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胖猫”与“小耗子”(1)

何妨是书生 作者:潘光哲


在20世纪中国学术界里广受推崇(当然,也颇受批判)的钱穆,著作等身,也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在钱穆的众多著述里,《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回顾记录了不少现代的学人风采与学林往事,深富兴味。可是,即如钱穆的得意弟子余英时的述说,这部书的文字“太洁净、太含蓄了”,因此,“读者如果不具备相当的背景知识,恐怕很难体会到他的言外之意,更不用说言外之事了”(余英时:《犹记风吹水上鳞》,第13页)。例如,钱穆对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创所所长傅斯年(孟真)的一些回忆,就很有意思,颇有值得探索玩味的空间。钱穆的回忆里,有这么一段话:

凡北大历史系毕业成绩较优者,彼(按:傅斯年)必网罗以去,然监督甚严。有某生专治明史,极有成绩,彼曾告余,孟真不许其上窥元代,下涉清世。然真于明史有所得,果欲上溯渊源,下探究竟,不能不于元清两代有所窥涉,则须私下为之。故于孟真每致不满。(《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合刊》,第147页)

所谓“凡北大历史系毕业成绩较优者”,傅斯年“必网罗以去”,确是历史实情。正如史语所创所元老之一,后来也接任所长的考古学大师李济的指陈,傅斯年专门铸造了“拔尖主义”一词,意指网罗各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加入史语所的研究队伍,“往往使各大学主持历史系的先生们头痛”(李济:《值得青年们效法的傅孟真先生》,第69页)。正如身受傅斯年教化栽培之恩的邓广铭的回忆,傅斯年自己与史语所同仁于1930年代初期都在北大史学系兼课,既是培英育才,“要把金针度与人”,也兼有直接为史语所考评选拔新血的用意。(见邓广铭:《怀念我的恩师傅斯年先生》,第8页)

至于钱穆说傅斯年对进入史语所的这批新秀“监督甚严”,基本上也非凭空虚构之论。盖若傅斯年对史语所的新进青年,立下的第一条“规矩”,就是“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甲骨学大师董作宾就比喻说,这乃是傅斯年对青年学者的“下马威”。董作宾也指陈说,平素相处,傅斯年对这群小青年确实“管理又是很严的”。例如,有一次,一位助理员某君在院中散步较久。次日,傅请别位同仁一起到外面晒晒太阳,偏偏就是不让某君出门,还向他说:“你昨天已经晒够了。”因此,董作宾说,史语所的这帮青年学人,对傅斯年固然“爱之敬之而且畏之”,但是,只要受过傅斯年的“训”的人,“敬”同“畏”却又压住了他们的“爱”。

史语所避徙四川李庄的时候,扮演多重角色的傅斯年,往来于重庆、李庄之间,一旦回到李庄,这帮青年学人的行止动作,便大有不同,特别对他,好似“敬而远之”。傅斯年不在李庄时,由董作宾代理主持所务。这群青年和这两位“领导”相处,态度举止大大不同,让傅斯年“大惑不解”,他就问过董作宾个中原由究竟何在:

他们立在院内或大门口,一群人有说有笑,你去了,加入摆一套龙门阵,我去了,他们便一个一个,悄悄溜了,这是为什么?

董的回答是:

这正是我无威可畏,不如老兄之处。

傅斯年听罢,只得“长吁了一口气”。也难怪同样在李庄的研究院社会所所长陶孟和,会对董作宾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