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贪酷疑案 二(1)

金戈铁马辛弃疾 作者:赵晓岚


既然对辛弃疾“贪”和“酷”的指控都缺乏直接有力的证据,那么南宋朝廷的监察官员为什么要弹劾他呢?辛弃疾为什么又会受到如此严厉的处罚呢?

关于这些问题,曾有人用政治斗争来加以解释,甚至简单地归结为主战派与主和派的矛盾,认为辛弃疾因为他的抗金主张而与朝廷中的主和派成了对头,所以便受到这一派人的打击、压制。这种说法太过笼统,并不完全符实际情况。比如这一次弹劾辛弃疾的人,据一些学者考证,是当时的监察御史王蔺。虽然史籍中没有留下王蔺关于宋金关系方面的具体言论,难以确定他到底是主战还是主和,但《宋史》将他与其他几个在抗金和反秦桧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合写在一个传中,显然认为他在政治态度或品格上跟这些人存在着相似性。(按:将某一类人列入一个合传,是古代史书常见的编撰体例)因此,王蔺对辛弃疾的弹劾,应该跟主战主和的矛盾并无关系。那么,他为什么要跟辛弃疾过不去呢?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找原因:

首先,从辛弃疾方面来看,他的性格和行事作风必然使他在南宋官场中成为一个“另类”,从而惹来种种的“流言”。辛弃疾在湖南时呈送给宋孝宗的《论盗贼劄子》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臣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

意思是我生平刚直笨拙不知绕弯子,对自己又十分自信,近年来很多人都看不惯我,因此我担心话都还没说出口灾祸马上就来了。这句话其实已经道出了辛弃疾在南宋官场中为什么会成为很多人攻击的靶子的原因。在辛弃疾自己看来,他“刚拙自信”的英雄性格、豪杰作风,正是他不招人待见的根源所在。辛弃疾被弹劾撤职后的闲居期间,写了一首叫做《千年调》的词,其中有几句可以看作是对上面这句话的一个补充说明: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千年调》)

这几句词的大意是说:我年轻的时候仗着酒性,出口就是一些别人听不惯的话。这个要一团和气、合群随大流的道理,我最近才知道。我学习像别人那样说话,但就是学不到家,不能做到十分巧妙。于是只能在一边看着那些像秦吉了一样能说会道的人受尽宠爱。词中的“秦吉了”是一种鸟,据说比鹦鹉还会说话。白居易有一首名为《秦吉了》的诗说:“秦吉了,人云尔是能言鸟,岂不见鸡燕之冤苦。吾闻凤凰百鸟主,尔竟不为凤凰之前致一言,安用噪噪闲言语。”在这首诗里,白居易用动物世界来象征官场,秦吉了比喻那些皇帝跟前的大臣,鸡、燕比喻老百姓,凤凰是指皇帝。他批判那些在皇帝跟前夸夸其谈的大臣,明知道百姓在贪官污吏、豪强势力压迫剥削下含冤受苦,但却不知道向皇帝说几句帮他们申冤的话。辛弃疾在他的词中,也是用秦吉了来比喻那些皇帝宠信的大臣,他认为这些人只知道说些随声附和、献媚讨好的话,毫不关心百姓疾苦,而他自己因为不是这一路的人,因为站在老百姓这边说了一些不中听的话,所以就被排斥到了一边。词中所谓“出口人嫌拗”的不和谐言论,与辛弃疾在《论盗贼劄子》中担心“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的话应该是相同或类似的。辛弃疾在《论盗贼劄子》中具体说过什么话,我们在上一章中已经介绍过了,他提出盗贼产生的原因是官逼民反,表示要对贪官污吏进行严厉打击。这些言论,确实是很不符合官场的“潜规则”,触痛了某些人的神经的,更何况他当上安抚使后,还采取了一些实际行动呢?官场上的事,往往是你不让我好过,我就不让你安生。你不是说要打击贪官,爱护百姓吗?得,我就来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把“贪官”和“酷吏”这两顶帽子,戴到你自个儿头上去。很可能是由于这样的因素,某些人就利用辛弃疾所做的一些事情或者是以前的某种名声,来个改头换面、移花接木,制造出“流言”这种无形无影、连圣人周公都会害怕的武器去攻击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