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外交事务:洋提督事件始末

李鸿章全传 作者:赵凡禹


1863年,清政府从英国购买的一支舰队,1882年李鸿章聘任英国海军军官琅威理为北洋海军舰队的总监察,负责训练。

琅威理(Lang William M)是近代海军史和中英外交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校,本是英国海军的一个低级军官。光绪初年,李鸿章奉命创建北洋水师,战舰多购自外国,且海军人才缺乏,不得不借才异域。

北洋海军创建伊始,李鸿章为物色一位理想的统帅伤透了脑筋。1878年,中国已拥有新式舰艇二十余艘,可外国人仍然认为中国“并没有海军”。重要原因在于海军的组织训练全无章法,不堪一战。李鸿章写信给驻英公使郭嵩焘,嘱托他在英国帮助寻觅北洋统帅。郭嵩焘回信说,有一个叫琅威理的英国人符合李鸿章的要求,专业技术十分精通。当年6月,琅威理受聘为中国护送所购炮船。李鸿章得知后令船政大臣丁日昌暗中观察琅威理。丁日昌回报,琅威理是不可多得的帅才。李鸿章心中对琅威理顿生好感。琅威理护送船舰来华,任务完成后便返回英国,并未与李鸿章谋面。琅威理虽然符合条件,然远在英伦,海军的组织和训练却是刻不容缓。李鸿章希望“老朋友”赫德能够推荐合适的洋人充任海军教习。精明的赫德见海军教习一职既没钱又没权,对李鸿章的要求根本不予理睬。1879年,李鸿章只好将此事再次托付驻英公使,此时公使已不是郭嵩焘,而是曾纪泽。不久,曾纪泽回信,保荐之人还是琅威理。这年9月,英国海军统帅古德访问天津,李鸿章询问有无合适人选可推荐来中国做海军总教习,古德推荐的依然是琅威理。正巧这时李鸿章得到确切消息,不久有一批炮船要运抵天津,负责押送的正是琅威理!李鸿章与琅威理虽未谋面,对其大名却已耳熟能详,决定亲自会会这个众口交赞的琅威理。

1879年11月,琅威理受雇率清政府第二次在英国订购的四艘船(即镇东、镇南、镇西、镇北)来华,于十月初六日抵达大沽口。当时的四艘炮船均为英军的淘汰武器,技术要求很低。琅威理在万里波涛一番操练,弄得李鸿章心花怒放。操演完毕后,李鸿章当即聘请琅威理为中国海军总教习。李鸿章当时正为母守孝,但仍马不停蹄地为琅氏办理来华任教事宜。那种热切的心情仿佛得到琅威理就为中国海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

