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年十一月的一天,性格老实谨厚的刘秀骑着一头牛,不是像平常那样去土地上耕作,而是去战场上杀敌。这一年刘秀二十八岁,他为什么守着安逸的日子不过,突然铤而走险呢?在这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史书上说,这和一件神秘的事情相关,是谁告诉了刘秀这件神秘的事情?这个人为何会被满门抄斩?
五 关于理想的现场作文从九岁就没有了父亲的刘秀,一直是一名放牛娃、庄稼汉。他不张扬、不言弃、不着急,耐心等待着命运的转机。二十岁的时候,他去长安上学,然后又回老家南阳郡,一直到二十八岁,才和大哥刘 一起,起兵反王莽。那么这期间刘秀都在干什么?为什么会在二十八岁这一年突然起兵呢?
史书上对刘秀的这几年并没有多少记载,但是完全可以想象刘秀的苦闷。只能等待,沉默着等待,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所以,我们相信,一定有一种东西,在支撑着刘秀,才让他意志没有消沉,人没有垮掉。支撑刘秀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理想。说理想是东西,或许有些人不同意。因为在有些人看来,理想确实不是东西。不管理想到底是不是东西,人是不能没有理想的。
《史记》上记载,项羽年轻的时候,有一次秦始皇出游,被他看到了,他一看秦始皇那么排场,项羽即兴写了一篇关于理想的口头作文:
彼可取而代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把秦始皇取而代之,就是项羽的理想,这个理想是不错,充满了霸气,但是也很危险。项羽说这句话时,也就是离秦始皇远,秦始皇听不到,要是听到,照秦始皇那个脾气,还等你把我取而代之,现在就把你捕而获之、斩而杀之了。理想就是这样,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性格。项羽的理想和其性格一样,有一种强烈的冒险精神,所以最后输给了刘邦。刘邦年轻的时候也见到过秦始皇,也写过同样是关于理想的口头作文:
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项羽那篇作文,要是我们打60分,刘邦这篇就能打80分。这句话说得一点毛病没有,说是夸秦始皇的,没问题,大丈夫嘛,就应该这样,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彪悍的人生。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怀,我也是大丈夫啊,我觉得自己能够这样,这辈子才值。但是,刘邦的理想有点太大太虚。当时他就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他的理想就是当皇帝,大丈夫就得当皇帝,当亭长就是二百五?至少在这个时候,不是理想,是梦想、空想。
项羽和刘邦的这两篇作文我们比较熟。刘秀也有过一篇作文,是在长安上学的时候写的。有一次他看到了一个车队,浩浩荡荡穿过长安城的大街。这应该是他第一次见到这么豪华的车队,他到长安来是和人合伙买的驴车,相当于是客货两用,而眼前这车队的规格,至少也是奥迪的水准。
刘秀一打听,这是执金吾的车队。执金吾,是汉代九卿之一、京师卫戍官,相当于首都警备区司令。于是,刘秀在滚滚尘埃之中,感慨一句:“仕宦当作执金吾……”要当官,能当到执金吾这个份上,就很好了。或者说,要能有执金吾这样的排场,就很不错。刘秀的这篇作文,没有项羽那么杀气重重,也没有刘邦那么不合实际,相对比较实在,比较符合他当时的身份,符合他踏踏实实的性格。所以,这篇作文就到这里,也应该打80分,不过这篇作文还没结束,后面还有一句,这一句,带着一种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也是刘秀一生中执着的追求——爱情:“娶妻当得阴丽华。”
史书记载,阴丽华是南阳郡新野县人,《后汉书》上说,刘秀在去长安求学前,有一次在新野县,听说阴丽华很漂亮,而且是有名的漂亮,就暗恋上了:
