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汉武帝控制了河西地区之后,到东汉、三国、西晋中期大约四百年间,这里都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4世纪初,中国北部进入了被称作“五胡十六国”的短命政权频繁更迭的时代。敦煌也脱离了中央政府的统治。不,也许应当这么说,由于可称为中央政府的政权并不存在,呈现出地方割据的状态。
被西晋正式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张轨割据姑臧(即武威)。据《晋书·列传》的记载,张轨是汉常山景王第十七代孙,乃名门之后,世代治授儒学,闻名于世。一般人总是希望留在中央谋求高官厚禄,而唯独张轨与众不同,他在朝廷四处活动,谋求到地方赴任,最终得到允许。
他预见到天下大乱将至,于是选择到边境避难,此后更庇护了因动乱而逃难至此的读书人。
虽然张轨不得已割据河西,但他并不打算背叛晋王朝,采用的仍然是晋朝的年号。
张轨死后,其子张寔、张茂先后即位,到第四代的张骏时,始称“凉王”。这个小王朝事实上的创立者是张轨,实际独立的年份是313年。后于377年被前秦所灭。
这一时期称作“凉”的短命政权有五个,统称“五凉”。为了区别,人们将最初的张氏政权称为“前凉”。
前凉为前秦所灭。前秦君主苻坚在淝水被东晋所败,听到这个消息,前秦的将军吕光在河西宣布独立,人们将其政权称作“后凉”。当时是386年。
后凉是氐人建立的政权,氐族属于吐蕃的一支。
后凉政权以武威为都,鲜卑族(通古斯族)秃发乌孤所建的“南凉”以乐都为据点,匈奴系的沮渠蒙逊所建的“北凉”割据于张掖。后凉受南凉、北凉的压迫,降于后秦。不久,南凉、北凉鹬蚌相争,均为后秦所灭,成为其属藩。
第五个“凉”王朝是汉人所建的“西凉”。西凉是从北凉独立的割据王朝,以敦煌为都,不久为北凉所破。西凉独立时,恰好是400年,被灭亡时为421年。攻陷了敦煌的北凉也难逃亡国的命运,439年为北魏所灭。
总之,这些政权都是短命弱小的王朝,它们能有多大的控制力,实在令人怀疑。汉人建立的西凉政权,其君主李嵩就是敦煌地区各豪族所拥立的,很可能只是这些豪门望族联盟的代表而已。顺便提一句,此后大唐帝国的创建人李渊,便自称是李嵩的七世孙。
吕光在创立后凉前,听到主公苻坚战败的消息,急匆匆从西域东归。因此,他并不太清楚淝水之战以后的实际情况。吕光在回武威的路上,敦煌大概是必经之地,而其时的敦煌到底掌握在谁的手里呢?
写到这里,我本人也觉得要把事情交代清楚非常麻烦。总之,虽然有欠准确,姑且将张轨割据河西之后大约一百年的时间里错综复杂的各个时代整理如下:(略)
这就是敦煌历史中最复杂时代的概观。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立的王朝,并非像“五凉”那样弱小的地方政权,它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统治者。虽然不是全国统一的政权,却也掌控了中国北部的半壁江山,势力非常强大。
535年,宇文泰弑孝武帝,北魏由此分裂成东西两部分。敦煌属于西魏。
不久,东魏被北齐所取代,西魏也被宇文泰之子所篡夺,于557年改国号为“周”,即历史上所称的“北周”。
北周也难逃同样的命运,被外戚杨氏夺取了政权。杨氏创建的王朝国号为“隋”,后灭南朝的“陈”,重新统一了天下。
创立隋朝的杨坚原被北周封为“随国公”,在取得天下之后,以其封地之名为王朝国号。这是自秦以来中国的惯例。
然而,仔细看“随”字,中间有个走之旁,是从“走”字演变而来,国号中有这层含义,岂不有种短命的预感?
