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不是朝廷的官员、宋孝宗跟前的红人,相反,他是朝廷文书中的江洋大盗,宋孝宗的眼中钉、肉中刺,是当时被称为“茶寇”的一支主要由走私贩茶商人所组成的武装队伍的带头大哥。他的名字,叫做赖文政。赖文政是怎样拉起这样一支队伍,又如何会帮辛弃疾创造升职机会呢?这话就得从南宋的茶业政策说起。
茶在当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日常消费品,并且是南宋对金朝贸易的主要物品之一。金国人普遍有饮茶的嗜好,而北方又不产茶叶,因此对南宋茶叶的需求量非常大。金章宗时期,一个官员在给皇帝的报告里说,金国上下都饮茶成风,大量从南宋购买茶叶,为此“岁费不下百万”。我们知道,在隆兴和议中,南宋每年给金国的岁币是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约相当于铜钱一百五六十万缗(一缗等于一千文铜钱),而当时金国仅在从南宋进口茶叶这一项上就花费了百万以上,可见消费量是如何惊人了。像这样一种物产,南宋政府自然会把它作为税收的一个重要来源,严格进行管理。
因此,当时茶和盐一样,严禁私自交易,商人们必须先从政府那里购买“茶引”,也就是茶叶运销凭证,然后才能在茶农那里买茶,再按茶引上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数量出售。根据孝宗朝大臣李椿的说法,商人如果通过购买“茶引”的正常途径贩茶,那么各种费用加起来,每张可以买一百到一百二十斤茶的“茶引”,要花费四十到五十缗以上。这样的成本,让贩茶的商人几乎无利可图。这无利可图的生意谁会去做?谁又能做得下去?于是,那些茶商们一合计:官逼民反!你这样收税法,那是要断了我们的生路,干脆,咱税也不交了,硬闯!于是,他们就组织成百上千人的队伍进行武装走私,碰到检查的关卡就用武力冲过去,这样就逐渐成了南宋政府眼中的“茶寇”。
淳熙二年(1175)四月,四百多名武装私贩茶商在湖北起义,领头的人就是赖文政。按照宋代一本叫做《鹤林玉露》的书的说法,赖文政本来是荆南府一名规规矩矩的茶商,年纪已经过了六十,为人足智多谋。他本来是不想造反的,但那些武装走私的贩茶商人用刀架在他脖子上说,你当不当我们的老大?不当就请你吃刀子!于是他只好从了。像这样被人逼着走上领导岗位,这事情实在有些“太新闻”了,也不知道靠不靠得住。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赖文政在茶商军领导岗位上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五月份,他率领着这支武装队伍进入了湖南,把当时的湖南安抚使王炎派来截击的军队打得大败,随后又转移到江西境内,再次战胜了吉州的地方部队,并且在永新县一个叫禾山洞的地方建立起了根据地。起义军发展到了六百多人,声势越来越大。
这下子,南宋朝廷急红了眼,在六月初派了一个名叫贾和仲的老将带领几个州的军队前来围剿。这个贾和仲自恃作战经验丰富,人数又是茶商军的几倍,因此压根没把茶商军放在眼里。来到禾山洞后,他让士兵连夜进山搜索,想来个速战速决,打个闪击战。然而,茶商军有当地老百姓的通风报信,对他的动静早就了解得一清二楚,并且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设下了埋伏。因此双方一接上火,倒是进山的官兵被打了一个猝不及防,溃不成军。贾和仲吃了这个大亏,一时间不敢再轻举妄动,只能围而不打,与茶商军相持着。
没过几天,赖文政忽然派人来找他,说咱们打不过你,想要投降,行不?这话明显透着邪门:茶商军刚刚赢了一仗呢,怎么会一下子就想投降了?可当时贾和仲已经被茶商军的当头一棒给打懵了,现在有轻轻松松立功的机会,他怎么舍得放过?于是,也不管赖文政的投降是真心还是假意,马上就拍着胸脯答应了,并且搞了个折箭为誓的仪式,约定某天正式受降。过了两天,他看着茶商军旗帜飘飘的营寨,忽然觉得有点不对劲:不对呀,不是说要出来投降吗,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赶紧派人过去一看,这才知道被耍了:茶商军早已从小路转移了,营寨里空空荡荡,鬼都没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