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商军的人数原本就不是很多,他们在跟江西官兵捉迷藏的过程中,曾经南下广东,不料却迎头遇上了广东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摧锋军,吃了一个大败仗,实力严重受损,只能又回到江西南部,恰好钻进了辛弃疾为他们布下了的“口袋阵”。茶商军以前之所以能跟政府军对抗,靠的是地形熟悉,有老百姓支持,信息灵通,打起游击战来得心应手,而政府军大部队作战,在山里面根本施展不开,后勤供应也难以保障。现在,面对辛弃疾这样有虚有实、有守有攻的军事部署,他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很快就支持不住了。
辛弃疾从抓到的义军士兵那里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乘机派人去茶商军的军营中招降,宣称只要愿意自首,就可以放他们一条生路。赖文政眼看已经走投无路,只得亲自到辛弃疾那里去投降。于是,到淳熙二年九月份,这场在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等地都引起了很大骚动的茶商起义,就这样被辛弃疾彻底平定了。从他来江西算起,总共花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已经超过了他在宋孝宗面前许下的一个月荡平“茶寇”的期限。不过考虑到茶商军的主力在八月的中下旬才回到江西,辛弃疾与茶商军正面交锋的实际时间大概也就是一个月多一点,因此我们可以宽容点,算他基本上过了关。至少,宋孝宗是这么认为的:平定茶商军后,他论功行赏,授予了辛弃疾一个秘阁修撰的“贴职”。“贴职”是宋代文官的荣誉头衔,皇帝经常以此来表示对大臣的恩宠以及奖励在勤王、政事、御敌、平盗等方面的有功之臣。有了贴职后,不但可以享受相应的经济待遇,而且在升官时还可以“跳级”。当时像辛弃疾这种资历的官员,可以授予的贴职有九个等级,秘阁修撰属于第三等。辛弃疾本来是没有职名的,现在一下子获得了这么一个高等级的贴职,可见宋孝宗对他的表现是相当满意的。
不过,这一次的“茶寇”事件,还留下了一个历史谜案,就是赖文政的最后结局。按照《宋史》等正规史书的记载,他后来被辛弃疾押到江州处决了。但是,据《鹤林玉露》的记载,赖文政因为早就知道造反难以成功,所以偷偷找了一个跟他相貌很相似的人带在身边。那天,他到辛弃疾那里去投降回来以后,对手下说:“这个辛提刑看我时的眼光不大对头啊,他肯定会杀了我的!”于是就想逃跑。他的手下说,你可不能跑,你跑了,我们怎么办?赖文政说,既然是这样,那么你们干脆把我杀了,拿着我的脑袋去向他投降吧,反正我迟早都得死,也只有几天的区别。他的手下听他这么一说,又不忍心。于是,就想了个办法,把那个跟赖文政相貌很相似的人杀了,拿着他的脑袋去接受了招降,而真正的赖文政却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