于是,杨坚下令:“随(隨)”字其意不祥,将走之旁去掉,以“隋”为国号。
不管多么讲究吉利不吉利,也不管在选择国号时如何改动文字,人算毕竟不如天算。奢侈无度的隋炀帝登基后,隋朝便一步步走向灭亡。这个王朝延续的时间不满四十年,是个短命政权。取而代之夺得天下的,是持续时间很长且强大的唐王朝。
在这几百年时间里,敦煌历经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更迭,如下所示:(略)
4世纪初,中国北部进入了被称作“五胡十六国”的短命政权频繁更迭的时代。敦煌也脱离了中央政府的统治。不,也许应当这么说,由于可称为中央政府的政权并不存在,呈现出地方割据的状态。
被西晋正式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张轨割据姑臧(即武威)。据《晋书·列传》的记载,张轨是汉常山景王第十七代孙,乃名门之后,世代治授儒学,闻名于世。一般人总是希望留在中央谋求高官厚禄,而唯独张轨与众不同,他在朝廷四处活动,谋求到地方赴任,最终得到允许。
他预见到天下大乱将至,于是选择到边境避难,此后更庇护了因动乱而逃难至此的读书人。
虽然张轨不得已割据河西,但他并不打算背叛晋王朝,采用的仍然是晋朝的年号。
张轨死后,其子张寔、张茂先后即位,到第四代的张骏时,始称“凉王”。这个小王朝事实上的创立者是张轨,实际独立的年份是313年。后于377年被前秦所灭。
这一时期称作“凉”的短命政权有五个,统称“五凉”。为了区别,人们将最初的张氏政权称为“前凉”。
前凉为前秦所灭。前秦君主苻坚在淝水被东晋所败,听到这个消息,前秦的将军吕光在河西宣布独立,人们将其政权称作“后凉”。当时是386年。
后凉是氐人建立的政权,氐族属于吐蕃的一支。
后凉政权以武威为都,鲜卑族(通古斯族)秃发乌孤所建的“南凉”以乐都为据点,匈奴系的沮渠蒙逊所建的“北凉”割据于张掖。后凉受南凉、北凉的压迫,降于后秦。不久,南凉、北凉鹬蚌相争,均为后秦所灭,成为其属藩。
第五个“凉”王朝是汉人所建的“西凉”。西凉是从北凉独立的割据王朝,以敦煌为都,不久为北凉所破。西凉独立时,恰好是400年,被灭亡时为421年。攻陷了敦煌的北凉也难逃亡国的命运,439年为北魏所灭。
总之,这些政权都是短命弱小的王朝,它们能有多大的控制力,实在令人怀疑。汉人建立的西凉政权,其君主李嵩就是敦煌地区各豪族所拥立的,很可能只是这些豪门望族联盟的代表而已。顺便提一句,此后大唐帝国的创建人李渊,便自称是李嵩的七世孙。
吕光在创立后凉前,听到主公苻坚战败的消息,急匆匆从西域东归。因此,他并不太清楚淝水之战以后的实际情况。吕光在回武威的路上,敦煌大概是必经之地,而其时的敦煌到底掌握在谁的手里呢?
写到这里,我本人也觉得要把事情交代清楚非常麻烦。总之,虽然有欠准确,姑且将张轨割据河西之后大约一百年的时间里错综复杂的各个时代整理如下:(略)
这就是敦煌历史中最复杂时代的概观。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立的王朝,并非像“五凉”那样弱小的地方政权,它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统治者。虽然不是全国统一的政权,却也掌控了中国北部的半壁江山,势力非常强大。
535年,宇文泰弑孝武帝,北魏由此分裂成东西两部分。敦煌属于西魏。
不久,东魏被北齐所取代,西魏也被宇文泰之子所篡夺,于557年改国号为“周”,即历史上所称的“北周”。
北周也难逃同样的命运,被外戚杨氏夺取了政权。杨氏创建的王朝国号为“隋”,后灭南朝的“陈”,重新统一了天下。
创立隋朝的杨坚原被北周封为“随国公”,在取得天下之后,以其封地之名为王朝国号。这是自秦以来中国的惯例。
然而,仔细看“随”字,中间有个走之旁,是从“走”字演变而来,国号中有这层含义,岂不有种短命的预感?
于是,杨坚下令:“随(隨)”字其意不祥,将走之旁去掉,以“隋”为国号。
不管多么讲究吉利不吉利,也不管在选择国号时如何改动文字,人算毕竟不如天算。奢侈无度的隋炀帝登基后,隋朝便一步步走向灭亡。这个王朝延续的时间不满四十年,是个短命政权。取而代之夺得天下的,是持续时间很长且强大的唐王朝。
在这几百年时间里,敦煌历经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更迭,如下所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