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背黑锅的生鱼片(1)

美味方丈记 作者:(日)陈舜臣


生鱼片古已有之

中国的饭菜以热食为原则,前面提到的冷盘是例外。

爱较真的人恐怕就会这么说:

“中国有句古谚说,因为怕被热羹烫着,吃脍之前也要吹一吹。如此说来,‘脍’不就是凉的菜肴吗?”

这句古谚出自《楚辞》(惩热羹而吹兮),确实是古已有之,大有来头的。它的意思是说,有人从前舌头被热汤烫伤,以此为戒,处处小心,就连吃凉的生鱼片,也要吹一下才敢入口。

还有一个成语叫“脍炙人口”。这个词从前就常常出现在考题中,要求考生解释意思或者标注读音。

“炙”指烤肉,“脍”则是生鱼片。

这两样东西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食物,因此“脍炙人口”的意思就是指好的诗文妇孺皆知、深受欢迎并广为传诵。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叫“脍不厌细”。意思是说,生鱼片无论切得多细都不会有人嫌,这可是出现在经典《论语》中的词语。据此可知,像河豚刺身那样薄得几近透明的生鱼片,从圣人孔子的时代起,就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食物。

相传因吴越争霸而闻名的越王勾践,正在会稽食用生鱼片的时候,遭到吴国军队的袭击。惊慌失措的勾践把剩余的食物全部倒入江中。被弃入江的刺身化成江中的小鱼,叫“银鱼”,又称作“脍残鱼”,即刺身的残余部分化成的鱼。

竟然将生鱼片这么美味的食物扔到江里!在这个故事的背后,我仿佛听到老百姓叹息着说:

“哎呀,真浪费呀!”

也许人们实在不忍心刺身被扔入江中后就此腐化,以至于想象到生鱼片化成银鱼的情景。这个传说既有几分欣喜,又有几分哀戚。

生鱼片消失之谜

前面举了若干例子,说明中国人从前也是吃生鱼片的。只是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刺身就从餐桌上消失了。具体原因和时代,我也不是很清楚,真想向博学之士讨教一番。

宋代大诗人梅尧臣(1002—1060)有诗题为《设脍示坐客》,其中有这样的两句:

萧萧云叶落盘面(生鱼片宛如云叶般落入盘面),

粟粟霜卜为缕衣(像霜一样白的萝卜切成了细丝衣)。

可见当时连生鱼片的配菜都有了。这说明最晚到十一世纪,中国还有生鱼片。喜欢推理的丈夫解释说:

“可能是在瘟疫流行的时候,人们怀疑罪魁祸首就是生鱼片,自此以后,就不再吃了。也就是说,至今为止也许生鱼片还背着这个黑锅哩。”

虽然丈夫相当有把握地如此解释一番,但实际情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现在的中式饮食成型的时期,或许和生鱼片从中国餐桌上消失的时代是重合的。

根据博学之人的说法,由于宋代煤炭普及使用,能够长时间地保持同样的火力,于是用火烹饪的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如此说来,美轮美奂的宋瓷的兴盛或许跟这种新的火力也有关系。

在火成为生活中重要角色的时代,恐怕像生鱼片这种不使用火的食物,便渐渐日薄西山了吧!

不,恐怕不是这样的。不管用火的烹饪如何风靡一时,爱吃生鱼片的人应该是不会变节的。毕竟,鼠疫、霍乱才是大瘟疫的元凶呀!

我们再谈谈火的话题。古时候中国在冬至后第150天的前后三日禁止用火。后来缩短成一天,称为“寒食节”。由于不能用火,人们只能吃之前预先做好、放凉了的饭菜。这一天的别名又叫“禁烟节”——可不是禁止抽烟的意思,而是禁止炊事的烟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