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军记”在巴格达(1)

新闻背后 作者:央视新闻评论部


不撤,我们可以有一万个理由,但是有一条,一手新闻比之生命的价值孰轻孰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掂量出来的。到3月20日开战,仍然选择留在伊拉克战场的记者大约还有三百名,一个星期前的数字是四百五十名。《纽约时报》的新闻发言人说,他们所能够接受的记者死亡数字只能是零,于是召回了巴格达的两名特派记者和滞留在伊拉克北部的几个雇员。当生命威胁已经超重于竞争利益的时刻,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华尔街日报》、《波士顿邮报》和全美发行量第一的《今日美国》。因而,进是趋势,撤也合乎国际潮流。

2003年3月26日晚7:30分,当连日来连续作战的《世界》栏目组同仁,正在享受疲惫不堪之后的无所事事,接到了他们想念已久的水均益打来的电话。而在此前,他们已经十几个小时与他失去了联系。

水均益、冀惠彦、杨小勇等三人已经重返巴格达。

重返巴格达

董方永

这成为很多报纸的热点,成为很多网站的头条,还成为新浪短信、雅虎短信发给订户的“新闻冲浪”中的重点内容。第二天,很多媒体争相报道了这一新闻。很多没有看新闻的人纷纷在猜测,他是怎么返回巴格达的呢?

有人说,在3月26日美军向巴格达空投了一千零三名士兵,那三个零头就是水均益以及他的同事杨小勇和冀惠彦。

也有人说,他是躲在阿拉伯妇女的宽大的黑袍子中蒙混进去的。当然这种说法当场就有人反驳,说这不可能,这么流氓的行为不是小水的作派。

还有人说,小水等人是卸下了美军M1A2步兵战车上大兵们的行李,这样一来,装甲运兵车就能够轻装前进(此前推进速度太慢,是因为行李负荷超重),水均益等人跟在装甲车的后面,重新返回了巴格达……

不知道标准答案究竟是什么?

总之,水均益作为一“军记”,他做了他应该做的,回到了战争风暴中心的巴格达。他回到了最能体现一个“军记”价值的地方。同时也有力地回击了有关的传言,说他是远离风暴中心的战地记者,而且被污蔑为“占地”记者。

接到水均益从巴格达打来的电话,世界组同仁们本已发绿的脸上,出现了连日来少有的潮红,当然是由于兴奋。他们马上向中心作了汇报,并与台里协调于当晚9:00之后开直播窗口。与此同时,以陈耀文为首的世界组,没日没夜地干了数日之后,一群男女个个面黄肌瘦,但还是歇歇再干,依然做好了当夜再次进行连线的准备。但是当天晚上,连线的窗口被关闭,而且台里下达了明确的指令,要求水均益等人马上撤出巴格达。在所有人都在向前的时候,要让他迎着人们的目光后撤,我们可以想象那时小水的心情。也许最让他无法释怀的是在重返巴格达的人群中,有我们的同胞。假如凤凰卫视的闾丘露薇向他离开巴格达的背影投来轻蔑的惊鸿一瞥,那在小水一生的回忆中,都将会成为永远挥之不去的彻骨的冰冷。同样是“军记”,须眉岂能输给巾帼。中国的传统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此刻,作为与我们有着同样新闻理想的水均益,能作出的惟一选择就是积极努力争取。

3月27日,世界组一直在向台里请示,恢复连线窗口,但是直到晚上,台里一直没有明确的答复。于是大家就放弃了与小水连线做视窗的计划,当然这也是在车轮战中难得的一个喘息机会,歇歇再干吧。但是在当晚的《新闻联播》中,人们看到了一个中国爷们——水均益发回的报道。世界组于是趁热打铁,接收了水均益他们传回的画面,从而成就了3月28日早上在《东方时空》时间播出的节目《战争风暴中心的巴格达》,并于当天晚上《焦点访谈》节目时间重播。

那时的我们都知道,这是一期从美军导弹的狂轰滥炸的硝烟中掏出来的一期节目,是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一个个镜头。这期节目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处于战争风暴中心的巴格达,而且雄辩地证明了水均益真的在巴格达(因为26日晚发回的是电话报道)。在节目中,我们看到我们自己的同事拍摄的真实的战争场面镜头,真实的硝烟弥漫,真实的残垣断壁和废墟。这是我们一手的新闻画面。要知道,这比转播CNN的画面,节省了多少美金外汇。

就在节目播出的同时,处于战争风暴中心的水均益接到了无可辩驳的撤出命令。我们知道远在巴格达的水均益,不仅承载着我们很多人的新闻理想(因为一直有很多人都在积极争取要去替换他回来,不知有没有写血书的),而且代表着中央电视台的形象,乃至中国人的形象。在国际各大媒体近似肉博的新闻大战中,水均益出现在最前沿,我们为此感到骄傲。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多月,马上就是两个月的战地生活,小水黑了,或者说更黑了。鬓角由于长期疏于打理,本来就多的白发更是雨后春笋般地茁壮生长。观众不心疼难道我们也不心疼吗?我们不心疼难道有人也不心疼吗?

不撤,我们可以有一万个理由,但是有一条,一手新闻比之生命的价值孰轻孰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掂量出来的。到3月20日开战,仍然选择留在伊拉克战场的记者大约还有三百名,一个星期前的数字是四百五十名。《纽约时报》的新闻发言人说,他们所能够接受的记者死亡数字只能是零,于是召回了巴格达的两名特派记者和滞留在伊拉克北部的几个雇员。当生命威胁已经超重于竞争利益的时刻,做出同样选择的还有《华尔街日报》、《波士顿邮报》和全美发行量第一的《今日美国》。因而,进是趋势,撤也合乎国际潮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