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毛泽东智品诸子(6)

毛泽东品国学 作者:卢志丹


从“且夫水之积也不厚”至“水浅而舟大也”,是《庄子·逍遥游》的原文,意思是:积水如果不深厚,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在地上低洼之处倒一杯水,它只能负载草芥那么大的船,这时如果放上一个杯子,杯子就会被胶住了。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的缘故。

这段话包含着很深的哲理。它说明,一切事情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浅水负载不了大船,这就是规律;离开这个规律,在浅水里去行大船,那船就要搁浅,就要被胶住。一切事情都离不开条件,这在庄子哲学里叫做“有待”。

毛泽东读《逍遥游》是领会了其中的真理的。“予诵斯言,未尝不叹其义之当也”,说明毛泽东已经被《逍遥游》中的真理所折服了。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都是有条件的,这就是事物的规律。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这其中反映着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必然就是规律,掌握了必然的规律,才能获得自由;离开掌握必然规律去追求自由,是根本办不到的。这就像大船离不开大水、鲲鱼离不开大海、大鹏离不开大风一样。

毛泽东在《讲堂录》中提到的“合肥李氏”,即近代的李鸿章。他“平发夷捻”(镇压太平军和捻军起义)很成功,是因为杯水负载了小舟,合乎了事物的规律;后来,他处理国家大的政务却“着着失败”,是因为浅水负载了大舟,违反了事物的规律。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自由和必然的规律。他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③

这里提出的不断总结经验,目的就是要发现必然的规律,以便掌握了必然规律再去改造现实。

庄子的另一个核心哲学思想“齐物论”,把世上的是非、善恶、物我、生死等,都看成是一样的,都看成无差别的。既然是一样的,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去区别什么是非、什么善恶;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必要去为生而高兴,去为死而悲痛。

据《庄子·至乐》记载,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并没有痛苦,而是敲着盆子唱起歌来(“鼓盆而歌”)。

毛泽东曾就庄子的“齐生死”思想,阐发了事物变化的辩证法。1964年,毛泽东同几位哲学工作者谈话时说:

如果现在孔夫子还在那还了得,地球就住不下,死了人应该开庆祝会,庆祝辩证法的胜利。庄子老婆死了,不是鼓盆而歌吗?发生,发展,消灭。一个消灭一个。

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就是物质的变化和物质不灭的定律。毛泽东在《读艾思奇编〈哲学选辑〉一书的批语》中,引用了庄子“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庄子·人间世》)的话,因其中揭示了事物变化由小到大的规律。

在哲学上,庄子还看到了事物的无限可分性。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同几位哲学工作者谈到日本哲学家板田昌一的基本粒子观,毛泽东赞赏板田昌一的“基本粒子并不是最后的不可分的粒子”的观点。谈到凡事都可分的观点时,毛泽东肯定了庄子的万物永远可分的观念。毛泽东说:

列宁说过,凡事都可分。举原子为例,不但原子可分,电子也可分。可是从前认为原子不可分。原子核分裂,这门科学还很年轻。近几十年来,科学家把原子核分裂了。有质子、反质子,中子、反中子,介子、反介子,这是重的,还有轻的。至于电子同原子核可以分开,那早就发现了。电线传电,就利用了铜、铝的外层电子的分离。电离层,在地球上空几百公里,那里电子同原子核也分离了。电子本身到现在还没有分离,总有一天能分裂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个真理。不信,就试试看。如果有竭,就没有科学了。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