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外交事务:中俄斡旋身价增

李鸿章全传 作者:赵凡禹


1871年,俄国乘阿古柏侵扰新疆之时,出兵占领了新疆伊犁。1878年,左宗棠督军肃清阿古柏势力,收复了新疆绝大部分领土,只剩下沙俄占据的伊犁了。清政府再三忖度,决定以外交手段解决,于是派崇厚赴俄对归还伊犁一事进行交涉。

光绪五年(1879年)八月十五日,中俄签订《里瓦几亚条约》,伊犁南境大片土地落入沙俄手中,中国还支付俄国500万卢布作为“守城费用”;此外,俄国还获得了许多商业特权。条约对中国主权和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害。而崇厚签订了割地赔款条约,不等朝廷调令就私自返回了中国。

朝廷对这样的结果自然难以满意,下令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等挽回损失。同年十月初五,李鸿章向朝廷提出建议,说条约的签订虽然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害,但是中国一旦违约,“恐为各国所讪笑”,应予以批准。

这时,朝野上下都知道了崇厚对俄交涉的失败,故群起而攻之。崇厚被革职候审,后来又被定为斩监候。同时曾纪泽担负起赴俄再进行交涉的任务。

然而俄国根本不同意重订条约,摆出了一副武力威胁的架势。英国公使威妥玛告诉李鸿章:“俄已增兵,劝减崇厚之罪,则英国可调停俄国,使之接待特使曾纪泽。”

李鸿章回答道:“通常情况下,平常有5个弹劾的折子,就可以丢掉官,有15个到20个折弹劾就可以要命了,太后可以不罪崇厚,但现在已经有40个人要求斩崇厚以谢天下,崇厚命在旦夕。”

俄国为了使中国不毁约,以中国不友好为借口调兵遣将进行军事威胁。俄国海军增派舰队威胁大沽口;伊犁驻军也增加了10000人,海参崴边境上也驻扎了12000人的俄军,中俄战争几乎是一触即发。

这时,军机大臣沈桂芬因害怕自己推荐崇厚与俄谈判受牵连,竟一夜白头。

李鸿章还是没有放弃自己的主张,他为了避免恭亲王为主战派撑腰,导致两国交兵,秘密致函于他,说:“军心不固,外强中干,设与俄议决裂,深为可虑。尚祈钧处主持大计,勿为浮言所摇惑,斯全局之幸也。”希望能从宽处理崇厚,以缓和双方情绪,为重开谈判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他向恭亲王建议加紧备战,计划采购铁甲舰以巩固海防。

此时,英国公使将法国希望中俄开战以收渔人之利的情况向国内回报,提出英国应给予中国支持。

中国也知道,列强们都会眼红中俄纠纷,趁火打劫。

面对危急形势,总理衙门开始积极备战,以李鸿章的名义邀请戈登来华,协助处理中国纠纷。

俄政府对“戈登到中国助战”向英国提出抗议,英国也不愿因此直接卷入争端,于是禁止戈登协助中国。

因此,戈登以来华“助和”而非助战为名,从英国出发了。

英国公使为了不得罪沙俄,让赫德转告戈登不要与李鸿章见面。

然而戈登还是在天津与李鸿章见了面。两人曾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并肩作战过,有不浅的交情。李鸿章告诉他,自己是主张和平解决问题的。于是戈登进京与醇亲王奕譞及总理衙门的官员们会见,力主和谈。他劝说清政府放弃,“俄国人可以在两个月内占领北京”。奕譞提出大沽炮台可以阻止俄军登陆,戈登则以“俄人可从陆路夺取”相对,戈登还指责醇亲王对地理知识是一无所知,连翻译官都不敢翻译。最后戈登警告说:“和俄国打,将来赔款割地,损失更大于今日。”

戈登回国之前到天津跟李鸿章告别,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大致的意思是:中国应“速成立近代化陆军,勿与俄国开战。如要战,则迁都与俄人作持久的游击战,不要与之作正面战。中国军队吃空额的恶习必须革除”。后来,香港报纸登载了戈登的条陈。戈登的日记里说明他此行完全是因与李的私交,是助朋友一臂之力:我愿牺牲我的性命为鸿章服务。就为了李鸿章而占领北京(即推翻清政府),使鸿章成为皇帝,则鸿章全无此心。我也不愿陷鸿章于不可能之地位。……鸿章乃中国今日的唯一救星,所以虽未被鸿章所召,此次到中国,却是为了鸿章。

又记道:“若中国以选举方法使鸿章在位,愿竭力以赴,但以武力夺取,亦有违我心。”

很明显戈登希望李鸿章能取代清帝,更好地领导中国。

同治五年(1866年),李鸿章负责处理归还南京法国教产的事宜。由于他一直拖延,对法国的无理要求置之不理,法国公使伯洛内便借机向恭亲王进谗言,说李鸿章有篡位之心,对他进行了攻击和诽谤:“且李鸿章之敢于误国,是自矜其有为有献,慰官憋赏,曰碑誉颂,骄气日盈,又见贵亲王事事优容,不加勉强,是以其有跋息之势,欲于南方自雄焉。本大臣看上海及香港新闻纸,早有人说过,李鸿章有自由自主之意”,想利用这种卑劣的手段将他拉下台。

《景善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桩事:光绪六年(1880年),上海的《华报》根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提出李鸿章有可能取代清帝,说:“中俄若开战,俄人将占领北京。只有鸿章可代中国与俄人谈和,鸿章必允俄人要求,俄人退出必立鸿章为帝。”李鸿章得知此事,气得不得了,马上查禁了该报。

当时的外国人大多认为李鸿章已具备了左右中国的实力,因而对他是否会做皇帝,作出了许多评论。

光绪八年(1882年)十二月十五日,戈登返英,写了一封信给英国的远东问题专家,说:“欧人多愿李鸿章自立为帝。实则满清若倒,中国或将大乱,英国更不能通商。若鸿章果能自立为帝,则中国必在鸿章之英明领导下,联合一致,于英国利益更为不利。法国亦然。英人以通商为主,鸿章若自立为帝,岂不禁止英人售烟(鸦片)运货,更何利之有?中国实不应与法战。”

此时,清政府的守旧派给外国人留下的全是迂腐、盲目、不切实际的印象,所以李鸿章更显出深谋远虑,是个务实的人才,具备领导中国的能力。一旦他登上最高权力的地位,中国必将纳入正轨,各国的在华利益也将得到保障。然而这只是西方人按自己的价值观作出的评判,他们不能了解,李鸿章开明的一面是受到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所限制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