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一个巴黎男子的爱情与命运(2)

苏丹港 作者:(法)奥利维叶·罗兰


这里便涉及一九六八年震撼法国的那次风暴了。让我们简略回顾一下:是年三月到五月,巴黎高等学校师生反对当局的教育与管理制度而举行罢课,并和警察发生了冲突。学生的行动得到工人、农民的支持,五月中旬演变成全国性大罢工,参加者达一千万人。学生、工人占领学校、工厂,构筑了街垒。交通邮电中断,工商业停顿,日常生活秩序被打乱,全国陷于一片混乱。五月底,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运动很快趋向瓦解,全国逐渐恢复平静。

可以想象,在那场急风暴雨里,A及他年轻的朋友们是怎样自由驰骋翱翔的。在四分之一世纪后出版的《苏丹港》里,一九六八年风暴的影子无处不在。评论家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说,书中表达了对“背弃的诱惑”之拒绝及对“庸俗时代”的失望;有的说,《苏丹港》表明一九六八年那一代的青年经过四分之一世纪岁月的磨炼,抛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不过,大家都不否认:那次风暴在一代人身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并对法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苏丹港》也被公认为是四分之一世纪以来第一部“六八之后”的文学作品,毕竟那次事件已经堂而皇之地进入历史,是值得所有法国人进行反思的。

对现实的批判精神,也是《苏丹港》的一个闪光点。“我”久别回乡,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人和事,在作者笔下都有生动的描写。不动声色之中饱含着犀利的讽刺,貌似天真幼稚的言词间充溢着感人的批判意识。当然,A也好,“我”也好,他们的理想、梦幻、希望、向往、不满、批判,都是朦胧的,并非明确的见解与主张。这一点,连作者都是意识到的,直言不讳的。

一部好作品,可以有多种读法。在《苏丹港》中,除了爱情与理想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识外,有的人称赞作者对忠贞不渝的友情的酣畅表现;有的人指出,《苏丹港》继承了法国近代文学里流亡的主题(小说里提到诗人兰波、作家保尔·尼赞等人的流亡生涯),把这一题材表现得淋漓尽致,且富有时代特色。还有的人认为,奥利维叶·罗兰在《苏丹港》里写的不仅仅是一代法国人(一九六八年时二十岁左右的那一代人)的心态,更突出的是,在文学作品所允许的极限之内,发挥小说体裁的优势,以不无浪漫主义的笔触,使自我凌驾于一切阻滞力量之上,从而具有了普遍的价值。也有人觉得,《苏丹港》最感人之处,在于对失落的描绘;那撕心裂肺的失落感,在前人的作品中都是少见的。

《苏丹港》的作者奥利维叶·罗兰出生于一九四七年。他曾投身于一九六八年的学生运动风暴,据说还是某左派组织的领导人之一。他的第一部小说《未来的现象》发表于一九八三年。后来又发表了《黑浪酒吧》(1987)和《创造世界》(1993),从而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