闻后美,心悦之。(《后汉书》卷十《阴皇后纪》)刘秀这篇理想作文,既包括了事业,也涵盖了家庭,可以说是非常完美,我觉得可以打100分。但是,这么好的理想,他当时都没有办法实现。
“仕宦当作执金吾”就不用说了,刘秀没有当官的机会,种田当作老黄牛还差不多。“娶妻当得阴丽华”也不现实。阴丽华家世显赫,相传是管仲之后。管仲本姓姬,当年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的第七代后人,有一位叫管修的名医——这名起得多职业,人要是哪个零件不好了,全管修。管修迁到了南阳新野,被封为阴大夫,所以后人就改姓阴了。
阴家是名门望族。刘秀虽然也算宗室子弟,但是彻底衰败了,门不当户不对。要是去提亲,肯定会被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所以,刘秀肯定是苦闷极了,烦恼极了。要是他自己能把这烦恼写出来,那是比少年维特还烦恼。
但是,这些烦恼都不能让刘秀屈服。比如说婚姻,汉代人结婚一般都很早,刘秀一直没有结婚,家里能不催吗?上学回来二十三了,还不成家,种田种到二十八,还没成家。光种田能种出孩子来?邻居也琢磨,这个刘小三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断袖之癖吗?只有刘秀心里明白,虽然在很多人眼里,我都是一只癞蛤蟆,但我宁肯打光棍,也不会娶一只母癞蛤蟆。要娶,就要娶天鹅一样的阴丽华。刘秀究竟有没有娶上阴丽华呢?后面再讲。现在我们要说的是,他的理想是美好的理想,但是他所处的时代,却是一个极坏的时代。他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实在是太难了,别说实现理想,就是活下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他二十八岁,起兵的那一年。
六 苦难的磨砺那是公元22年,也是王莽地皇三年。王莽改制,说好听一些,王莽是一个失败的改革家,说不好听的,他就是一个乱臣贼子,胡作非为。班固在《汉书》里对王莽的评价是“滔天虐民,穷凶极恶”,并且说:“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卷九九《王莽传》)没有比王莽更混蛋的了。当然,班固是东汉人,对王莽的评价可能不完全客观。但是班固之后,历代史学家对王莽的评价也无非是“虚伪”、“奸诈”,人家当皇帝都是“登基”,他当皇帝,史学家用的字眼都是“篡”、“窃”、“盗”、“贼”、“逆”……提起来就骂街。其实王莽也挺冤的。如果他没当皇帝,大家对他的评价完全不可能如此,当初安汉公的时候干得不错,非要做篡汉帝,这步棋太臭。恐怕后来的袁世凯也有同感吧,一直棋高一着,最后一着不慎,成了遗臭万年的臭棋篓子。
不去评价王莽这个人,单说他统治下的这一年,老百姓的日子苦到什么程度。史书记载,这一年,严重的灾荒让关东的庄稼颗粒无收,大量流民涌入关中,有十几万人,没东西吃,人就吃人:“关东人相食。”(《资治通鉴》卷三八)人吃人的事,不管出现在哪朝哪代,都是最大的悲剧。《后汉书》记载有个叫赵孝的人,弟弟被一群盗贼给抓住了,这群盗贼就想把他弟弟给吃了,赵孝为了救弟弟,就把自己给绑了,五花大绑,然后去见盗贼,意思就是,哥几个,我弟弟你们别吃了,他饿的时间太长,不如我肥。你们还是吃我吧。我弟弟你们只能当排骨吃,把他放了吃我,我这肉是五花的。至少,也是五花大绑绑出来的。这伙盗贼看到赵孝为了自己的弟弟,这么舍身,很惊讶很感动,就把他们放了。说:“你们回去吧,回去之后,你给我们弄点米糒来,就行了。”盗贼说的米糒就是用米炒熟了,磨成面,跟现在的炒面差不多,算是一种快餐食品。盗贼的意思很明显,其实大家也是被逼的,谁也不是说特别爱吃人,老吃也腻。赵孝你就帮我们弄点炒面得了。赵孝回去之后,就按盗贼说的,到处去找炒面,不过那个年月,炒面太难找了,史书上说赵孝“求不能得”,街坊邻居求了一圈,谁家里都没余粮,实在找不着。要是一般人就赖账了,赵孝没有,自个又回去找盗贼了,说:“哥几个,对不住,炒面我实在找不着,干脆你们还是吃我得了,我还是绑成五花肉。”盗贼们大惊,觉得赵孝这个人实在太奇异了,这么守信用,这样的人我们不敢吃啊,真吃了,不闹肚子也得闹心啊,就把赵孝给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