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非常顺利地平定了茶商军,自己也因此获得了“贴职”的荣誉,仕途一片光明,但辛弃疾的心里,似乎并不十分高兴。他在写给赣州太守陈天麟的一首词中说:
过眼不如人意事,十常八九今头白。(《满江红》)
意思是:我这一路看过来啊,十件事倒有八九件是不如人意的,因此到现在我的头发都白了。这就真的令人奇怪了:到底是什么样的事情,让当时看起来顺风顺水的辛弃疾发出这样的感叹呢?我个人的看法,至少应该和下面两件事情有关:
第一件事情,就是正当他取得平定茶商军的胜利的时候,赏识他的宰相叶衡却被宋孝宗突然免了职。叶衡在南宋政坛,算得上是升迁最快的官员之一,从知县升到宰相,总共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可以说是深受宋孝宗的信任,为什么一下子给免了职呢?说起来,仍然跟宋、金之间的矛盾有关。前面我们曾讲过,虞允文当宰相的时候,曾经派使者去金国请求归还宋室在河南的陵寝地(即宋朝历代皇帝陵墓所在地),结果金世宗说:土地不能给,坟可以迁,我派三十万骑帮你们将陵寝迁到南方去吧。宋孝宗不敢答应:你想啊,三十万骑兵下江南,这不是引狼入室吗?这事就暂时告一段落了。不过宋孝宗的心里,对此还是念念不忘。到了1175年叶衡当宰相的时候,宋孝宗觉得又可以跟金人叫一下板了,于是又想派人去索要陵寝地,制造出一些事端,好乘机用兵。这样有意惹祸的差事,自然是非常危险,派去的使者是很有可能当上烈士的。那么有谁能够担当这样的重任呢?问宰相叶衡,叶衡推荐了一个很有口才的人,名叫汤邦彦。汤邦彦当时是朝廷的谏官(左司谏兼侍读),他听说是叶衡推荐他出使金国,气坏了:好你个叶衡,把这种到老虎嘴边去拔老虎胡子的事交给我来做,这不是排挤我,想要我的命吗?你要我的命,我就让你当不成宰相。于是,他的口才在去金人那里为国争光之前,就先在“窝里斗”中派上了用场。他向宋孝宗告叶衡的状说:陛下,你对叶衡如此信任,把他从低微的地位这么快地提拔到宰相的位置,可他不知道感恩戴德,反倒在私下里对别人说你的坏话呢。宋孝宗一听就火冒三丈,立即撤了叶衡的职。叶衡是个很有能力的人,曾给过辛弃疾很多的帮助,现在他突然倒了台,辛弃疾的心情当然不会好到哪里去。
另一件更不如意的事,就是辛弃疾无奈地看到,北伐恢复事业在当时已逐渐进入了低潮。金国在金世宗的统治下十分稳定,防备也很严密,根本没有给南宋发动进攻的机会。而南宋内部自从虞允文去世后,主战派在朝廷中的声势已完全被主和派压倒,再加上宋孝宗自己头上也坐着个主张“安静”的太上皇赵构,因此,宋孝宗尽管仍然有心北伐恢复,但由于各种力量的牵制和财力的限制,他除了用索要陵寝地这样的手段来撩拨一下金人,表示自己内心很不服气,期待金人首先沉不住气之外,已很难采取其他有实际意义的行动。辛弃疾曾多次为抗金北伐出谋划策,对于恢复中原报仇雪耻一直抱着热切的期望,现在看到的是这么一局面,当然免不了有一肚子牢骚。
1176年春天,辛弃疾经过江西万安县一个叫造口的地方。这地方是有一些历史故事的。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进入江西,到处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甚至连隆祐太后也成了难民,在金兵的追逐下连夜乘船逃命,后来在造口这个地方弃船登岸,跑到了虔州。辛弃疾想起这段旧事,联系到目前恢复无期的实际情况,一股悲愤之气无法抑制,于是挥笔在江边的石壁上题了一首《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