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编导手记(3)

新闻背后 作者:央视新闻评论部


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开场白。为了找到一个经历、形象、表达都符合条件的例子,同时又不给对方带来太大困扰,我一个人,没带摄像、也没带有台标的话筒,厚着脸皮开始和招聘会上每一个稍微看上眼的人对话。只是我没想到,这一聊竟然就聊了几十个人,直到——

“你好,我是个记者,能和你聊聊吗?”

“噢,你刚才已经和我聊过了。”

“啊,真对不起,不好意思。”

哎,真丢人!不过,这次与民工的“亲密接触”还真是让我感触颇多。

虽然每一次开口前我的脸上都会堆满善意的微笑,也没带什么拍摄设备,可我发现还是有很多人会窘迫地不知如何是好——转身、使劲低头、脸红,这和那些经常会三五成群、挽着裤腿在收工的路上高谈阔论、高兴了还会向城市里的漂亮姑娘吹口哨的经典民工形象实在是相差太远。这一刻我的心里突然有了一种触动,他们中的很多人是不是曾经想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和维护自己的尊严呢?而他们的举动在大多数城里人看来却是粗俗的,只是粗俗。我们认为他们伤害了我们的尊严,却很少有人会想起当我们用鄙视和厌恶的眼神去看他们时,又是否考虑过他们的尊严。在这个招聘会场里,我的尊重换来的是他们的坦诚,你会看到他们善良、朴实、甚至是腼腆的那一面。虽然有的人刚开口就知道他不符合我们的要求,可我还是愿意和他们多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故事。然而,这其中的绝大多数却是让人心酸,甚至是不愿听到的一面:微薄的却又经常被拖欠的工资、无休止的加班、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挤住在一间宿舍、“吃的连狗都不如”,虽然这种表达有些极端,可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愤怒。

“在过去的十二年中,珠三角地区的月平均工资只增长了六十八元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报告让人汗颜,当我们在感慨“钱越来越不耐花,怎么一百块钱破开后很快就没了”时,这六十八块钱对于民工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看到招聘广告上关于“吃苦耐劳”的招工要求,听到一些老板为如今的民工们“不能吃苦”了而大发牢骚,不由心发奇想,如果也像电影《甲方乙方》中那样,让这些大小老板和民工们换个位,不用长,几天就行,也许到那时,这些发牢骚的人就会从骨子里明白“吃苦耐劳”的真正含义了。如果这只能是一个幻想,那就不如让“民工荒”来得更猛烈些吧,我相信,“荒”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有人急着跳出来,给民工们安排一个更好的出路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