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去建康上任的时间是在淳熙元年(1174)二月份。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还没来得及跟叶衡好好叙叙旧,叶衡又被召到临安当上了户部尚书。而且,这位叶衡的官运还不算完:这年四月,他以户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进入了南宋朝廷的核心领导班子;六月份,被任命参知政事;十一月,成了右丞相兼枢密使。这简直是以火箭般的速度在蹿升,一时间成了宋孝宗跟前最大的红人。
当叶衡一年之内成了公卿的时候,辛弃疾这位被朋友期待着“何日公卿属范云”的人还仍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位置上原地踏步。眼看着叶衡仕途如此得意,辛弃疾除了为老领导高兴、祝贺之外,心里多多少少也为自己的处境而失落。他在一首写给叶衡的词里说: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菩萨蛮·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词的上片写景,作者连用拟人和比喻手法,对登亭所见的青山作了生动的描绘:连绵不断的青山好像联翩迅疾而来的万匹骏马一样,奔集到赏心亭下,想要同高人促膝谈心;可是像轻纱一样的细雨笼罩在天地之间,青山想要拜见的高人在雨雾中时隐时现,青山热切地盼望着他来,可他却始终没有来。这里的“高人”意即高风亮节的人,自然是指叶衡;奔腾而来的青山比喻奋发有为之士,也包括作者自己;而烟雨低徊,则应该指在青山、高人之间的阻隔,隐喻人生种种坎坷磨难。前两句出自苏轼诗:“青山偃蹇如高人,常时不肯入官府。高人自与山有素,不待招邀满庭户。”(《越州张中舍寿乐堂》)意即高耸的青山如同高雅之士,从不肯屈节进入官府。但青山却与高人有老交情,不等邀请就到了高人的庭院里。辛弃疾单独写给叶衡有四首词,可见他们之间交情之深厚,也可算是“有素”(有故交,久已熟悉之意)了。所以上片实际上借写景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奋发有为之士从来都将高风亮节之人引为同调,一旦有缘相对晤谈,就会像万马疾驰而来。只可惜良缘被阻,使志士与高人可望而不可即。很含蓄地表达了辛弃疾此时的心境。
下片转入议论:人们总说因为愁多而生白发,那么一身雪白的沙鸥,岂不是满身都是愁了吗?前两句说愁生白发,显然出自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而后两句将愁与白羽毛的水鸟联系,又与白居易的《白鹭》诗有关:“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不过作者将白居易的反问句改为肯定句,故意用一个荒谬的结论:“一身都是愁”来否定愁与白羽、白发的关系。这样一来,看似比李诗和白诗都要洒脱乐观,实际上是以诙谐幽默的笔调来抒发郁结于心头的愁思,这“愁”倒是显得更为沉重了。
不过,“朝中有人好做官”,这句话真是一点儿没说错。叶衡并没有忘记他十分赏识的辛弃疾,在当了宰相后不久,就向宋孝宗极力推荐辛弃疾,说他“慷慨有大略”(《宋史·辛弃疾传》),意思是志气昂扬、见识远大。于是,辛弃疾又一次受到了宋孝宗的召见,并且被提拔任命为仓部郎中。仓部是户部下面一个机构,主要职责是负责国家粮食的储备、管理和供应工作,郎中是这个机构的负责人(相当于今天某部委下面局级单位的局长)。 这个官职虽然并不很起眼,但在古代农业社会里,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职位,也算是相当重要了。而且,我们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和平时期,做好粮食方面的储备,实际上也是发动北伐战争的一项必要的准备工作。因此,“慷慨有大略”的辛弃疾在当时虽然只获得了这么一个职位,但他的心情还是不错的。他又开始积极地建言献策。在写词给叶衡祝寿时,提出了“好都取山河献君王”(《洞仙歌·为叶丞相作》)这样的期望,希望叶衡能够在恢复北方中原山河方面有所作为。
不过,辛弃疾在仓部郎中的位子上并没干多久,就有人又为他创造了升职的机会。那么,这个人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