琅威理见李鸿章如此急切,反倒不急不忙,开始提出各种条件,如海军总教习拥有调派兵勇之权;其在中国服役期间不能影响在英国军队的年资和升迁;其借聘须经赫德之手办理,否则拒绝受聘;最后,琅威理简直和敲诈一般开出天价的年薪待遇。对琅威理的各种无理要求,李鸿章尽量满足。然而,英国政府却不答应。英国海军部一是不愿现役军官到中国任教,防止泄露本国军事机密;二是英国政府认为琅威理既然到中国任职,在英国的年资应自动停止;三是琅威理在中国的服役年限不符合英国法律。清政府虚位以待,英国政府却不愿放人,双方就此事僵持不下。在这期间,有两个人为此事使出浑身解数,急于促成此事。他们是英驻华公使威妥玛和总税务司赫德。两个人纷纷劝说英国政府。威妥玛几次向英国政府发去密电,晓以利害。他说,如果中国聘不到英国军官,就会在法国、美国、德国中寻找合适人选,那会极大损害英国在远东的利益。琅威理只不过担任教习职务,如两国开战,随时可将其召回。此事我们不愿意做,法国、德国和美国都抢着想干!他们早就准备好了人选,就等着李鸿章要人了。只要中国政府允许琅威理为清帝国服役,海军控制权迟早会落入我们手里!赫德比威妥玛还着急,在给朋友的信中说,琅威理之事本不应该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应该由私人来安排,因为中国人最不喜欢和官方打交道。他十分担心李鸿章母亲的突然去世会给琅威理来华带来不利影响。他说,不知道这个伟人要为母亲守孝一百天(短丧),还是二十七个月。如果是一百天,这件事还有希望,要是二十七个月,此事就可能要泡汤。幸运的是,清政府最终只准了李鸿章三个月的假期。在二人的努力斡旋下,英国海军部最终暧昧地表示琅威理在中国任教“既不有所妨碍,也不有所促进”。李鸿章和琅威理正式签约,聘其为北洋海军副提督。1882年秋,琅威理正式来华任职。他的任务是负责北洋海军的操演、训练及教育事务,直接对北洋大臣负责。琅威理的年薪定为纹银六百两,但没有规定聘用年限。李鸿章本打算长期聘用琅氏,不料后来也正因此漏洞,琅威理任职一年后便随随便便地辞职跑掉了。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按照英国政府规定,大英帝国臣民不得为第三国作战,英国政府保持中立,琅威理为避嫌而去职,改由德国人式百龄担任总教习。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接受海战失利的教训,痛定思痛,决定大办海军,于1885年九月初五日,成立中央海军机构海军衙门,所有水师系归其节制调遣。一时各国政府纷纷派本国军官前来应聘,希望接替琅威理的职务。英国政府也意识到琅威理的重要性,晋升其上校军衔和舰长,要求其返回中国继续任职。李鸿章电请琅威理回华复职,赫德等也极力恳劝,并请英国外交部代为敦促。琅威理要求在训练中采用英制,雇佣英人,并授予其训练全权,在得到李鸿章同意后,1886年春,琅威理重返北洋海军,受到李鸿章、丁汝昌和北洋官兵的热烈欢迎。其时正是用人之际,北洋统帅丁汝昌乃陆军出身,对指挥海军毫无经验,海军官兵甚至很多人连“经纬仪”、“指南针”都分不清。琅威理回任后,3个月内使一盘散沙的海军变得整齐可观,得到清政府颁发的二等宝星勋章。同年四月,醇亲王大阅海军,因海军建设卓有成效,赏赐琅威理提督军衔。李鸿章在电文里也经常用“提督衔琅威理”或“丁、琅二提督”的称谓。在北洋海军的正式公文中,琅威理的头衔也全是“提督”。可是后来经过“撤旗事件”后,琅威理发觉这个头衔是空的,自己没有一点实权。

1890年3月,北洋舰队至南中国海例行操巡。提督丁汝昌率镇远等四舰巡查海南岛,总教习琅威理则留守香港。香港乃英人汇聚之所,琅威理忙不迭地下船去和同乡炫耀自己的官位和成绩,直到天黑才回到船上。按海军惯例,提督离船降提督旗改升总兵旗。

琅威理的校友——海军留学生刘步蟾下令升起总兵旗。琅威理看到提督旗撤下,非常不悦,因为在他心目中,自己和丁汝昌平起平坐,提督旗是俩人共同拥有的。他还经常和部下说:“北洋海军有两个提督!”于是他跑去问刘步蟾,丁汝昌走了,我还在,我也是提督,提督旗怎么能撤下呢?刘步蟾毕业于英国海军名校,他平时便看不上这位洋提督,加上海军中多为闽籍,琅威理曾上书李鸿章,提出“兵船管驾,不应专用闽人”,大家早就对他愤恨。于是刘步蟾对琅的质问不做理会,琅威理只好致电李鸿章,这就是著名的“撤旗事件”。

李鸿章对此事并未重视,搁置不理。琅威理却感到备受侮辱,跑到天津威胁李鸿章,如果不严惩刘步蟾,他马上辞职!李鸿章偏偏不信邪,留下一句话:愿走愿留,悉听尊便。琅威理一怒之下,再次辞职。

琅威理辞职后,在华的外国报纸纷纷为琅氏鸣不平,谴责李鸿章背信弃义。《中国时报》报道说,琅威理纯粹受骗上当。因为聘任合同写得明明白白,琅威理必须拥有实权。升旗事件绝非偶然,而是李鸿章和北洋军官的卑鄙阴谋。《北华捷报》描述得更为悲壮:外国人以辛勤劳动和忠诚人格换来的却是忘恩负义、过河拆桥。除非外籍军官与中国人同流合污,慵懒堕落,否则便会遭到嫉妒和排挤。事件不断升级,渐至超出李鸿章和琅威理的个人矛盾,上升为中英两国间的外交冲突。英国政府态度强硬,禁止英国军官为中国军队服务,驱逐英国海军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中英关系因琅威理辞职事件陷入僵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