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辛弃疾的这一次行动,比较早的记载是南宋人洪迈(1123-1202)为辛弃疾写的《稼轩记》:
侯本以中州隽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侯”是古时候对士大夫的尊称,这里指的是辛弃疾。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辛弃疾本来是出身中原的杰出人才,对宋王室抱有忠义之心,因此而闻名于南宋。当年张安国背叛国家,辛弃疾赤手空拳领着五十骑,在五万人中一绳子将他绑了,就像抓一只狡猾的小兔子似的,夹在胳膊下就跑。一路上束马衔枚(古代行军时为了避免发出声响,把马的蹄子用布等软东西包起来,将形似筷子的竹木棍含在嘴里,就是“束马衔枚”),历尽艰险,抵达了宋金的边界淮水,昼夜都没有进一粒粮食。这种豪壮名声、英雄气概,使懦弱的人都为之感动奋起,皇帝一见到也是连声赞叹。
这一段描述称得上绘声绘色,把辛弃疾的英雄风采刻画得淋漓尽致。但是,也正因为太绘声绘色了,太文学化了,所以难免让人觉得有些不真实,有人会想:辛弃疾就算真的武功盖世,能媲美金庸笔下的乔峰大侠,但他赤手空拳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到五万人中把张安国轻而易举地抓走,也太扯了点吧?难道那五万人都是泥菩萨?就算都是泥菩萨,要从这五万尊泥菩萨中找出张安国来怕也不容易吧?只要耽误得一时半会儿功夫,张安国知道武功天下无敌的辛弃疾找他算账来了,打不过难道躲不过?
或许正是觉得洪迈的这个记载太神奇,有些地方说不过去,《宋史·辛弃疾传》在记述这件事时,进行了一些合理化加工。它说辛弃疾在海州决定要去抓张安国为耿京报仇后:
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在这个记载中,辛弃疾约了一起去抓张安国的王世隆本来是耿京部下的马军将,后来投到了南宋沿海制置使李宝手下,而马全福则是一个起义抗金的中原豪杰,所以称为“忠义人”。按照这种说法,辛弃疾等人当时是直接插向金营,来了一次突袭。这样写,好处是目标明确了,给辛弃疾省了找人的麻烦,而且这样出其不意、闪电般的奇袭,张安国事先也不可能做准备,因此就降低了辛弃疾抓人的难度。然后,又强调张安国正在与金将“酣饮”,正在敞开了喝酒呢。这样就进一步增加了辛弃疾抓到张安国和抓人后顺利脱身的可能性。你想啊,张安国和金将这一番“酣饮”下来,估计都已经云里雾里,不知道自己老子是谁了,这时候就算他们不是废柴,要反抗也是有心无力,所以张安国只能乖乖地束手就擒,而那些金将也要半天才缓过劲来,于是就出现了“追之不及”的情况,怎么也赶不上辛弃疾的那一小队特种兵了。最可以看出改动者很细心很敬业也很滑头的地方,是他把洪迈所说的“五万众”中的“五万”两个字给去掉了,改成了“众中缚之以归”。可能编写《宋史》的人也觉得五万这个数字太吓人了,五十人冲到五万人里面去抓人,找死啊?而“众中”就不一样了:这个“众”,可以是“大众”,也可以是“小众”;几万人是“众”,几个人也是“众”。这样一改之后,假如你去跟他商量,说历史不能当文学写,吹牛的不行。他也许会送你一个大白眼说,我哪里吹牛了?不都合情合理嘛,辛弃疾也许是冲进几十个人的金营里,把醉醺醺的张安国给抓了呢。他这么说,确实是从力量对比上证明了辛弃疾是完全可能在“众中”抓张安国的,但是在战争还没有完全停止的情况下,真的有不设防的只有几十个人的金营吗?更何况,这营里面还有金军将领和张安国这样的重要人物呢?再说,辛弃疾等人从海州“径趋金营”也是个问题:这“金营”肯定是山东境内的金营,离海州至少有几百里地,辛弃疾怎么就能确定张安国正在某一座金营里喝酒,等着他来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