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24日星期二
依然是脾虚湿困。中医说,不能勉强锻炼,不然适得其反。
我在练习将快乐当成一种习惯。面对看病、吃药、不适等每日必须经历的过程,保持心理平衡。
英国心理学家苏珊博士在《看见红色感觉蓝色》一书中,认为抑郁症的负性思维方式可以在几个月内得到扭转。这种认知治疗大约需要二十次左右,每次四十五分钟。
抑郁症病人内心有一种不间断的自我批判:
1.对自己的负面认识:“我一无用处”;
2.对周围世界的负面认识:“事事不顺心”;
3.对未来的负面认识:“我永远不会好起来了”。
认知疗法可分四步走:
1.为病人制定一个每日日程活动表。让病人活动起来,避免在心中反复琢磨自己的问题。
2.让病人列出那些能给他带来快乐或成功感的活动(不管这活动多么细小),以使负面思维重新获得平衡。
这些活动可以消除病人的无助、无望感。病人很快会开始感到一些满足和某种程度的成就感,感受到某种变化。
3.使病人相信他的负面想法仅仅是想法,而不是事实。
一些固执的想法可以用具体的显示来否认。例如:“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可以变成“我开会发言可能不够好,但我在谈话中的耐心却很让客户满意”等。
4.治疗师从一开始就衡量病人的强项和弱项,从而选择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治疗方式。
最终目标是将抑郁病人的负性思维模式永久地逆转过来。
辅助治疗方法:
1.服用B6、鱼肝油;
2.多吃鱼、香蕉,喝喝咖啡;
3.每天散步六十分钟,五周可见效。户外运动能缓解焦虑,分散病态想法。
4.每天在同一时间起床,努力保持最佳睡眠量。
5.常听快乐音乐、快拍子的音乐。
6.每天记日记清理思维。
7.看电影、戏剧。
8.想做有乐趣的事尽管去做,适当放纵一下自己。
9.拒绝干扰,关手机,雇人打理家务。
10.每天用“一次贴”计划来减轻心理负担。
我从6月6日开始进行这种认知治疗。
苏珊博士这本书比德国心理学家努贝尔的《不要恐惧抑郁症》写得好。条理更清晰,内容更丰富,更专业化但又不艰涩。而努贝尔的书可能是发在报章上的,太浅、太简单。
德国的心理学家属弗洛伊德学派,更注重童年阴影对病人的影响,更主张心理疗法。
英国的心理学家对童年因素只是一笔带过,他们更注重药物疗法,认为病人主要是因为长期压抑、紧张,导致脑化学物质失调,大脑中5-羟色胺减少所致。但他们都承认认知疗法有较好的作用。
对付抑郁症可用:信仰疗法 药物疗法 认知疗法。
着急,恢复太慢。
沮丧、软弱时,记住“信靠的人必不着急”,“那等候耶和华的,必重新得力,他们必如鹰展翅上腾”。
“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上帝有他的计划。要顺从。
祈祷,交托,感谢,安静,等待,盼望。怀着一颗属灵、喜乐的心。
随笔
此时是广州的舒适季节。气温20—31度,湿度50%,阳光亮,风送爽。这样的日子全年屈指可数。这样的日子里可以回忆。
时间:2002年12月23日上午
地点:深圳北大医院精神卫生科专家诊室
人物:李博士、李兰妮
诊室的门敞开着,李兰妮在门口一探头,正空闲的医生就面带欢迎的表情示意她进来。李兰妮心里飞快地想:真稀罕。医生居然空着,还会微笑。因为这里是特诊部医生就特别和蔼吗?不一定。怕是因为这个专科门可罗雀。什么叫精神卫生?名字有点扎眼。谁愿意进这种诊室啊。还有,挂一个号要一百元,有点贵。我要不是二级保健对象,挂号只要二元五角,我也不会走进来开药。
李兰妮站在医生对面,她注意到诊台医牌表明这是个博士。
李兰妮(抢先声明):我不是来看病的。我想开点安眠药。你这儿能开几天的药?
李博士:你坐下来说。
李兰妮见医生并没有立即写处方单的意思,只好坐下。
李兰妮:我经常要吃安眠药。可是有些医院一次只给拿三天的药,到外面药店又买不到,请你给我多开点好吗?
李博士:我这里只能开七天的药。
李兰妮(颇失望地):那……你药量给我开大一些吧。安定我一次要吃两片。舒乐安定有一次我吃过四片。
博士一副吃惊、谴责的表情。
李兰妮:嘿嘿那一次是吃多了。第二天在屋里走路都走不直,直往墙上撞,不会拐弯。直摔跤。
李博士:说说失眠症状。详细一点。
李兰妮心里嘀咕:多耽误时间啊,开几片药还要问半天。大概一上午都没病人来,博士总闲着对不起国家多年的栽培。
李兰妮:入睡困难。吃药也得一点多两点才睡着,到四点左右就醒,醒了就再也睡不着了。所以药量一定要大一些。
李博士突然坐直了,头往前倾,两眼放光。好像缉毒员嗅到了可疑气味。
李博士:持续了多长时间,这种早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