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一个巴黎男子的爱情与命运(1)

苏丹港 作者:(法)奥利维叶·罗兰


——译者前言

这是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说得更确切一些,是一个爱情破裂的故事。它发生在法国巴黎,而不是在非洲红海岸边那个不大的海港城市苏丹港。在小说开始的时候,故事的男主人公A已不在人世。

噩耗传到他青年时代的好友“我”耳中。“我”浪迹黑非洲二十多年,最后定居在苏丹港,担任有职无权的港务长。“我”闻讯后,毅然返回巴黎,决心将老友A的死因弄个水落石出。这是“我”流亡非洲四分之一世纪后第一次返回法国。

此人的姓名,读者并不知晓;在小说里,他充当着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的角色。随着调查的深入,故事情节逐渐展开,一个人的爱情与命运在社会变迁的画卷上一步步地显现出来。A与“我”身处两地,二十多年不曾谋面,他们的友谊是怎么产生的呢?原来,在一九六八年的学生运动中,两人风华正茂,并肩斗争,共同向往“改造这个世界,其中当然也掺杂着追求冒险生活的愿望”。然而,事件的结局令人失望,宏伟的理想成了泡影,两人各奔前程:A潜心写作,当了作家;“我”则选择了航海,流落到非洲。两人选择不同,动机却是一致的:拒绝融入当前的社会现实。

通过与干家务的女钟点工、看门老妇、精神病院女医助、公园里喂鸟的老者以及其他人的接触,“我”终于查明了A的死因:因失恋而自杀。

原来,几年前,年过四十的A结识了一位非常年轻的女孩,两人很快便同居了。谁知过了几年,姑娘却弃他而去,从此不见踪影。女友的出走,使本来就离群索居的A顿时失去了生活的寄托,精神与肉体都彻底垮了下来,自杀成为必然的结局。

然而,A的女友究竟为什么不顾一切后果离他而去?“我”通过调查出来的蛛丝马迹,做出了自己的判断:A和女友的结合,源于两人各自不同的想象与追求;他们其实不是一路人,不属于同一个时代,思想、感情与追求并不一致,却对对方产生了幻想,相互吸引,走到了一起。后来,分歧无法调和,姑娘再也无法从他那里得到幸福,二人的关系终于以悲剧告终。

可是,这样一段没有离开巴黎一步的恋情,为什么要借用一个相距十万八千里的非洲小城的名字?“我”在那里居住多年,显然对这座城市有深入的观察与感受。书中透露,“我”从巴黎返回苏丹港,并在那里以小说的形式写出了老友爱情故事的原委,或者称为调查报告也未尝不可。小说对那里的自然与人文环境都有情景交融的生动描绘。苏丹港诚然是“一座地狱”,但它那“一派蛮荒景象”、层出不穷的暴行与堕落都摆在明处。与苏丹港相比,巴黎虽然是个现代化的时髦之都,被“五光十色的广告包装起来”,却使人在舒适中变得痴迷而贪婪,“无论什么事情上,人们都在游戏,疯狂地、无休无止地游戏、玩耍……赢家是运气好的、会投机取巧的、擅长坑蒙拐骗的主儿……苏丹港那些公开发生的残暴事件,比起这里为了千方百计地熄灭思想而通过巨大、柔软的机器所进行的交易来,可以说是正经多了,正派多了”。《苏丹港》是一个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A将自己全部生的希望寄托在女友身上。两人的结合,不就是因为女孩子对他当年豪迈之举深表敬佩与同情,对他心中的理想与希望表现出足够的理解与赞扬吗?于是,女友的离去,对他来说构成了双重的背叛:在个人情感遭到背叛的同时,A的理想与希望也受到沉重的打击。茫茫人世,谁还能理解他、同情他,与他交流?他想到了一个人:流亡黑非洲近四分之一世纪的当年“战友——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