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起义南归 一(2)

金戈铁马辛弃疾 作者:赵晓岚


在这些起义军中,声势最大的是济南府耿京所领导的队伍。耿京本来是个农民,因为不满金人的横征暴敛,他带着几十个人聚义起事,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两个县城,队伍扩大到一百多人。这时,蔡州有一个叫贾瑞的人带着几十个人来投奔他,耿京很高兴,就让他做了“二当家”。贾瑞向耿京建议说,老大,我们现在最要紧的就是扩充实力,如果将现在的人马分成几路,让他们到处招人,我们的队伍肯定会迅速壮大起来的。耿京听从了贾瑞的建议,兵分几路,上山下乡,大搞串联,义军队伍果然滚雪球似地越来越大。

大约就是在这一时期,辛弃疾召集了两千多人马,加入了耿京的队伍。他的这一行动,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当然不是因为耿京人多势众,辛弃疾有了这棵大树好歇凉。事实上,虽然当时耿京等人高举抗金义旗,四处招兵买马,但只是在农民中有号召力,而当地的汉族军人和有点身份的读书人都瞧不起他的农民出身,把听从这个“泥腿子”的命令当成是一件丢脸的事,所以响应的人寥寥无几。正如辛弃疾后来在《美芹十论·详战》中所指出的:

东北之俗尚气而耻下人。当是时,耿京、王友直辈奋臂陇亩,已先之而起,彼不肯俯首听命以为农夫下,故宁婴城而守,以须王师而自为功也。

大意是:河北、山东的习俗是崇尚义气、勇武好胜,而把给别人打下手当成耻辱。在那时,耿京、王友直等人已率先树起起义大旗,而这一带的地方武装力量却不肯屈居农夫之下听从其领导,宁可据守孤城,等待南宋军队到来后开城邀功受赏。因此,当官宦世家出身又一肚子墨水的辛弃疾带着自己的人马主动来找耿京时,耿京估计会乐得仰天打几个哈哈:俺大老粗手底下总算是有个文化人了!而辛弃疾心里,虽然未必有知识分子要与贫下中农主动结合、统一战线是战胜敌人的伟大法宝之类的理论认识,但从他后来评价农民军队存在着缺乏谋略、容易聚集却害怕失败、不能打硬仗和持久战等问题来看,似乎他很有当个先进文化的播种机、提升农民军队的战斗力这样的小小野心。

耿京对辛弃疾非常器重,让他做义军的掌书记,类似于现在领导身边的高级秘书,掌管义军的大印、机密文件等,当然,跟现在的秘书一样,时不时还要帮领导想想点子,出出主意,协助处理军队中的一些事务。事实上,由于耿京的义军中基本上都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像辛弃疾这样有高度文化修养、熟知兵法韬略的人才真是极度稀缺,所以耿京安排辛弃疾在身边当掌书记,显然不仅是因为有个文化人做跟班脸上倍儿有光彩,更重要的,还是辛弃疾可以为他出谋划策,做他的智囊和高参。辛弃疾在《美芹十论》中说,他起义做了耿京的掌书记后“与图恢复”,意思是与耿京一起图谋恢复大业。可见在起义军首脑议事时,辛弃疾是很有发言权的。在这一点上,他很像宋朝的开国元勋、著名的谋士赵普。宋太祖赵匡胤在做宋州节度使时,身边的掌书记就是赵普。赵匡胤行军打仗的许多主意,包括让他黄袍加身的“陈桥兵变”,都有这个赵普的份。

有了辛弃疾这个高级参谋,耿京起义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先后攻下了兖州、东平府(郓州)两个城市。其中东平府西边与梁山泊相接,东边是泰山之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金国山东西路的首府,北宋时期天平军节度使的驻地。耿京占领东平府后,自封为天平军节度使,手下的队伍发展到二十多万人马,山东、河北一带的起义军都愿听从他的号令。他当时的风范和声威,只怕要远远超过《水浒》梁山中早期的带头大哥托塔天王晁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