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觉得用骆驼来形容中国农民的整体形象最为恰当。而关于骆驼,阿拉伯人更有这样的一个寓言,大意如下:主人给一匹老骆驼背上装了许许多多的货物,见它不哼一声,就想看它还能不能再驮一些,于是轻轻地投了一根稻草在上面,没想到,就是这一根稻草,让骆驼轰然倒地。
压垮骆驼的,显然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那已经在它背上的不能承受之重。此时此刻,别说是一根稻草,哪怕就是一声吆喝,也能让它倒下。
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的骆驼
杨 春
位于秦岭大山深处的陕西省旬阳县涌泉村,环境优美,风景秀丽,村民们过着虽然贫穷却很宁静的生活。可是就在2003年7月下旬的短短几天里,这里发生了连续的农民自杀事件。为什么生命会如此脆弱?是农民的心理承受力太差吗?
《新闻调查》通过深入的采访和艰难的调查,终于揭开了这个真实而残烈故事背后的迷底,全面揭示了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真实展现了加重农民负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我敢肯定,三代以上,没有哪个中国人敢说自己不是农民出身。可是,作为一个城里人,我们对于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又真正了解多少呢?或者说,我们又有谁真正想去了解作为一个农民的所思所想?
我常常觉得用骆驼来形容中国农民的整体形象最为恰当。而关于骆驼,阿拉伯人更有这样的一个寓言,大意如下:主人给一匹老骆驼背上装了许许多多的货物,见它不哼一声,就想看它还能不能再驮一些,于是轻轻地投了一根稻草在上面,没想到,就是这一根稻草,让骆驼轰然倒地。
压垮骆驼的,显然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那已经在它背上的不能承受之重。此时此刻,别说是一根稻草,哪怕就是一声吆喝,也能让它倒下。
2003年7月下旬,位于秦岭大山深处的陕西省旬阳县涌泉村,短短几天之内,发生了连续的农民自杀事件,其中一人被抢救过来,两人死亡。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走上了绝路?为什么生命会如此脆弱?
当我们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来到涌泉村的时候,首先理解了我们常说的山村是个什么概念:全村散布在山脚、山腰和山顶上,从这一家到另一家常常要爬几十分钟的山路。山村环境优美,风景秀丽。但是,像很多这样的地方一样:涌泉村美丽,村民却贫穷,大家日复一日在山路上奔忙,直到乡工作组的到来打破了山村宁静的生活。
在农村采访,经常有农民问:国家政策,为什么到下面就变了味?桐木乡就是如此。乡领导在县里并不知情,在涌泉大多数村民并不知道的情况下,自行制定了一套与国家退耕还林大政方针相违背的土政策,以涌泉为试点,开始了清理退耕还林款项的工作。老实的村民并不理解,把这一行动统称为罚款。甚至干脆就说:他们(工作组)就是来收钱的。
连续自杀的三位村民中,李立文是第一位自杀也是惟一一位被抢救过来的村民,而他自杀的原因也最好理解:因为贫穷而交不起罚款。走进李家,你才会深刻理解什么叫家徒四壁。更令人感到痛惜的是,就连他自杀用的农药都是赊来的。
与第二位自杀的村民李祥相比,李立文还是幸运的,因为毕竟他活了过来,生活尽管艰辛,生命或许不值得留恋,毕竟还可以延续。外出打工的儿子回家时,还能看到倚门而待的老父亲。
乡工作组进村后,就住在李祥的叔父家中,与李祥家门对门。工作组进村后,身为村民小组组长的李祥,上无法对工作组交差,下又不愿伤害朝夕相处的乡亲,辗转反侧、走投无路之间,忠厚的李祥选择了去死。让人无法接受和理解的是,事发当天夜晚,任凭李祥家的老弱幼小奔走呼号,五个正值青壮年的工作组成员居然没有一位伸出援手。当远在对面山梁的乡亲赶来,摸着漆黑的山路把李祥送下山时,时间已过去了整整两个多小时。而工作组对此的解释是:没有听见。后来虽然听见,可是没有手电。
如果李立文的自杀还可以用工作组的偶然失误来解释,那李祥的死却凸显了整个工作组的潜意识:没有把村民当作和自己一样的人看。
第三位自杀的村民陈音富的死因就更令人觉得蹊跷。李祥死时见死不救的乡人大副主席薛成芳在李祥死后却写了一张纸条,说李祥之死与陈音富有很大关系,要求派出所调查。于是,就在李祥的葬礼上,陈音富被警察叫走,接着就是长达六个多小时的讯问。我们无法想像身心俱疲的陈音富当时的状态,也许死亡是他洗刷被蒙不白之冤的最好方式。
也许是巧合,陈音富和李祥都是上门女婿,他们的身后,留下一家孤寡。
面对一连串的自杀,乡工作组也有自己的苦衷,有人还会说,农民的心理承受力太差。但我们可以问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事如果发生在城市里、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又会怎样?你可能会飞快地回答,这不可能。但,惟其如此,才更让人觉得悲哀。
2004年8月初,我们“西部阳光行动”摄制组一行三人准备离开已经驻守二十天的甘肃何家山,告别三个男人在多日不洗澡的情况下挤在一张床上睡觉的日子,也告别我们拍摄已久的“西部阳光行动”的志愿者队伍,告别这片静谧的、魅力十足的乡土,准备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