们还会把喝剩下的易拉罐、塑料瓶存起来,一起动手做成各种各样的玩具。

如今,女儿砍价的能力与日俱增,哪怕是面对自己爱不释手的玩具或书籍,她都会当着老板的面,装腔作势地拉着我的手说:“妈妈,这个太贵,我们到别家去买。”女儿穿的不是最时尚的,甚至大部分都是哥哥穿不下的男装,但馨儿妹妹会骄傲地说:“我穿这件衣服比哥哥还帅。”女儿的玩具不是最时髦的,甚至大部分都是我们用废旧物品DIY的,但馨儿妹妹会骄傲地说:“这个是我做的,你家没有吧!”给女儿买的书籍不是最多的,但我们可以保证,每一本故事书女儿都能倒背如流,每一本描红本、画册、手工书,她都全部亲自动手写完,她会骄傲地说:“我是我们家最聪明的,爸爸每次‘走迷宫’和‘找不同’都输给我。”

穷爸爸?富爸爸!谁能说女儿在精神上不是最富裕的。

保姆式的“中国妈妈”

网络上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让我很触动。在美国高中生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妈妈说了算。妈妈像只老母鸡,孩子如同小鸡,总要靠母鸡的翅膀来保护。“中国妈妈”在美国学生口中成了一句讽刺语。

反观我自己,我是保姆式的“中国妈妈”吗?孩子多大就应该培养独立性和自主性呢?其实,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应该从孩子学会走路时就开始,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意向,如果这时幼儿的独立活动要求得到满足和成人的支持,将开始建立自我肯定情感,相反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并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个性品质不同。成就卓著者都是有坚强毅力、独立性和勇往直前等个性品质的人。可见孩子的独立品格对成长和成材是何等重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